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春聲 :撫銅猶聞霓裳曲

劉春聲 :撫銅猶聞霓裳曲

原標題:劉春聲 :撫銅猶聞霓裳曲




近承朋友惠讓,得老生坑遼掛鈕樂器紋銅鏡一面,其主題圖案由11種浮雕樂器組合構成,與大甸子遼墓曾出土樂器紋銅鏡同,有所不同的是銅鏡周邊飾有一圈珠點紋,這種裝飾風格在遼金時期的壓勝錢上時常可見,彼此在斷代上可以相互佐證。




雙龍鏤空大錢 遼 直徑73MM 作者藏


另據考古報告,內蒙赤峰大甸子遼墓曾出土樂器紋鏡,直徑84毫米。在鏡的邊緣處突出方鼻,穿孔,取代鏡鈕。鏡背面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密布裝飾圖案。紋飾鑄刻清晰,繁而不亂。主題圖案由11種樂器組合構成,可見浮雕表現中有拍板、箏、大鼓、臘鼓、方響、箜篌、笙、琵琶(折頸)、長笛、排簫、觱篥(古代一種管樂器),每件樂器均系有綬帶。這些樂器正是遼代散樂的樂器組合,是研究契丹族人及其遼代音樂史的重要文物實物。



北京華夏藏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春拍拍品


無巧不成書,數年前,內蒙泉友承讓我一枚遼「八音和鳴」大錢,是錢徑47.8、厚4.8毫米,重50克(一兩)。遼風燦然,生坑厚重,通體紅斑綠銹,寬郭狹穿略呈微決。此錢銅質精良,密度大而壓手,鑄造更是精美。一眼望去,倘若忽略圖案,儼然一枚遼「千秋萬歲」大錢。因此,絕非民間俗物,應是官爐所鑄。這枚錢面背計有八件樂器,故此錢上的樂器應為:一面為箜篌、曲項琵琶、方響、臘鼓;一面為拍板、觱(也稱篳)篥、排簫、笙。這些樂器圖紋都是並足,上端均朝向邊郭且都系有綬帶。



遼八音合鳴大錢 直徑47.8MM 作者藏


這枚錢上的樂器紋與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的敖漢旗大甸子村曾出土樂器組合紋鏡風格大同小異。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發現的遼代墓中的壁畫,就繪有遼代散樂演奏的場景,樂隊著漢服,所演奏的樂器都可與和銅鏡、銅錢上的樂器相對應。內蒙昭烏達盟翁牛特旗遼解放營子出土的遼墓壁畫也繪有相似的內容。




查《遼史?樂志》可知,遼代宮廷音樂主要包括國樂、諸國樂、雅樂、大樂、散樂和鼓吹樂六種。而其中之國樂和諸國樂是契丹族特有的音樂品種。遼散樂受唐和五代後晉影響極深,「雅樂歌辭,文闕不具,八音器數,大抵因唐之舊。」都集中圍繞著慶壽、節日慶典特別是郊廟祭祠活動舉行。散樂受唐和五代後晉影響極深,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是遼國樂的組成部分,遼國樂主要用於宮廷宴飲、祭山儀及宮廷營衛等儀式活動。需要指出的是,在諸多的遼墓壁畫中,散樂的演奏者多是著漢服的契丹族人,說明遼國在接續漢族唐宋樂曲時幾乎是全盤繼承。而各種樂曲的具體使用,在《遼史?樂志》中有明確記載:「正月朔日朝賀,用宮懸雅樂。元會(皇帝朝見群臣)用大樂;曲破後,用散樂,角抵終之。是夜,皇帝燕飲,用國樂。」在這段文字中,提到曲破後用散樂,「曲破」指的是唐宋樂舞名。大麴的第三段稱「破」,單演唱此段稱「曲破」。節奏緊促,有歌有舞。宋代甚為流行,宮廷大宴時常同其他節目輪番演出。而被遼代承繼後,由於語言的障礙,「文闕不具」,只能按八音器數和曲調演奏。


