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清生命的真相——訪《最美的生命》作者丹真絨布

看清生命的真相——訪《最美的生命》作者丹真絨布

【編者按】《最美的生命》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自年初出版發行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在該書中作者講述的是藏地啟迪心靈的故事,帶給人智慧、溫暖和力量。只要接觸到丹真絨布及他的作品,就不可能不受觸動和感染——沒有說教,沒有距離,他就像微笑著的鄰家兄長,用白描的語言、舒緩的節奏、赤誠的情感,講述著自己的人生體會與身邊的人和事。雖是藏地人事,和我們的人生閱歷依舊契合相應,因為生活,並沒有什麼例外。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在雲淡風輕中告訴我們:安定滿足、內心清凈的人,他們,有著通透、璀璨的生命。日前,記者有幸採訪到《最美的生命》一書的作者丹真絨布。

《最美的生命》,丹真絨布 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年1月第一版

記者:《最美的生命》自今年年初出版發行以來,受到全國廣大讀者的喜愛,全國各大主流媒體也對此書進行了報道。您認為讀者喜歡《最美的生命》一書的原因會是什麼?

丹真絨布:這本書是我寫的,表達的是我個人的感受,至於讀者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會喜歡,我也說不清楚,因為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可能是有些讀者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所做的事、所處的位置和身份等,和書里描寫的內容很相似,從而產生了共鳴;也可能有些讀者對我在書里描寫的人和事心生嚮往,而自己平時卻被生活所羈絆,沒能去做到這樣的人和事而深有感觸;或者是,有些讀者在書中找到了他們想要的解決辦法和答案,等等。

從我個人來講,我從來沒有想過大家會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也沒想過要大家看了這本書後覺得「這個活佛很厲害」、「這個活佛很有智慧」。我只是想,看過這本書如果覺得好,可能是因為書里我沒有吹噓什麼,說得真誠、真實。他們正好喜歡這一點,所以也就喜歡這本書。

記者:《最美的生命》一書序言中有一句話:「人的本性是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的」, 這要怎麼理解?

丹真絨布:從佛教徒的角度來說,人的本性有沒有快樂和痛苦,要分世俗諦和勝義諦來看。

從世俗諦來講,人是有快樂也有不快樂的。為什麼會有快樂和不快樂?因為人有我執,有了我執就開始有分別心,有了這種分別以後就開始執著地追逐自己認為快樂的東西,想要抓住、抓緊,對認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快樂的東西則千方百計的迴避。

其實這些分別、這些快樂和不快樂都只是幻覺。因為我們的執著,我們就把幻覺的東西當成了真實的東西。但問題是,你再怎麼當真,它也絕不可能變成真實,都會不斷變化。

快樂是變化的,不快樂也是變化的,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到勝義諦層面,就說到人的本性上了。所謂人的本性,其實就是心的本性,而心的本性是超越一切是非、苦樂、來去等等的相對,沒有快樂與不快樂的分別的。那麼這個本性是不是像石頭那樣沒有任何感覺呢?不是的。一塊石頭,你倒一點熱水上去也好,倒一點冷水上去也好,它什麼都不知道,什麼感覺都沒有。而人的本性,快樂和不快樂都能感知到,但是對它本身來講,卻是沒有快樂和不快樂的分別的。為什麼?因為它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是凡夫把不真實執著成了真實而已,它深深地明白這點。

和世俗諦時一樣,到了勝義諦的時候,人本性上是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不快樂,但卻根本沒有快樂和不快樂的區別。也就是說,它知道目前我們認為永恆、長久不變的東西其實都只是幻覺,它深深地明白這點。人們認為永恆不變的看法來自於人的執著,我執太強大了,就陷在了快樂和不快樂中無法自拔。但它卻把我執和分別去掉了。對它來講,什麼是快樂的,什麼是不快樂的,快樂的過程是什麼樣的,不快樂的過程又是什麼樣的,它根本沒有這些分別,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它把執著去掉了。

這就是勝義諦里人的本性。

我們執著的是什麼?執著的是幻覺。世俗諦時壓根不明白這是幻覺,而勝義諦時卻知道這都只是幻覺。

記者:您看到的這個世界都是善的一面,是您內心的真實感受還是您修行的目標?

