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綿竹年畫 最後「全卦手」王星儒96歲收孫女為徒

綿竹年畫 最後「全卦手」王星儒96歲收孫女為徒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綿竹年畫。

2月8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

綿竹年畫節拉開大幕,和往年一樣,年畫藝人們把畫坊搬到中心廣場,現場作畫現場賣。

年畫多彩,市場紅火。要體會綿竹年畫的獨到之處,則要到幽深僻靜的小巷,尋找技藝高超的大師。

96歲的王星儒,住在一戶磚牆瓦房的舊式小院里,他是綿竹年畫最後一位「全卦手」。於他而言,這個春節最好的禮物,是收下了3個徒弟,祖傳技藝後繼有人。

而在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詮釋得最好的綿竹年畫村,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有超過十萬人來看年畫、買年畫,為這個村子創造了6800餘萬元的旅遊收入。

A 人物:王星儒,96歲

收下3個徒弟傳承繪畫漆胎拓片等技藝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3位徒弟正式向96歲的年畫藝人王星儒拜師。

1月20日,四川省綿竹遵道鎮保水村高尊寺,一場特殊的壽宴:3位徒弟正式向老人拜師,傳承老人年畫、泥塑等祖傳技藝。

儀式現場,王星儒繪製的幾幅年畫人物一字排開,分列大紅舞台兩側,賓朋齊聚,歡歌笑語。舞台正中置一方木桌,祖師像、香爐等整齊擺放。壽星王星儒坐在祖師像側的太師椅上,接受賓朋祝賀。

上書黃裱告祖師後,三位徒弟上呈拜師貼、拜師禮,行三叩首之禮,奉改口茶,師傅循循教誨之後,帶領三位徒弟向祖師三叩首,禮成。在親朋好友見證下,王星儒的孫女王官玲、來自廣東雷州的鄧子和來自成都的曾林正式拜入王星儒門下,傳承其工筆繪畫、年畫繪畫、揉金像、漆胎脫紗像、拓片等多種祖傳絕技。

王官玲說,爺爺身邊熟悉的藝人陸續離世,由於大多祖傳技藝尊崇血脈傳承、傳男不傳女,不少祖傳技藝失傳。對此,爺爺頗有感觸,家中也無男丁傳承祖傳技藝,思量再三,爺爺決定收徒傳藝。

王官玲之前並不會製作綿竹年畫。三年前,她到日本旅行,發現一些被日本視為珍寶的手工藝正是她家代代相傳的手藝,不久她便辭職回老家,重拾祖傳技藝。練了兩年毛筆字,爺爺才說可以練線條素描。「學習年畫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靜心,就像爺爺告訴我的,就當愛好來學習。」她希望能夠從爺爺身上,學到一些快要消失的傳統工藝。

11歲跟父親學藝

珍藏著祖上的圖文卷冊

王星儒生於1922年,家裡至今保留著一本殘破但字跡清楚的王氏宗譜。據宗譜記載,張獻忠剿川後,清政府下令「湖廣填四川」,一世祖王福自陝西省西安府長安縣入川,在綿竹西河壩落業經營皮坊生意。三世祖王有室開始經營字畫裝裱業,王有室的兒子王國臣和王國順,繼承了父親的裝裱技術,並拜師學習年畫。六世祖王天保是王星儒的父親,生於1887年,自幼師從父親承襲祖業,15歲出師,繪畫功底深厚紮實,1952年綿竹年畫社成立時,王天保是有名的台柱子,上世紀60年代初還登上過《人民日報》。

王星儒至今珍藏著曾祖王國臣《耕織圖》的十餘幅手稿,採訪時,老人小心翼翼地從柜子中取出,將這些不輕易示人、塵封多時的手稿圖,和其他王氏祖上珍貴的圖文卷冊,徐徐展開。泛黃的紙張,勾畫著歷史滄桑,古樸精細,充滿強烈的時代感。

綿竹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到乾、嘉年間的鼎盛時期,年畫作坊有300多家,相關從業人員達10萬人,流傳著「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說法。不少綿竹人平日耕作,秋冬農閑時開始製作年畫。當時的綿竹年畫,從臘月初一「出攤子」,各地客商都來採購,除了內銷四川,西南、西北各省,還遠銷到日本、東南亞等。

