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留學美國:從權力社會到金錢社會

留學美國:從權力社會到金錢社會

在國內,許多人嚮往理念中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可一到國外,卻馬上會感受到,比思想文化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是作為那種思想和文化基礎的西方的物質世界。

但說實話,許多中國留學生最終留在海外生活,顯然不僅僅是因為西方國家「民主自由」的吸引,更主要的是因為發達社會裡的「物質的誘惑」。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顯然不應該是一種罪過。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將物質的誘惑視為對人的精神的一種腐蝕。自孔夫子樹立了顏回「安貧樂道」的榜樣和發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宣言之後,中國人便一直奉「清貧自守」為一種難得的道德境界。

實際上,物質生活對人的精神世界自有另一種影響。

出國前,我曾採訪過一位老經濟學家,他曾是翻譯馬克思《資本論》的王亞南先生的弟子。在抨擊了一陣中國的官僚主義以後,老人對我說,在社會主義短缺經濟的狀況下,人是很難具有什麼民主自由的意識。上街買個東西,要有票證,要央求售貨員,要走後門。這種每天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在無形中不斷強化著個人對政府和社會的依賴,塑造著人的奴性。

到了美國後,我發覺這位老經濟學家的論點可以從另一方面得到印證。西方物質的豐富,使人從小就具有一種強烈的選擇意識,從日常商品到日後的職業,從生活方式到政黨政客,個人的選擇權利往往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個人的選擇權利實質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義。

就拿人們常常談論的「美國夢」來說。「美國夢」首先是一種很物質化的夢:一幢房子——房子意味著家庭、孩子、汽車、狗和穩定的工作。但也有美國學者強調,這種物質化的「美國夢」包含著一種美國精神:每個人都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並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生活中的夢想。

因此,面對西方社會的物質世界,中國留學生受到的倒也不僅僅只是物質的誘惑,這中間自有一種精神的熏染。

中國留學生「金錢意識」的建立,首先基於出國後對「窮」的體驗。正是在「窮」的感覺的無情擠壓下,金錢的重要性很快凸現出來。道理很簡單,在西方社會,要是沒有錢,即使充滿自由,你也沒有多少自由可享用;即使人人平等,你也得不到多少尊重。小時候學到的道德箴言:「有錢不一定幸福」,到國外後可以從反面體會得更深:「沒錢一定不會幸福」。

中國是個窮國,但1949年以後,生活在其中的中國人對窮的感受並不那麼深切強烈。當年舉國上下的一律清貧,使人徒增了不少悠然自得的「平等感」。可一到海外,中國人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麼的窮,我們的國家又是多麼的窮。中華民族在「勤勞」、「勇敢」之外似乎可以再加上一個「貧窮」。

許多自費留學生化了多年積蓄只夠買一張從中國飛到美國的單程機票,下飛機時兜里往往只剩「分文」了。無論學的是天體物理還是文藝美學,在上課堂裝模作樣地探討學術問題前,都得先鑽進中國餐館去洗碗。一些在國內頗有地位名望的教授到國外作訪問學者的時候,因為錢的問題,常常不得不委屈地住在人家的客廳或到跳蚤市場買些舊衣物,一點講不得正教授的級別待遇。

一個在紐約某大學進修的48歲的女訪問學者,來美不久,開始牙疼,想去拔牙。可她的醫療保險里不包括牙醫,大家便勸她忍一忍,因為在美國看牙醫貴得出奇。忍了兩天,這位女訪問學者疼得實在受不了了,發誓說:「不管化多少錢,這牙也要拔了。」於是,大家開車把她送去。一路上,她一直捂著牙,哼哼唧唧,車一顛,便叫疼。到了醫院,醫生還未見到,一聽挂號費,這位女訪問學者便立即要求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說也奇怪,竟沒有再喊一次牙疼。

對窮的滋味體會得越深,對金錢重要性的感受也就越強。但從更深的意義上來說,中國留學生「金錢意識」的真正建立,實際上是另一種「文化衝擊」的結果。

90年代以前的中國社會,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權力社會。決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是一個人在其社會中或家庭里所具有的地位和所擁有的權力,而整個社會也是圍繞著權力的軸心在運轉。在這種社會環境里,有錢固然可以使小鬼推磨,卻並不一定總能通神。

美國則是一個真正的金錢社會。在那裡,金錢,像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著社會轉動。這是一個「流動」的社會:它沒有什麼貴族和平民,沒有什麼上層和下層,有的只是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但是,有錢的人可能會漸漸沒錢,而沒錢的人可能會慢慢有錢。

1990年夏,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研究學院的組織下,我曾隨著「美國政治與政策」暑期研究班去華盛頓進行「實地考察」。在那裡,我們參觀了一家專門從事國會遊說的律師事務所。接待我們的是該事務所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庫茲威爾律師。座談時,這位正值盛年、西裝筆挺、一點不願掩飾自己有多麼精明的職業遊說家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美國的一切問題說到底都是一個Dollar(美元)問題。任何變化,無論是一項法令的通過、一位議員的當選或是一個案例的判決,最終都意味著美元從一些人的口袋裡轉到另一些人的口袋裡。」

的確,在美國,金錢不但能夠左右政治,影響經濟,而且,成為了一種價值判斷的標準,甚至漸漸滲入了人的思維方式。

9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布希曾在電視上正式宣布開展一個全國性的反毒品運動。沒有標語,沒有口號,也沒有什麼動員大會,布希所採取的主要行動就是要求國會通過一項幾千萬美元的反毒品專款的預算案。這個情景頗似NBC電視台「周末夜生活」節目里對1992年總統候選人佩羅的諷刺:這位德州的億萬富翁解決洛杉磯種族暴亂的辦法就是給洛杉磯寄去一張支票,然後宣布,洛杉磯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

美國社會就像一個不斷製造金錢又不斷吞食金錢的不停轉動的大機器。所有的人,無論是商人還是學者,無論是政客還是百姓,只要在這個社會生活一久,就會身不由己地被卷進去跟著一起轉,停不下來。

一個35歲的訪問學者,到了美國後,什麼也不幹,不訪不問也不學,每天就是打工掙錢。他說,他開始的目標是攢夠一萬。可掙夠了一萬,又想攢兩萬、三萬。結果,欲罷不能,就這樣一直打了下去。

節選自錢寧《留學美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留學生看了會流淚!全球最貴城市排名,你在意的城市都有……
在美國拿高GPA有多難?那過程堪比馬拉松,越累越要堅持…

TAG:美國留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