丹真絨布:其實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標有很多,不單單是善。對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來講,「善」也是追求目標,也很重要,但最終目標則是解脫,是成佛。

「善」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基礎,人如果沒有了善的一面,就沒辦法學佛修行,我覺得確實是這樣的。宗喀巴大師也曾經說過「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善的一面,那他看到的一切都會是惡的,而一個人如果內心賢善,那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善的、美的。其實,不用說佛教,即使我們這個社會,一個人如果外在上沒有顯現出一丁點善的一面的話,那他的親戚朋友也都會遠離他。

記者:您說的這些很對,但是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似乎做不到,因為在我們的世界裡,每天都要面對一些負面的東西,而且無法迴避,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丹真絨布:應該在善的基礎上寬容他人。你越是寬容他人,你的格局會越大,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些負面的人和事,如果你善待,在你心上就會留下善良慈悲;如果你惡劣對待,你的心上就會留下惡業。看到一個不好的現象,如果你寬容它,沒有生起嗔恨心,那這當下你心裡也會是很舒服的。你越遠離怨恨煩惱,就會越輕鬆快樂;你越是善良寬容,就越會贏得自在。

記者:歡喜人生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大概每個人都渴望做一個歡喜的人,但對於世俗的人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請問仁波切: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歡喜的人?

丹真絨布:怎麼才能做一個歡喜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要有很多錢財、要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做得了歡喜的人;有些人覺得要有很大的權力才做得了歡喜的人,也有些人覺得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就很歡喜了,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如果要我來給別人確定「一個歡喜的人」的標準,這永遠也確定不了。

我只能確定我自己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歡喜的人。我是佛教徒,我是大乘佛教的追隨者,所以我不求做一個能以心換心的人,這個我還做不到,以心換心要求非常高,很不容易。但是,我至少要努力做一個能將心比心的人。如果能真正做到將心比心,體會到所有人的感受並善待他們,他們歡喜了,我也就歡喜了。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就是我喜歡的人生,我也成為了一個歡喜的人。

記者: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個題目有點大,但值得我們思考和深究。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感悟!

丹真絨布:這個題目有點大,但很值得我們深究。

其實,大家潛意識裡都覺得自己還能活很久很久,希望自己活很久很久,等到有一天真面臨死亡的時候都還覺得活得不夠,滿肚子都是遺憾,在這種心態中去世了。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活著時候應該盡量觀修無常,明白一切都是無常的,懂得無常,體會無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如果真正體會到了無常,無常也是幸福的助緣,這時你就會珍惜當下的人生,珍惜生命,就會過得很幸福。

記者:生命的真相是什麼?我們該怎麼看清生命的真相?

丹真絨布:現在大家一般都認為只要人生快快樂樂就行了,覺得人生和生命的真相也就那樣,能這樣,生命就過得很好很有意義了。有些人覺得官位很重要,爸爸是當官的,那自己將來也要當官。看到別人當官,幻想要是坐在那個位置的是自己該有多好;也有些人覺得賺到很多錢,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滿足,這樣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其實,這些都不是人生和生命的真相,都只是生命中的過眼雲煙,是不斷變化的,它們在帶來短暫快樂的同時也會給帶來痛苦。

其實,人生還有另一條路,就是修習佛法、追求解脫。學佛最重要的是明白真理,或者說明白本性,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但這並不是說明白了真理和本性以後,要排斥結婚、生子、工作等。普通的生活是世間人需要的,學佛了也還需要,但在這些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力求明白真理、證悟真理。

人明白了真理、證悟了真理後會怎麼樣呢?這時候你就會知道,人越接近真理就越會開啟智慧,越開啟智慧人的心理就越健康。怎麼個健康?人生中有很多東西是我們再怎麼努力求也求不到的,而有些東西我們根本不想要,卻偏偏會降臨,有的東西我們希望它能早點離開自己卻根本無法擺脫,還有些東西我們害怕它會失去希望能永遠存在,卻怎麼也無法留存。遇到這些,我們都會很煩躁很痛苦,而當我們真正明白了真理、開啟了智慧以後,就會明白:一切本來無常。花開花謝、去留得失都很自然,什麼是終究會離去的,什麼是能真正擁有的,心中瞭然。到這個時候,也就不再那麼痛苦了,會活得很開心。