王星儒是年畫世家的第七代傳人,11歲開始跟父親學藝。自幼耳濡目染。黑黑黑,胡敬德(尉遲恭);關聖人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英雄無項,美人無肩;畫門神要「立如一張弓,坐如一口鐘」……父親一邊教,他一邊學一邊做,「春夏秋冬都在忙,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一做就是小半年。」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綿竹年畫的勾畫妙到毫巔。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描繪綿竹年畫的精細工具。

最後的「全卦手」

繪畫泥塑雕刻樣樣通

王星儒住在綿竹小南街的老房子,汶川地震時遭到損毀,維修加固後,他和兒子媳婦住在這裡。2015年,孫女王官玲從北京辭職回鄉,對房屋進行了裝修。走進王老的家,小院內綠意盎然,各式各樣的盆栽錯落有致。一株高大的三角梅,紫色的花星星點點布滿枝頭,越過院牆,蔓延到了牆外。王星儒的畫室位於小院一隅,一張長形大書桌佔據了畫室的全部空間。

畫桌上堆放著王星儒近期的畫作,有竹報平安、瓜瓞綿綿、獨佔鰲頭、紅鐘馗、黑鍾馗等。與常見的斗方年畫不同,王星儒近年來喜歡繪大尺幅,更考驗畫師的構圖布局與對色綵線條的掌控能力。他的畫既保留了傳統年畫的人物形象誇張、喜慶吉祥、鮮麗明快、大氣磅礴,人物和色彩更富有層次,即使畫同一人物,也是神態各異,絕不重複。這讓他的年畫有了更多的藝術成分,「過段時間把這些畫都裱起來,辦個畫展,讓大家都來看看」。

除了是畫師,王星儒還精通拓片、泥塑、鎏金、壁畫、雕刻、設計建築構件等,有人稱他為「綿竹年畫最後一位全卦手」,意思是這個行業里的手藝活他都會。王官玲說,在成都的文殊院、愛道堂、鐵像寺、昭覺寺等寺廟,留有爺爺大量的泥塑作品。民國年間,現在綿竹的諸葛廟裡,初一十五廟會,文人墨客雲集,廟裡柱頭上多有名家書法,有人想把字拓下,就請王星儒和父親王天保。拓印的方法是用水洇濕碑面,鋪以紙張,用鬃刷輕輕捶打,使紙密著於石面,砸入字口,然後在紙上捶墨,拓片就做成了。

2000年,綿竹年畫博物館在民間收集到一對單色木板綿竹擠粉年畫,擠粉已經褪去,畫面上也看不到任何顏色,王星儒用傳統手法將這對咸豐年間的落地門神重新用擠粉修復,當時一旁觀看的綿竹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寧志奇對此印象十分深刻,「手法相當嫻熟,很少見到他這樣的手藝人!」

B 人物:李方福,88歲

北派傳人醉心講《二十四孝》故事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88歲的李方福,綿竹年畫北派傳人。

88歲的李方福,綿竹年畫北派傳人。用他的話說,現在畫畫要看心情,更多的是跟人們講《二十四孝》故事。

「這一幅講的是陸績懷橘的故事,說的是六歲的陸績到親戚家作客,看到桌上有橘子,想到母親愛吃,於是趁主人不注意就拿了兩個放在懷裡,誰知道離開向主任作揖道別的時候,掉出來了……」李方福演繹得活靈活現:「告別時不是說再見,要打恭作揖……」講到橘子從袖中滾落,圍觀的人群哈哈大笑,李方福也開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更多人不止喜歡年畫,也能學到更多二十四孝的故事,懂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現在,畫畫已經不是他的主業,自編自唱「二十四孝歌」,向人們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

「二十四孝故事在德陽家喻戶曉,安安送米、一門三孝,但這些畫以前也都是黑白拓片,我就想給它著上色,看起來更形象更生動。」李方福說,30年前,他開始琢磨給二十四孝圖配色,用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成功了。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李方福講二十四孝故事之《陸績懷橘》

