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是藍田縣清末舉人、關中大儒牛兆濂

《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是藍田縣清末舉人、關中大儒牛兆濂

朱先生是《白鹿原》中塑造的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化身,是具有濃厚民族意識的儒家代表人物的典型形象。朱先生的人物原型是藍田縣清末舉人、關中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作者在塑造朱先生這個人物時,幾乎是全面的採用了有關牛兆濂的傳聞故事和史料,並以這個人物的思想為主線,貫穿了《白鹿原》故事的始終。

牛兆濂是近代關中地區廣泛流傳的、並被神化了的一位傳奇性人物。牛兆濂,字夢周、號藍川,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鳴鶴溝人。生於1867年,卒於1937年,享年70歲。牛兆濂出生於一個清寒的耕讀之家,出生之前其父夢見周濂溪(北宋名儒周敦頤)來家,因有此兆,故取名兆濂、字夢周。後又因牛兆濂的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水(灞水)之濱,故取號藍川。

牛兆濂9歲入塾,一覽成誦,人稱「神童」。16歲應縣考,名列前茅,22歲省試中舉。因才華出眾,詩文延譽關輔,遠近皆以「牛才子」稱之。後因丁憂父喪兼侍母病,未能赴京試,按清代科舉例制應削舉人之名,陝西巡撫端方重其才,以孝奏請朝廷,免於削名,且奏加「內閣中書」之銜,牛兆濂上書奏呈,予以堅辭。1893年赴三原拜師賀復齋,投身程朱理學。從此廣結道友,潛心研學,被稱為「橫渠以後關中第一人」的陝西關學派最後傳人。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雖潛修理學,也博學廣聞,諳達天文地理,尤長邏輯推理,預見性強。人有疑難求之,多以所學排解,無有不奇,故秦地無不以「聖人」稱之,甚至被神化為「牛神仙」。牛兆濂一生奉行「學為好人」之道,德行鄉里。1900年,歲逢大飢,負責藍田賑恤局的牛兆濂主持全縣賑恤救濟,不辭辛勞,清正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賑局,謀一職事,以求薄薪濟家,牛兆濂不予應准,以安貧樂道責其子曉以大義。陝西巡撫升允以「關中大儒」並出類德才奏聞朝廷,朝廷命為「經濟特科」,促其赴京召對,牛兆濂仍堅辭不就,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01年廢科舉、設學堂。陝西創辦師範學堂,聘牛兆濂為總教席,第七次車輛登門強請乃不得已而往之。牛兆濂雖一生不願當官,樂於教育,然師範學堂不合其意,僅事教三個月又辭歸藍田故里,仍「請程朱之學」。先後任藍田裡衛局負責人,勸學總董,省咨議局議員,亦曾於省存古總教堂掌教事。後相繼致學於三原「清麓書院」、西安「魯齊書院」、藍田「芸閣學舍」、興平「愛爾堂」、陝西「宋濂學舍」等。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的這段講學時期,是牛兆濂理學思想達到成熟、並躊躇滿志之時。

1911年牛兆濂在任省咨議局常駐委員時,負責全省查禁鴉片煙苗工作,正當他東履藍田、西赴西府,不徇私情,嚴查徹禁罌粟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西安隨之響應「反正」。作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認為「三綱五常之廢馳,乃曠古之奇變也」,他難以接受改朝換代之現實,辭去省咨議局委員之職,攜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當局屢書相召,牛兆濂認為他與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託病謝絕。1912年,原清廷陝甘總督升允由隴東率大軍反撲西安,兵至咸陽,在西府激戰三個月,直至次年清帝遜位仍戰火不熄,西安危急。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張鳳翙派部下郭希仁、劉守中請牛兆濂與興平張仁齋往勸升允罷兵,牛兆濂為免除生靈塗炭,慨然前往乾陵與升允相晤,陳說利害,使升允即日罷兵息戰,此事成為牛兆濂一生中之美談。

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張果齋等友人同道應邀出遊各地,赴山東曲阜、鄒縣,拜謁了孔孟廟祠,大償平日仰止之忱,並作有《曲阜告至聖文》、《鄒縣告孟子文》等祭文。接著又南下金陵、東抵上海,又朔江而上至武漢。此行本意在南方會友講學,但因道學上的分歧,加之語言不通,服飾違時,為南人譏笑,憤而歸返。至華陰時又登游華山,攀至絕頂,方泄心中不快,並作了《登華山詩》:「踏破白雲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表達了他實想將已被潮流衝擊的孔孟程朱理學扶持起來的心理狀態。牛兆濂晚年時雖不再喜游,但凡各地同道邀講,則欣然前往。其時已名聲更盛,「所過之地,爭瞻風采,途為之堵」。從1918年起,牛兆濂基本定居芸閣學舍,尊儒崇孔,研習理學,致力教育至終。牛兆濂一生桃李滿天下,弟子遍及秦、晉、豫、魯、冀、皖、隴、鄂、蘇、滇等十數省以及朝鮮國。

1926年,劉鎮華圍困西安數月不下,親至藍田求教於牛兆濂,牛兆濂對鎮嵩軍禍陝害民早就深惡痛絕,安能為其出計,概以譏諷隱喻之言以示之,留下了許多佳話和傳奇故事。這一時期,全國軍閥混戰,擴充實力,民不聊生。目睹此社會現實的牛兆濂憤然寫下諷刺這種現實的打油詩:「大禍中原小禍秦,自微亦足禍相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更等閑出偉人」。同時還寫有針砭時勢,斥責弊政的「侈費一也,冗員二也,苛斂三也,貪污四也,……民力其能乎!」的呼號。1929年關中大飢,牛兆濂每飯以黎藿充饑,門人勸其加餐,牛兆濂曰:「餓殍遍途,吾忍飽乎!」這是自謂清高孤傲的牛兆濂所以能獲得人民喜愛的根本原因。

強烈的民族精神是牛兆濂一生中憂國憂民意識中最突出的表現:面對列強對中國的欺侮,他「終身不服外貨」。1930年日本陷東北三省,牛兆濂憤而減膳數月,並在報上發表《鬩牆謠》詩,號召國人團結起來,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進佔山海關,牛兆濂糾合義勇五百,通電全國出師抗日,其愛國之志,莫不感動國人。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國家危機。時已卧病的牛兆濂愈加憂憤不已,寢食不安,病情劇增,於7月21日病卒,猶死不瞑目。

牛兆濂一生著述甚豐:計有《藍川詩稿》、《藍川文抄》、《呂氏遺書輯略》、《音學辯證》、《秦觀拾遺》、《近思錄類編》、《芸閣禮節緣要》、《續修藍田縣誌》等。牛兆濂逝世後葬於他終生講學的芸閣後岡,各級政府予以撥資助葬;《大公報》以「關中巨儒牛藍川先生逝世」為題作了報道。

摘自卞壽堂《文學原型考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有中國就有南開
作為一個「局外人」,非信徒照樣可以理解基督教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