飛蛾認為火很美,很喜歡,就飛撲過去,結果被悲慘地燒死。在飛往火里的過程中,飛蛾認為非常舒服非常快樂,但如果它知道飛過去的結果是悲慘死去,相信它就不會撲火了。我們現在就像一隻飛蛾。開啟智慧了以後就會知道,我們過去都在像飛蛾撲火一樣心甘情願飛往劇烈的痛苦而不自知。

因此,我們現在需要一條新的路,通往生命的真相。那哪裡才有這樣一條新的路呢?這隻有佛教徒、追隨佛陀的人才會知道,也就是明白佛所講的真理。

記者:是不是說你認為我們所尋求的東西最後都會離我們而去,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丹真絨布:也不是。我們自認為我們所追求的世間生活中的種種就是人生和生命的真相,以為生命也就那樣,其實,這只是你個人的想像和暫時的認識而已。等我們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你就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所追求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真正的真理,也就是明白我們心的本性。關於生命真相的真理,只有佛告訴了我們,只有佛教裡面才有答案。

佛告訴我們,人有兩個東西,一種是無明,一種是執著,它們障礙了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相,讓我們無法認識到心性的真理。

什麼樣是執著?認為這個漂亮,那個不漂亮,想要漂亮的,不想要不漂亮的,想要好聽的,不想要不好聽的,「我」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認為某某東西是「我的」,永遠都是「我的」,如此等等,這就是執著。

人為什麼會執著?因為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因為在無明中,無明蓋住了我們的智慧。比如太陽很大很耀眼的時候,你帶上一副墨鏡,被鏡片遮擋後,本來很亮很白的光就變暗變柔和了。但問題是,你要是認為這個光本來就是暗的柔和的,執著於它,就錯了,其實把墨鏡去掉後就會發現太陽光本來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有了無明,就認為世間的種種顯現都是真的,永恆的,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無常的,幻覺性的。可以說無明覆蓋了我們的本性,然後產生了執著,開始認為某某東西某某人永遠是「我的」。

但是人在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就會知道,這些都不是永恆的也不是自己的,都會離開我們。佛教告訴我們,要提前開始去對治無明執著,好好訓練,明白自己的本性,證悟自己的本性。

記者: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這個真相?

丹真絨布:生命的真相是佛發現的,他告訴我們所有人最後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佛也沒有說我們不能過世間生活、不能工作賺錢,佛沒有排斥這些,他只是告誡我們,在追求世間生活的過程中,不能把它當真,不能過度,不能執著。得到的時候不要欣喜若狂,失去的時候也不必痛苦萬分。

財富、名聲等大家追求的東西,它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用錢來打比方的話,如果單純去看錢這個東西,它美嗎?不美。丑嗎?也不醜。好嗎?談不上好。壞嗎?也不壞。可是為什麼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呢?那是因為大家把人的貪婪導致的罪惡歸結到錢上面去了。所以,其實這不是錢本身的問題,而是用錢的人的問題,如果用錢的人不執著,錢也是挺好的。

那明白了真理以後,我們一點都不能追求世間的東西嗎?也可以追求,但是不能執著於它們。不執著以後你就會活得很輕鬆,活得很快樂,活得很幸福,到生命最後走的時候也不會那麼遺憾。

記者:您在書中多次提到母親對您的影響,而我的問題是:如何理解父親在我們生命中的角色和作用?

丹真絨布:我提到母親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母親去世以後,我們才知道她對我們的好、對我們的恩德,而她活著的時候大家都不好好珍惜。當我們知道了母親的好的時候,卻再也見不到她了,除了思念以外,還能做什麼呢?所以,我想從另一個角度替天下的母親們告訴大家,母親曾經對我們悉心教育,百般呵護,對我們恩重如山,影響深遠。而父親也同樣如此。對我來講,父親還活著,那我就要對他更好,不能再像以前漫不經心地對待母親那樣了。

另一個原因,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都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孩子變得更差。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卻慢慢忘記了他們的教誨,慢慢變了。父母就是我們自己的佛菩薩,我們應該要記得父母的恩德!

記者:您說到父母是自己的佛菩薩,給過自己很多好的教育,那在您的生命里,母親和父親,您覺得誰給您的影響更大?

