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楝,印度老乾媽
漿果楝(Cipadessa baccifera)來自於楝科,漿果楝屬。baccifera是指具漿果的。
【資源志】根及樹皮:苦,涼。疏風解表,截瘧。用於瘧疾,感冒,泄瀉,痢疾,皮膚瘙癢,外傷出血。
漿果楝屬在中國植物志上有兩個種,除了漿果楝,就是灰毛漿果楝啦。剛把兩個的檢索表搬上來的,但感覺不是特別清晰兩個的區別,都提到葉子上有柔毛。
楝科植物經濟用途廣泛,如紅楝子、香椿等木材紋理通直,質軟耐腐,適作建築、傢具等用材,引入栽培的桃花心木、非洲楝等也為著名木材。
川楝子、香椿的根皮和果可入葯;香椿的幼芽嫩葉芳香可口,可供蔬食;山楝種子含植物油,可供工業用。
漿果楝的花語是有內涵,有背景。漿果楝的別名是「印度老乾媽」,可用來製作一種辣味的手抓飯醬料。這是在形色掃出來的介紹,不過沒能找到關於印度老乾媽的文獻。
若找到的話,這樣漿果楝還真是一種不尋常的植物。關於他印度老乾媽的介紹先到這裡吧,希望後面有人做這方面的開發。先看關於楝科植物除蟲方面的用途吧。
化學農藥的廣泛使用,在保障農作物高產和穩產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傳統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不合理使用所造成「3R」問題。
即殘留residue,抗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日趨嚴重,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尋求和開發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的新型農藥越來越迫切。
植物殺蟲劑來源於自然,具有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易引起抗藥性,在自然環境中易於降解等優點,成為當今新型殺蟲劑創製研究的熱點。
楝科植物無論是資源的豐富程度還是殺蟲活性,都優於其他植物,是最有開發應用前景的植物。
在國內,許多學者對楝科中的印楝,川楝,苦楝等幾種植物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楝屬、米仔蘭屬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取代現有化學殺蟲劑的有毒植物。
研究測試了12種廣西野生楝科植物提取物對黃曲條跳甲的生物活性,試驗結果表明,12種楝科植物提取物多數對黃曲條跳甲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
毒殺作用最強的是海木枝葉,24h校正死亡率接近80%,其次為山楝和海南堅木。拒食作用以米仔蘭,灰毛漿果楝、地黃連和米仔蘭的活性最強,24h平均拒食率均高於90%。
米仔蘭作為植物性殺蟲劑研究報道較多,並已確定其殺蟲有效成分為苯並呋喃化合物Rocaglamide,其他幾種作為殺蟲植物曾有人研究過,以上幾種植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開發利用前景。
漿果楝的介紹就到這裡啊,一個是印度老乾媽方向。但關於她的辣味以及如何使用,還不是特別清楚,望補充。再就楝科植物的驅蟲作用啦。
參考文獻:
(1)楝科植物提取物對黃曲條跳甲拒食及毒殺活性研究 郭成林 廣西科學


TAG:植物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