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鬼子侵佔中國領土,清政府50萬兩請求退兵,英國人看不下去了
原標題:3000鬼子侵佔中國領土,清政府50萬兩請求退兵,英國人看不下去了
鴉片戰爭後,軟弱的清政府在與列強的交往中,處於弱勢地位。19世紀60、70年代,列強對中國領土的覬覦之心昭然若揭,其中尤以沙俄、英國和日本最積極。
《南京條約》開了割地賠款的先河,在此之後,清政府與列強的摩擦,經常使用這一招,以期息事寧人。
台灣戰略位置重要,自然逃不過列強的環伺。1871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琉球國上貢船遇到颱風,漂流到了台灣海岸,船上54名琉球國人被當地原住民殺害。
琉球王國自明朝開始,就是我國的藩屬國。這一事件本來與日本無關,可是,日本人早有吞併琉球王國的野心,同時對台灣也有企圖,他們立即以這一事件為借口,計劃侵略台灣。
1874年4月,一支由3000鬼子組成,號稱「台灣生番探險隊」的日軍,入侵台灣。當地土著居民奮起抵抗,不過在鬼子的炮火面前,堅持抵抗的牡丹社酋長父子戰死,日軍先後掃蕩了主張抗日的三個原住民部落,並在當地建立都督府,準備在台灣長期駐紮。
清政府聞知這一消息,馬上派出沈葆楨率軍到達台灣,處理爭端。沈葆楨軟硬兼施,一面要求日本撤軍,一面部署防務,積極備戰。
此時正值夏日,當地瘧疾開始流行,鬼子因天氣炎熱,水土不服,減員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侵佔台灣已經不現實,日本人謀求在外交上解決爭端。
交涉之初,清政府對日本的一些無理要求嚴詞拒絕。可是,美英偏袒日本,威脅出兵,迫使清政府做出讓步。當年10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台灣事件專約》,賠了50萬兩白銀,日本心滿意足地把軍隊從台灣撤走。
清政府這一懦弱行為,不僅讓愛國有識人士憤怒,連充當幫凶的英國人都看不下去了。當時一個英國人說了一句話:「這一事件是中國向全世界登出廣告——這裡有一個願意付款但不願意戰爭的富有帝國」。言外之意,對清政府極其輕視,也助長了列強侵略中國的氣焰


※二戰時這件對付美軍的武器,讓日軍都膽寒,真是太無恥了!
※越南古代的五大民族英雄
TAG:蔣沈韓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