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凱倫《走出非洲》,而我想走進非洲

凱倫《走出非洲》,而我想走進非洲

聽著這首配樂寫的文章,非常有感覺。

歌名《the truth that you leave》你離開的事實,

非常符合這篇觀後感的主題,

非常建議讀者去看看這部電影,

而且不要看完我的文章再去看,

不想給你們劇透太多,

但觀後感必定離不開電影內容,

打開音樂跟著文字還有配圖,

也希望能有一點意境。

從暑假到現在真的沒有讓心靜下來去看一部電影過,我工作的地方就是電影院,每次的來與去總是會看到各種電影預告片,有事還駐足多看兩眼,然後便扭頭離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對那些商業大片不再感興趣,覺得看與不看都不會失去或者得到什麼。暑假的結束也意味著周一到周五全是自己掌控的時間,掌控的好便是晴天,不好就是灰頭土臉,我呢就是一會好一會不好。每天就是看書,寫東西,學習,練舞。突然發覺太隨性的人就是不太好,很容易在某一件事情上的時間花費的隨心所欲,而其他事情必定也受影響,說白了就是自制力不好。比如肚子一定要餓到不能做其他事情了才會去做飯,做飯時心裡也惦記著因餓做飯而不得不被打斷的那件事情。

於是,在昨天在看俞敏洪的《行走的人生》時有一章是(書中寫的是卡倫,而電影還有各種資料都為凱倫,一個大大的問號。),讓我再一次感到無聊。感到無聊是因為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外國景點描寫,我個人對外國的人名地名非常惱火,讀起來拗口還記不住,即便這是看了第二遍,我依然光憑文字也體會不到書中文字的情感。但對其中提到的一部電影頗感興趣。在昨晚一切都結束後已經是十二點多,對於我來說離睡覺還能有一部電影的時間。於是就搜索了書中提到的《走出非洲》這部電影。如果電影名字是《走進非洲》我相信很多人不會對一個看上去像動物紀錄片的影片感興趣,《走出非洲》就會潛意識出現一個問題,是誰?為什麼要走出非洲?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走出非洲》是1985年根據凱倫1937年出版的回憶1914-1931年的自傳基礎上改編的。換言之就是1937的一本自傳小說1985年被拍成電影,而自傳內容是1914-1931年的故事。時隔半個世紀,這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通過電影獲得永生,而且不斷的給人嚮往非洲那塊充滿神秘地帶的理由,不少人是因為小說和電影去非洲肯亞凱倫莊園去感受感受電影中的一切。而我又望向窗外,把所有的建築物過濾,幻想不遠處就是牛群,斑馬,大象,犀牛,羚羊和鹿群,幻想自己就在丹尼斯(電影中凱倫的真愛)墓地旁邊俯瞰非洲平原。在聽著此時此刻的配樂,我有一股非常想立即去往非洲的衝動,非常想。

書中俞老師也說了,非洲本地導遊也說電影就是凱倫的一生真實經歷,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誰也無法證明。就像馬未都說的: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但我相信是真的,就算不是真的。

上圖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凱倫手中拿的是丹尼斯初次送給他的一直筆

上圖是凱倫和丹尼斯真實照片

凱倫貫穿整個影片,一個典型的女強人,一個敢於改變和嘗試的女人。因愛慕虛榮遠嫁肯亞(其實是私奔),在除了有一所丈夫的莊園以外其他一無所有的非洲,帶著當地的土著種植咖啡,建造工廠。儘管影片中沒有這些過多的鏡頭表現,在那個年代的一個女人去做這些對於現在的女人甚至男人來說基本都是非常難做好的事情。凱倫也為當地土著做一些醫療工作,其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是凱倫給一個黑人男孩治療時的對話。大概內容如下:

凱倫(非常關心):你的腳傷已經惡化了,你必須去醫院。

男孩:這條腿不太聰明,它可能不想去醫院。

凱倫(無奈的表情):隨那隻腿怎麼想,但你帶著你的腿去治療,我會認為你很聰明。像這樣聰明的人,我會希望請他幫我做事,付他工錢。

男孩:像那樣聰明的人能賺多少錢?

凱倫:比你放羊賺的錢多。

男孩(眼睛放光):我會跟這隻腿談談。(結束)

對話中的就是這個非洲男孩

後來這個男孩成了凱倫的一名廚師。當時看電影看到這一段我笑了,應該是嘲笑,嘲笑這個非洲男孩的愚蠢思維。同時也非常詫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思維。賦予自己腿獨立的思想,還顯足了對腿的尊重,從現代人看來是荒謬至極的自以為是。同時也看到了凱倫的耐心和善良,在當地的其他非土著本地人並不會操心這些人的死活。那些人不會認為是這些人愚蠢,而是大方的認為這些土著喜歡這種方式生活,出於尊重而不去搭理,就算可以幫他們治病,幫他們學習知識,也不會去給予幫助,或者說不去打擾。這有點想往上非常愛說的那句話: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中國自古就有江湖狹義精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可現在連倒在地上的老奶奶都不敢去扶。而那個男孩的思維讓我聯想到了有些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雷同相近的思維。明明是錯誤的教育思想,卻自以為是是對孩子的尊重。其實孩子就是那條腿,沒有思維。小孩的確是獨立的生命,但小孩沒有足夠正確的思維。就這幾句簡單的對話,就有非常多值得我去思考和學習的東西。

