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登山滑雪又是怎麼個玩法?

登山滑雪又是怎麼個玩法?

冬運會進行得如火如荼,北方天氣降溫下雪,我們不能光坐在家裡過節長肉,白白浪費大好雪色。滑雪,是冬季運動里最具娛樂性的活動之一,有時間有興緻的朋友可以去山裡體驗一把,否則的話也看看我的介紹,想像一下其中的樂趣吧!

當你掌握了基本技巧,踏出雪道,踩在未被人工壓制過的野雪之上,便開啟了更有意思的滑雪玩法:道外滑雪(hors piste/off pist)- 顧名思義,就是雪道之外。一般需藉助學場的纜車,到達上方,然後從未被軋過的雪道或非雪道滑下來。

登山滑雪(ski de randonée/ski mountaineering/backcountry ski)- 不藉助外力,通過自己的雙腳走到高處再滑下來。上升過程有可能需要用到一定的攀登技術,攀登工具如繩索,冰鎬冰爪。又稱阿式滑雪(ski d"alpinisme)。

此外還可以提一下北歐滑雪,又稱越野滑雪(ski de fond/crosscountry ski)- 以溜冰的技巧雙腿輪流蹬地前進。詳情請看雪上馬拉松

言歸正傳,我跟著雅克和莫妮卡來到東比利牛斯山Les Angles。那天風大,雅克把車開到滑雪場附近的樹林入口。第一件事,就是把止滑帶貼在雪板下。登山滑雪就像是冬天裡的雪上徒步,腳底下踩著雙板,拖著步子往前蹭。那這個上坡過程,如何不讓光滑的雪板往下滑呢?就必須用到止滑帶。止滑帶一面仿動物的毛髮,另一面帶粘性,通過兩端的固定點和粘力貼附在雪板底部。通過另一面與雪面產生摩擦,阻止雪板下滑。

換上雪鞋,踏進雪板,我們開始在林子里穿行。登山滑雪鞋比普通滑雪鞋要輕便很多,後跟能鬆動,走起路來還算舒適。雪板上後跟位置有三擋不同高度,上坡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感受適當調整,減輕大腿的負擔。

莫妮卡是一個六十多歲的小老太太,作為幼醫的她還一個星期去學校里上一兩天班。剩下的時間都用來登山和滑雪,別看她個頭小,微微含著背,還是6b+的攀岩水平,不久前剛從美國優勝美的大岩壁回來。

雅克也六十五歲了,身材矯健,風度翩翩,一頭優雅的白髮。六十歲退休那年決定開始學滑雪,現在技術到家,成為了我的老師。他爬起坡來一邊說笑一邊能把我甩老遠。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小貝利峰,這是這一帶的經典路線,坡度緩和,沒有樹木 。

左邊是貝利峰,右邊是小貝利峰。老遠就看到了,但是離真正走到它面前,還有一個小時的距離。

然後從山峰的南面往爬上,坡很緩,但是很漫長。那幾天回溫,積雪曬了一天的太陽,表面融化,又在夜間被凍成冰面。我們開始爬坡的時候剛過十二點,下層的積雪還是鬆軟的,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攀登,接近山頂的時候雪面仍未融化,結著冰。雅克走在前面,莫妮卡跟在我身後。我們頂著大風,每一步都走得很用力,盡量把冰面踩碎,才能站得穩。

山頂的風不是一般的大,我們匆匆地撕掉止滑帶,扣好鞋子,帶上頭盔就往下撤了。坡度30°以下的山體基本上自身沒有雪崩的危險,小貝利峰坡度在30°左右,而且上次降雪已經超過一個星期,溫度又不斷變化了幾次,積雪已經非常穩定。

但是這次的危險在於坡面結冰太滑,莫妮卡很緊張,她甚至想穿冰爪下降到適合滑雪的地方再換雪板。她有她的道理,這種情況確實出過很多事故:在堅硬的冰面上滑行無法減速,如果坡度過大很難控制,萬一摔倒更加無法自剎。

雅克讓我緊緊跟在他身後,我是個去年3月才解鎖紅道的菜鳥,這個冬天剛剛開始接觸登山滑雪。我們側身,用雪板的邊緣在山坡上往下蹭。冰不是很硬,可以被雪板壓碎。

下到一定高度,遇上完美的積雪,我們開始正常滑雪。沒有旁人,沒有樹木,沒有裂縫,沒有斷崖,往哪裡走都可以。這真是一個無拘無束,有挑戰又好玩的運動。

從山上下來,我們滑過一片平地,來到一塊大石頭前曬著太陽吃完午餐。然後又貼上止滑帶,越過前方的山口。登山滑雪地勢起伏,經常就是不停地帖,撕止滑帶。天氣冷的時候,還別忘記把帶子安放在胸前的外套里,借體溫保暖,否則帶子結冰可就粘不上了。

回去的路上,我們遇到兩個不熟悉路的外地人,他們跟著我們走。最後一段下坡結束後,他倆走過來說我滑得好,問我滑雪多久了,是在哪裡學的。

其實在滑雪運動普及的法國,很多登山滑雪愛好者更是徒步愛好者,他們並沒有很好的滑雪技巧,也不去最求速度與激情,有的只是一顆自由自在,熱愛大自然的心。不過被讚揚了,我當然還是很高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山撒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山撒野 的精彩文章:

TAG:上山撒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