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特立獨行者的意義
一向警惕雞湯,如果是正確的廢話,只會浪費人的腎上腺素分泌,空有激動之心;如果是有毒的雞湯同樣鮮美,或者更是可口,但讓人的激情迷失方向。
看到過一個段子,深以為然。
狐狸在雞場的山崖邊立了塊碑,上面寫道:「不勇敢地飛下去,你怎麼知道自己原來也是一隻搏擊長空的鷹!」從此,狐狸每天都能吃到那些摔死的雞!
段子不拿人取笑,但現實中的雞也不笨,雞有雞路,不太會理會狐狸。人么,呵呵,比雞有思想得多,但思前想後,結果替雞摔到山崖也未嘗不可能。
我不太看好《喬布斯傳》,因為電影標籤是勵志,同時也是因為聯想到烏有村村長的一句話:把全村少年兒童培養成喬布斯。人物是不可複製,即使克隆出一個喬布斯,未必就是原來的喬布斯。不過,我還是看了,2013年和2015拍的兩部電影都看了,原因也簡單,我喜歡傳記片。
2013片的開頭很有藝術味道。一段逆光的長鏡頭,喬布斯以他特有的鴕鳥步伐,從一個通道走向ipod的發布會。依稀的光源在前面,背影留給屏幕,彷彿他是一個逆行的人。光在第一部里用得考究,意味深長。在他工作室里,光線也總是偏暗,常常是一盞燈,就像睜著的一隻眼睛,且看上去視力又不怎麼好。一起創業的好友沃茲向蘋果公司辭職後前來和喬布斯告別。喬蹲在地上,地上鋪滿了設計的紙,前面放著一盞球形的檯燈,鮑勃?迪倫略帶沙啞的歌聲憂傷的回蕩著,那種孤獨的明亮被渲染出來。沃茲說,你選擇鮑勃?迪倫我選擇披頭士。好友轉身離去,鮑勃?迪倫的歌聲再次響起。
孤獨來自於特立獨行,這種自我的張揚,是六、七十年代美國的標記。二戰的美國,充滿國際主義的理想,對國家的信心和擁護團結了青年,許多二戰電影都能夠感受到。而冷戰之下如泥潭般的越戰,讓迷惘彌散於青年,一個充滿懷疑、徬徨,吸食大麻、穿著異裝的嬉皮士時代到來了。每個人都是異類,而異類又是同類。約翰?列儂、貓王、鮑勃?迪倫以他們的才華,不向任何異類妥協,堅持做自己,他們在哲學、政治、音樂藝術上表現出各自的特性,他們互相尊敬又互為對手。約翰?列儂被刺殺,貓王莫名死亡,只有鮑勃?迪倫安然地活著,他以不懈的創造精神跨越了各個領域,除了音樂本身獎項之外,還獲得奧斯卡獎,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喬布斯說鮑勃?迪倫總是觸動他的創造性的思維。喬布斯把鮑勃?迪倫當作唯一偶像,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主流的反叛,每一次才華的展示,都是和世俗的一場鬥爭。喬布斯被蘋果公司趕出,就像鮑勃?迪倫在現場錄音被觀眾罵「Judas」(背叛者)。喬布斯把鮑勃?迪倫視作英雄。鬥爭方知,他們不是一般人的血肉材料,在失敗中,看不到他們怨天憂人,自暴自棄,而是堅信自己的目光庸人無法企及。喬布斯買下了一個電腦動畫工作室,他把它打造成至今為止最卓越的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此同時,他的電腦公司「next」開發出新的操作系統,作為回歸每況日下的蘋果公司的收購籌碼。
電影到ipod發布會就止了,很不過癮。主角,在《蝴蝶效應》里出色表演的庫切,賣力地出演喬布斯,結果得到年度金酸莓獎最差男主角提名。但是,喬布斯人生的跌宕起伏還是比較真實的勾畫出來。
喬布斯拯救了蘋果公司,他把藝術和生活連接起來,讓蘋果產品以美的名義向生活延伸,他也改變著世界。這裡有他的勤奮,有他的堅韌,有他的面對傷痕的勇氣,這些重要,但這些都不是成功的核心,核心是他的商業嗅覺,他的高瞻遠矚的目光。他輕而易舉地道出一個規律:「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一個很會打扮的人,不會想像我的下一件衣服會是怎樣?一個讀者不會想像,我要讀的最精彩的小說是怎樣的?那些創造者們影響著我們的審美、思想,甚至是情感。
喬布斯如暴君般生活在人群中,他的偏執常變成自私自利傷害著周圍的人,可是他依然被人懷念。這樣的傳記片是不是反價值?有沒有讓人感到懊喪?沒有。我們被不斷教育諸如勤奮、堅韌等品質還有沒有意義,我想依然有用。當這些照耀天空的人物在塑造他們的偉大之時,我們也用所有的努力製造未來的自己。勤奮很可能不是改變命運的核心,但它改善了我的生活,當然很可能它只是一粒安慰劑――我努力過,這會讓我忐忑的心坦然些許。
傳記片最大的意義是讓人承認,是少數派在領導著人的腳步。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這些人物的是與非啟迪觀眾思考自己,我究竟謂何物?最終誰都無法對自己按下確認鍵,但在認知自己的道路上,起碼減少了被狐狸誘惑著跳下山崖的機會。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