這枚錢從形制上看,和遼「千秋萬歲」大錢如出一輒;從同時代參照器物遼墓出土樂器紋鏡來看,該鏡與此錢的樂器圖案也別無二致。故將此錢定為遼錢應無大謬。表現內容,鑒於此錢圖紋所列舉8種樂器乃遼代宮廷音樂的骨幹樂器,其演奏通常圍繞著慶壽、節日慶典或郊廟祭祀活動進行,故暫定名為「八音和鳴」頌聖錢。遼代樂器紋銅鏡的出土與傳世本就稀少,而類似內容的遼代錢幣則又是首次面世,更顯得殊為珍貴。契丹民族將傳承自唐代宮樂的樂器製作於銅鏡和錢幣之上,充分說明對漢文化的喜愛認同和依從,也體現了一個草原民族對文化昌明的渴望。遼代開國後,和盤承繼唐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文字改革、吏制等等,開始了漢化的進程,樂器紋鏡樂器紋錢也為這段歷史提供了實物例證,這正是它們的價值所在。

「八音和鳴」錢在網路和報刊上發表後,引起了音樂界的重視,德州音樂學院段文教授為此專門來京與我見面,欣賞此錢。在其後於西安舉行的全國民樂研討峰會上,段教授以此為題發表的演講更是引起了與會同行的熱議。


手裡有關「唐樂」的文玩還有 2015年北京中國文物博覽會上,以善價購得的清末白銅宮琴式刻銅墨盒一隻,品相完美,沒動過手,形制完全仿唐至德年制「大聖遺音」宮琴,圓形龍池,扁圓鳳沼,腹內納音微隆起。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行書「大聖遺音」4 字,池下方刻方印,篆「包含」2 字,池之兩旁刻行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與「大聖遺音」宮琴完全一致,惟「寒江印月」謬為「迎月」,刻工筆誤,是為白玉之瑕。底款「大源」,為清末民國北京刻銅文具店字型大小。



清白銅宮琴式刻銅墨盒 作者藏







"大聖遺音"琴 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附:


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聖遺音"琴,產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56年。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由於此時的聽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因此,所作"大聖遺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而它的渾厚感表現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聖遺音"琴的銘刻,也是有別於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聖遺音"琴與傳世的普通琴相比,這把琴的斷紋也是表現出時代的特點:看上去像大蛇腹紋,而在這些紋理之間又出現了若干細小的牛毛斷紋。很顯然這些斷紋是隨著漆質的老化而產生的。而且這把"大聖遺音"琴具備了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等九種美好音色。可以說是集韻味於一器,是目前傳世古琴中很難得的。


「大聖遺音」琴形制修長,作圓首與內收狹尾,相傳為「神農式」,梧桐木斫,髹栗殼色與黑色相間的漆,局部有跦漆修補,純鹿角灰漆胎,蛇腹斷紋中現小牛毛斷紋。通長 120 厘米,肩寬 20.5 厘米,尾寬 13.4 厘米,厚 5 厘米,底厚1厘米。圓形龍池,扁圓鳳沼,腹內納音微隆起。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4 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篆書「包含」2 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 「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16字,均埴以金漆,俱系舊刻,腹內在池之兩側有跦漆隸書款"至德丙申"4字。琴音松透響亮,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古樸,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品所能企及。


2018年2月3日記於京西海棠居


作者簡介


劉春聲,文化學者,作家,自由撰稿人,筆名齊庚、別署村野。著有長篇小說《天雨》,散文集《探花集》、《中國古代鏤空花錢鑒賞》,《情滿呂梁山》,主編出版歷史上第一部壓勝錢辭典《中國錢幣大辭典壓勝錢編》。涉獵古錢幣、金石篆刻、碑拓、水墨畫、油畫、攝影等。致力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上世紀北京有影響的「北海印社」成員。1986年參加改革開放後國家文物局舉辦的首屆全國文物鑒定學習班,有幸聆聽當時健在的各門類文物鑒定大師的教導。數十年來在《收藏》《中國收藏》《收藏界》《中國錢幣》《中國錢幣界》《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國門報》《團結報》等各類期刊報紙發表兩百餘篇有影響的文學學術鑒賞文章,首次提出壓勝錢是古代藝術類商品的觀點,是國內公認的壓勝錢收藏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錢幣學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委員、主編,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客座教授,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客座教授,曾任北京炎黃藝術館副秘書長,《今日頭條》簽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東吳博物館館藏銅鏡欣賞(2)
劉馨蓬:風流才子美人緣 夾竹桃映吳娘靨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