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孤立性眩暈發病進展為多顱神經核損害的腦橋被蓋梗死1例

以孤立性眩暈發病進展為多顱神經核損害的腦橋被蓋梗死1例

病例介紹

患者,女,55歲。因「頭暈2周,加重伴視物成雙、言語含糊1周」於2017年8月9日入院。入院前2周活動中出現持續頭暈,頭昏,伴噁心,嘔吐一次,至中關村醫院就診,顱腦CT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前1周頭暈加重,步態不穩,需攙扶,復視,言語不清,寫字笨拙,右耳悶脹感,聽力較前下降,癥狀持續不解,以「腦梗死」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0年,血壓最高190/110 mmHg,未規律服藥,未監測血壓。糖尿病史10年,未規律服藥及監測血糖。否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不齊、風濕性心臟病病史。其父母均患有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其兄患有腦血管病。吸煙史20年,已戒煙2個月;飲酒史30年。否認藥物嗜好。無工業毒物、粉塵、放射性物質接觸史。

查體:血壓170/100 mmHg。心肺腹部無明顯異常體征。神經系統查體:神清,構音欠清晰,雙側瞳孔直徑3 mm,對光反應靈敏。頭向左側傾斜,雙眼不同軸,左眼略內收位,右眼外展欠充分,雙眼水平眼震,向右側注視有復視。平滑跟蹤頓挫,甩頭試驗陰性,掃視無過沖及欠沖。Rinne試驗氣導骨導均縮短,Weber試驗偏左,右側閉目力弱,右側鼻唇溝淺,口角左偏,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對稱,雙側病理征陰性。雙側面部及肢體針刺覺對稱。右側輪替動作笨拙,閉目站立時易向右側傾。行走需人攙扶。頸部血管聽診無雜音。

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糖化血紅蛋白8.8%,空腹血糖9.48 mmol/L,甘油三酯2.22 mmol/L。血常規、肝腎功能及其他生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影像檢查:頭顱CT(2017-08-09)未見明顯異常。頭顱MRI DWI示:上腦橋背蓋部可見小片高信號,提示新發梗死(2017-08-15)。頭顱MRA(2017-08-15)提示基底動脈粗細不均(圖1)。頭頸CTA(2017-08-23)提示右側椎動脈開口處重度狹窄(圖1)。

圖1 患者影像學檢查

眼底檢查:左眼明顯內旋(圖2)。

圖2 眼底檢查

入院診斷:

腦梗死(右側腦橋被蓋)

椎基底動脈系統

穿支動脈疾病

高血壓3級 極高危分層

2型糖尿病

診療經過:入院後給予雙重抗血小板、降脂、降糖、降壓治療。治療後患者眩暈明顯改善,無復視,仍有周圍性面癱。8月20日出現鼻出血,將抗栓藥物改成單用氯吡格雷。治療2周患者出院,眩暈改善,步態不穩減輕。查體:血壓146/94 mmHg,言語流利,雙眼不同軸,左眼略內收位,眼動充分,無眼震,無複試。平滑跟蹤頓挫,甩頭試驗陰性,掃視無過沖及欠沖。右側中樞性面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對稱,雙側病理征陰性。出院囑患者繼續口服腦血管病二級預防藥物,戒煙酒,注意運動飲食等生活方式調整。因患者頭頸的CTA提示右側椎動脈開口處管腔重度狹窄,囑外院介入科進一步就診。出院1個月後隨訪患者無眩暈發作及其他不適。

出院診斷:

腦梗死(右側腦橋被蓋)

椎基底動脈系統

穿支動脈疾病

高血壓3級 極高危分層

2型糖尿病

討論

孤立性眩暈多見於前庭周圍性疾病。但後循環缺血亦可導致中樞性孤立性眩暈,臨床上表現只有眩暈、嘔吐,而無腦幹、小腦癥狀及顱神經癥狀(不包括耳蝸癥狀)。中樞性孤立性眩暈發作可呈持續性、短暫性、位置性發作,在診斷中很容易誤診。

本例患者發病僅表現眩暈,不伴有其他癥狀,眩暈呈持續性,為急性前庭綜合征。該患者頭右傾斜及眼球共軛扭轉,提示眼偏斜反應(ocular tilt reaction,OTR)陽性,OTR陽性周圍及中樞損害均可見,但如果配合甩頭試驗及眼震的觀察,診斷後循環梗死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可達到95%以上。本患者眩暈持續一周無明顯緩解,出現復視,查體有右眼外展欠充分,考慮展神經核受累,右側周圍性面癱提示面神經核受累,右耳感音神經性耳聾提示右側耳蝸神經受累,後病情進展出現多顱神經核受累,臨床較少見。結合患者頭顱MRI及血管方面的檢查,且有多重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腦梗死能夠明確診斷。血管定位考慮為小腦前下動脈。臨床上孤立性眩暈多為小腦後下動脈,而小腦前下動脈少見,因為小腦前下動脈起源於基底動脈,主要供應小腦下部前側,發出小支供應腦橋下1/3和延髓上部外側,遠端分支血管供應內耳及前庭神經,因此該部位損害臨床多數出現眩暈伴有單側聽力下降(耳蝸缺血)。該患者頭顱MRI證實了梗死位於腦橋被蓋部。本例患者基底動脈無明顯狹窄,考慮病因分型為穿支動脈病變。頭頸CTA提示右側椎動脈開口處重度狹窄,考慮與此次責任病變無明確相關,但因狹窄較重,仍建議介入科進一步診治。

專家點評(李小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

該病例以單純的眩暈起病,為典型的急性前庭綜合征,需鑒別中樞性和外周性眩暈。前者屬於惡性眩暈,如果伴有神經系統其他體征容易鑒別,但只有孤立性眩暈癥狀的後循環缺血早期臨床容易誤診。本文報告了1例以孤立性眩暈起病,進展為多顱神經和腦幹小腦損害的患者,該患者首診急診科,急診醫師並沒有考慮為中樞性眩暈,沒有進行細緻的前庭眼動系統(如眼震的觀察、跟蹤試驗、甩頭試驗等)及前庭脊髓系統的查體(如踏步試驗)等,臨床應重視查體並配合相應的輔助檢查如眼震視圖、頭顱磁共振成像等。在早期對中老年單純性眩暈發病的患者,若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可及時進行頭磁共振成像檢查,避免誤診。

文章選自中國卒中雜誌 2018年1月第13卷第1期

中國卒中學會學術年會(CSA)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壇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天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