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西漢 (404)作戰方案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西漢 (404)作戰方案

原標題:《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西漢 (404)作戰方案


按照趙涉的建議,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繞道藍田,出武關,終於安全到達了洛陽。



在洛陽,遇到了一個人,讓他格外興奮。


這個人名叫劇孟。

劇孟是洛陽本地人,靠經商為生,平時喜歡與人下棋比賽。


除了下棋比賽,劇孟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經常行俠仗義,結交天下各路英雄,因此名揚天下,很有號召力。


據說,他老娘死的時候,全國各地前來送葬的,綿綿不斷有上千輛車子,號召力可見一斑。


但等到他自己死的時候,家中卻連十金的錢財都拿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家財全被他散盡,用來做好人好事了。


所以,當聽說劇孟還在洛陽,沒有跟隨吳楚七國一起叛亂,周亞夫高興地只拍大腿,並對身邊的人說道:


「為了平叛,本將軍奉召乘專車好不容易才安全到達這裡,還以為吳楚叛軍早已經把劇孟給策反了,不想他們竟然沒有來找劇孟相助,以至於劇孟到現在也沒有響應的意思,這說明吳楚七國就是一幫酒囊飯袋之徒,不會有什麼作為的!下一步,我們要儘快佔據滎陽,這樣的話,滎陽以東就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周亞夫心目中,劇孟的分量有多重,影響力堪比一個諸侯國。


另外,周亞夫還特別看重一個地方,也就是滎陽。



關於滎陽,在述說楚漢戰爭時,我們反覆提及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劉邦和項羽都極力要攻佔的地方。

滎陽以東是平原地帶,以西是丘陵地帶,有「東都襟帶、三秦咽喉」之稱,是西進函谷關的要衝之地。


滎陽北邊是敖倉,糧倉所在地,南邊有武庫,軍事設施所在地。


換句話說,只要佔領滎陽,就能確保後勤保障,進可攻,退可守,意味著大局已定。


如此重要的地方,為什麼吳王劉濞沒想到呢?


其實,吳王劉濞不但想到了,而且準備西進的時候還謀划了多種作戰方案。


一個作戰方案是由大將軍田祿伯提出的。


關於田祿伯,我就不過多介紹了,前面有提到過,另外史書記載並不多。


田祿伯向吳王劉濞建議道:


「大王,我軍一路西進,如果不能從其它道路出奇兵,只是想著從函谷關入關,恐難成功啊!所以臣願率領五萬人,沿著長江、淮水而上,收服淮南和長沙等地,長驅直入,攻進武關,在關內與大王會師,這也不失為一條奇計啊!」


這條所謂的奇計,簡單地說,就是兵分兩路:

一路,由吳王劉濞率領主力,走常規路線,蕩平梁國,佔領滎陽、洛陽,從函谷關入關,也就是當年項羽入關的地方;


一路,由田祿伯率領五萬人,沿著長江、淮河向上,收服淮南、長沙等地,從武關入關,也就是當年劉邦入關的地方。


如果順利,兩路人馬將在關內會合,即便只有一路攻入關內,無疑也能撼動景帝劉啟的統治。


從全局來看,這條建議還是可圈可點的,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攻進關內,攻佔京城長安為唯一目標。


吳王劉濞聞聽,很是心動,當即表示同意。


但是吳王劉濞的兒子,太子劉駒卻認為不妥,他私下裡勸說老爸劉濞道:


「父王,我們現在可是搞造反啊,這造反的軍隊是難以託付他人的!萬一他人也學模學樣來造我們的反,到時,我們該怎麼辦呢?況且,他人擁有軍隊單獨行動,成敗得失我們無法預料和掌控的,一旦有個閃失,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啊,不如集中兵力朝一個方向打,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能牢牢掌握軍隊的指揮權!」


吳太子劉駒的擔心不能說沒有道理。


俗話說:


「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

何況,吳楚七國叛亂本來就是師出無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支持的人自然少,反對的人自然多,誰能保證田祿伯不殺個回馬槍投降朝廷呢?


所以,儘管田祿伯的計策不失為是一條奇計,但因為造反的底氣不足,吳王劉濞不得不放棄了。



另一作戰方案是由一位年輕將領提出的。


這位年輕將領,史書上稱之為桓將軍。


桓將軍為吳王劉濞謀劃道:


「吳楚聯軍大多是步兵,步兵適宜在地形險要的丘陵地帶作戰;漢軍多戰車騎兵,戰車騎兵適宜在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帶作戰。臣建議。大王不必攻城略地,只要繞過途經的城池,直接迅速西進佔領洛陽附近的武庫和敖倉即可。到時,再憑藉山河險要號令諸侯,即使不能入關,天下之勢實際也已經大定了。假若大王忙於攻城,進軍遲緩,一旦漢軍的戰車騎兵先到了,他們沖向梁國和楚國交界的地方,那麼吳楚聯軍必敗無疑!」


桓將軍的作戰方案,簡單地說,就是繞過梁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拿下滎陽和洛陽,扼住函谷關,在那裡憑藉有利地形,號召諸侯圍獵梁國,關外將盡在掌握之中。


這套作戰方案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有點太冒險,搞不好會陷入梁國和漢軍的夾擊之下,腹背受敵。


吳王劉濞吃不準,舉棋不定,只好諮詢一幫老將軍的意見。

老將軍一般都比較保守持重,甚至還以打壓年輕人為樂,所以他們強烈反對道:


「大王,要慎重啊!年輕人不靠譜,容易衝動,為了立功,喜歡冒險,哪裡懂得深謀遠慮啊?」


吳王劉濞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早已沒有了年輕人的銳氣,也喜歡穩紮穩打,於是就沒有採納桓將軍的計策。


實際上,無論田祿伯的奇計,還是桓將軍的快進,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中央政府不可能坐以待斃,由著他們按照自己的套路來打。


但試想一下,如果他們兩個人的計策合二為一,既出奇兵封鎖武關,也採用快進模式封鎖函谷關,將關內和關外徹底隔離,那麼勝算的可能性是不是會更大一些,最起碼關外梁國和齊國不會心存幻想,負隅頑抗到底。


好了,我們就不意淫了,畢竟歷史不可能重演。



放棄了兩套較優作戰方案,那麼吳王劉濞又會怎麼打呢?


特此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是殭屍 的精彩文章:

《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加印啦!

TAG:歷史不是殭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