這是凱倫簡陋的教室

上圖是凱倫在和酋長進行交談

還有一件有趣是事情,就是凱倫想在當地辦一所學校,讓當地土著的孩子接受知識教育。但這需要酋長允許才能進行。但酋長的限制條件非常有意思,拿了把柴刀在一個木樁上砍了幾下指著刀痕說了一堆土著話。凱倫的非洲管家翻譯說:酋長說個子比這個高的人不允許學,意思也就是他不希望自己活著的時候別人比自己聰明,等個子矮的孩子長高了自己也就死了。這種對種族毀滅性的自私竟然可以這麼的冠冕堂皇脫口而出,一個民族沒有進步肯定是有原因的。一些敏感的話不變多說了。後來酋長的觀念有所轉變,答應所有人都可以上學。同時還說了一句話:英國人讀了那麼多書也沒見得哪裡好。(當時正處於英德戰爭背景)

電影的拍攝水平也是非常高,很多動物,與獅子搏鬥的鏡頭我想並不那麼容易。對細節細膩的東西表現非常多。俞老師的書中說道,小說主要是描寫非洲大地的景物而電影主要表現凱倫史詩般的愛情歷程。上世紀20年代左右發生的愛情故事用導演高超的電影拍攝表現的讓人神往。不僅對凱倫的愛情還有非洲大地。

上圖為梅毒治癒回到非常男孩送她一直貓頭鷹

如果用中國現在的道德水準去評判凱倫這位有夫之婦,那一定是個下三濫的賤貨。與自己情人的弟弟私奔到非洲結婚,幾年後後又與獵人丹尼斯相愛。與最初的情人是有目的性的愛情,與情人的弟弟是自認為是真愛,直到認定最後丹尼斯才是真愛。整個電影這位堅強又柔弱的女人最後才在丹尼斯的墓前流出了傷心的眼淚。非洲雄闊的大地,美麗而又野蠻,都成為凱倫悲傷的愛情故事的背景,從而顯得悲壯。因丈夫在外亂來導致凱倫得病梅毒導致終身不孕,多年努力的工廠被一場大火終結,好不容易碰到的真愛卻因飛機墜落而消逝。

「 道別是一種奇怪的感覺,其中夾雜這羨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驗,磨練勇氣。而女人接受的考驗是磨練耐性,獨自一個人學習如何面對寂寞。」這應該是凱倫小說中的原話,在電影中作為一段精神旁白讀了出來。能體會到凱倫當時內心的寂寞狀態,也不例外是一個追求正常生活的女人。梅毒治癒後凱倫與丈夫分居,丹尼斯便慢慢進入凱倫的生活,並上演電影最幸福最甜蜜浪漫的一段愛情。

丹尼斯的飛機

走出非洲,是多麼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凱倫的《走出非洲》卻那麼的沉重悲涼,背著在非洲十七年的個個都是悲傷的故事離開非洲回到自己的國家丹麥。儘管離開了那充滿美麗幸福又悲傷的非洲,內心依然無法釋懷,試圖自殺。但又從寫作中找到了人生出口,便開始專心寫作,寫了非常多優秀的作品。後來有人說凱倫沒有的諾貝爾獎是一種遺憾。

在凱倫將要離開非洲時,電影給觀眾一種不想讓她離開的感覺,讓觀眾想給凱倫一個不離開的理由,讓觀眾期待電影后面給凱倫一個不離開的理由,可惜都沒有,這正是是電影功力之處。還有臨走前被只准男人進入的俱樂部的男人們敬了一杯酒,凱倫對所有的男人說道:讓女人美麗,讓男人健壯。此語一出,我深深被電影中的這個女人所折服,這樣的女人太有魅力。

上圖為在俱樂部敬酒

對啊,就這樣一個貪圖虛榮的女人,讓我覺得貪圖虛榮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喜歡這樣的一個貪圖虛榮的女人。

丹尼斯為凱琳洗頭,還有那幸福的笑容

因為這部電影,決定非洲是我人生必去之地,我一定要去凱倫的舊居感受一下,感受她望著遠方期待丈夫歸來的期盼,感受俯瞰非洲大地的一草一木,感受她生活十七年的故事之源。如若不然,那肯定是人生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現實中凱倫莊園,也是電影拍攝地點

十七年的一切

短短三個小時電影並不能講的清

電影開啟了無數個幻想

其中全是凱倫的故事

凱倫也說

「我的故事全是免費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自由的生命 的精彩文章:

TAG:不自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