李方福的畫有種火辣辣的味道。鎮宅趙公,怒目圓瞪,造型古拙誇張;雙揚鞭門神,氣勢雄渾,色彩明麗,辟邪納福妙極了;即使是仕女圖,也帶著俏皮與潑辣的四川民間味道,與江南的仕女圖氣質迥異。

「字不離體,畫不離心。一個繪畫的人,一定要心態好,心態平和了,色彩才能平合,畫面才會和諧。」李方福說,顏色都要講調和,這樣才分得出五顏六色,不能一個色壓一個色,不能有你無我,有我無你。「色不相壓,十分和諧。」

李方福從12歲起開始學年畫,到現在還是堅持每天作畫。「要看心情,心裡舒暢時多畫些,不舒暢就少畫些。早上5點鐘起床動手,畫到7點,到外面去走一圈再回來畫,一直畫到吃早飯。」

對於技藝傳承,李方福表示不再收徒,「我的技藝已經傳給了我的兒子和孫子,女兒、外孫也能畫。畫畫講究的是養氣養心,現在很多人浮躁,功利心太強,不會把全部心思用在畫畫上。」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綿竹年畫里的綽約風姿。

C 產業:年畫鄉村游

走向世界小年畫每年上千萬的產值

城裡的年畫傳承人在講故事,城外,因年畫而生的年畫村鄉村旅遊正火。其實年畫村本不是一個村落,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時,當地為更好傳承和發揚綿竹年畫,將大乘村和石牆村等幾個村子合併為年畫村,並於2011年成功創建4A級景區。

白牆黑瓦,年畫上牆,小橋流水,四處鮮花,立春後的綿竹年畫村還有點點油菜花的映襯,有江南三月的感覺。

如今,這裡聚集了100多位專職年畫師,每年創造上千萬的產值。而鄉村旅遊的發展則讓更多回鄉創業的年畫村人嘗到甜頭。年畫藝術、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這三張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從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超過1萬元。

湖畔的綿竹年畫傳習所里,已故年畫大師陳興才的孫子陳剛正在一邊畫畫一邊接待遊客。

「年畫從業人員的年人均創收也達到2萬多元。」陳剛說,回來繼承爺爺的手藝前在廣州打工,「去年賺了幾萬,比外出打工自由,自主創業。」

「製作工藝還是傳統的,只是載體從單純的紙,變得多了,衣服、手繪、陶版什麼的,但人們還是喜歡紙質裝裱的。」陳剛說。

「遊客真正需要的,是實用、特色、價格實惠的商品。」綿竹年畫展示館工作人員柳琴說,一幅綿竹年畫至少一兩百元,中堂畫更是要幾百上千元,甚至更貴,不是人人都有這個需求。

根據市場調查,綿竹年畫開始走上杯子、煙灰缸、抱枕、雨傘等生活用品。這一變化很快得到市場反應。印有綿竹年畫的雨傘,一度供不應求。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

綿竹年畫里的藝術與童趣。

近年來,年畫傳承人不斷進行年畫產品的研究,進行開拓創新。在功能上、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上不斷地拓展,將其視覺元素、造型規律、色彩理念等應用於藝術產品實踐。相繼開發出了刺繡年畫、陶版年畫、金絲年畫、銀絲年畫、葫蘆年畫、竹編年畫、木雕年畫、水晶年畫、年畫服裝、年畫冊頁、手繪年畫摺扇、手繪年畫掛曆、年畫賀卡、年畫傘、年畫桌布、年畫玩具等系列年畫產品,許多產品已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這些產品不但進入收藏、研究領域,更多作為禮品和生活用品進入了消費市場。年畫產品行銷到美、法、英、日、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2002年開始,綿竹每年在臘月二十三舉辦「綿竹年畫節」,年畫的銷售額從2002年的不足40萬元,去年已經超過8000餘萬元。直接或間接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達千餘人,湧現出以四匯齋、三彩畫坊、南華宮、軒轅年畫等為代表的年畫作坊30餘家,不斷將綿竹年畫產品推向市場,走生產與保護相結合的路子。

劉春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唐金龍 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南充人民路下穿隧道通車 車輛進出要拍照
中國發現新品彩虹色恐龍 羽毛絢麗五彩斑斕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