丹真絨布:我想說的是,母親對我的教育其實也來自於父親,我的母親非常好,而我的父親更好。母親教給我那麼多好的東西,我時時刻刻都會想起這些,所以我把母親當做自己的佛菩薩一樣來對待。但這一切又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父親,因為有了父親對我母親的愛和支持,母親才能給予我所有。

記者:那麼,您從父親身上或者從父親對您的教育里學到了什麼?父親在您生命里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丹真絨布:母親給了我好的教育,而父親在背後給了我堅強的支持。我母親一生忙碌,生孩子、帶孩子、做家務,如果沒有父親對母親的支持,我們又怎能得到這麼好的教育?這一切,都是因為父親給了母親非常強大的動力。

去寺廟這件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母親幫助我確定下來的。母親可以捨得、放下,而這種「捨得」和「放下」正是父親給的。對我來講,我和母親學習佛法能有這麼大的動力,我們對這個寺廟的信心以及我人生中的那些堅強,都是父親給的,所以,我覺得父親非常偉大。

我在書里寫到的母親給予我的好的教育和那麼好的東西,這些都飽含了父親的愛。父親給了我勇敢,母親給了我慈祥和寬容。正因為父親勇敢、慈祥、寬容,我母親才能給予我那麼多。有了足夠的柴,才能生火,有了火就會有溫暖。所有這一切,既來自於母親,也來自於父親。

記者:您是「80後」,您對這一代同齡人有何人生建議?

丹真絨布:我沒什麼建議。我的修行不好,學習也不好,也沒做什麼偉大的事情,自己都沒做好,又怎麼給別人建議呢?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僧人,如果要對80後或者活佛、仁波切、出家人提建議,這太不合適、太不恭敬、太不配了,但對於跟我修行、發心、能力等一樣的人,談一談我的想法還勉強可以。

我只簡單說兩點。

第一,如果我們學了一點點佛法、做了一點點弘揚佛法或者對他人有幫助的事,在別人對我們表示恭敬、讚歎和尊重的時候,希望大家千萬不要生起傲慢心。過去我們偉大的龍欽巴大師、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和薩迦班智達大師等等做的比我們多得多,但他們也從來沒有過傲慢,我們只做了那麼一點點,更不應該有傲慢心。

第二,當我們度化眾生或者利益他人遇到坎坷和障礙時,我們心裡就會害怕,擔心做不好,擔心沒有這個能力,尤其在物質條件、語言文字等能力的各方面都不太具備的時候,其實,困難再大,即使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擔心害怕,更不應該失望、絕望。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學習大乘佛教的人,都是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應該像大乘佛教里的地藏王菩薩那樣「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應該要有這樣的大發心和大願力。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度化眾生,就像勇敢的父親去戰場上救自己的孩子那樣毅然決然,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發心。有這樣的發心,我們能走到哪裡,能做到什麼程度,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這種發心。

記者:其實,80后里,像您那樣出家的人非常少,那面對所有80後,您有什麼建議呢?

丹真絨布:對於80後的在家人,談談我的想法大概也可以吧。

我發現,我們很多80後年輕人覺得自己這一代人思想很開放,很活躍,但和90後相比又覺得自己思想跟不上,因此努力追趕,卻往往跟不上,這時候就很有壓力。我認為,你本來就是80後,沒必要去這樣緊跟90後,沒必要各方面都去學他們。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短處,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這些是別人無法做到的或者無法做好的,所以沒必要這樣給自己增添煩惱。如果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短處相比,只會給自己帶來壓力和痛苦。

就拿孝順父母來說,我相信古代人的孝順和80後肯定不一樣,而90後和80後對孝順父母的看法和做法也不一樣。從傳統文化來講,80後一般懂得更多一些,90後懂得相對較少。所以,80後保持自己原來的狀態我覺得就好。

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沒必要做這樣那樣的比較。對於70後和90後來說,80後在中間,我們有很多方面比不過70後的人,也有很多方面比不過90後的人,這些都是有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也有我們的長處和優點,是吧。想跟他們一樣,你就會很累,很有壓力,很痛苦。

第二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別人,最後真正贏的卻是自己。對領導也好,老闆也好,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對身邊的所有人,你都要尊重,這樣,最後對誰最有利、真正贏的會是誰?還是自己。那對於90後,該怎麼去面對他們呢?尊重他們就好了。其實不光是對90後,對於70後,也要尊重他們。

來源:網易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霍松林:我與于右任
三國是個亂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