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無為」的概念?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無為」的概念?

我們該如何理解無為這一概念?這是決定我們是否能正確解讀經文內容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為這一概念是老子學說中特有的概念,這就意味著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說明我想要了解這一概念的意義我需要立足於老子,立足於《道德經》的經文,要看看老子使用這一概念時代表著什麼意義。換句話說無為這一概念的定義我們只能從經文中去找而不能跑到經文之外去。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都有創造新概念和新辭彙的現象,而那些屬於作家自己新創造的概念和辭彙的含義我們也只能從作家本人的作品中去找,不可能到他們的作品之外去找尋。比如,我學習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概念我就不可能到笛卡爾的地著作中去找那些思想和概念的具體含義。這應當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我們研究老子,研究易經看到不能理解的辭彙或語句首先想到是的查字典,找字源。這個方法不是不行,不是不沒有必要,但也不要過分相信。

其次,無為是一概念,是用「無為」這一辭彙標誌的概念,它的意義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為」這一辭彙的意義。概念的含義是要由它定義來決定的。我們看到「無為」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無」不就是「沒有」、「不」的意思么,「無為」不就是不為嗎?誤解即由此而來,將「無為」概念的定義理解為辭彙的字面意思。所以我們閱讀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哲學家的著作一定要將概念與辭彙區別開來,我們永遠都不能單憑辭彙表面的意義去試圖理解一個概念的含義。

那麼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老子說「上善若水」,為什麼上善若水呢?經文進一步解釋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們分析這一解釋,水利於萬物,就是說水滋養萬物,萬物生長離不開水的滋養和滋潤,這就是意味著水於萬物是有作為,有貢獻的。萬物受益於水,這不就是水「有為」了嗎?但是水它不爭,沒有因為自己對於萬物有莫大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最下處,居於萬物都不恥居之所。人都往高處走,水卻總往低處流。有作為於萬物、有貢獻於萬物,或「有為」於萬物但不爭處,不因自己對萬物有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這才是水的「無為」。所以「無為」的完整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不能簡單的等同於「不為」。老子第二章所講到的玄德,就是老子所說的那個「無為」的定義。思想家哲學家使用新的辭彙來標誌的新的概念時,一般都是要給出其定義的,即使沒有明確標誌哪些具體內容是該概念的定義,我們也還是需要結合作者使用該概念的具體語境來推測該概念的含義,而不是跑到使用這一概念的學說的外面去尋找這一概念的特定含義。

具體到老子講政治、聖人、統治者的無為更不是無所作為,簡單的順應民意而無所舉措就可以了。歷史上的君主帝王們,無疑也是功於萬民的,他們一統江山,使天下太平,令百姓安居樂業,於萬民也是功莫大焉的。但他們倚仗著自己的莫大功勞,爭居萬民之上,稱王稱帝,自謂「孤家」、「寡人」、「餘一人」,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還要隨心所欲的奴百姓,這就是「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了,這才是統治者的「有為」,所以有所做為而爭才是「有為」,有所作為而不爭,功成而身退才是「無為」。所以「無為」絕不能作不為解。簡單來概括我們可以說功而居就是有為,功而不居就是無為。

老子謂聖人無為就是說他有作為於百姓,有功勞於百姓,但不爭居萬民之上。他使天下太平,大治後反功成身退,以致於老百姓不知天下有王有主的存在,更不知道誰是王是主,還以為天下本就是太平清靜呢。天下太平是聖人有作為的結果,但他功而不爭甘居萬民之下,不爭居萬民之上,這才是無為。所以無為於政治家就絕不是無所作為和無所舉措。老子的學說並不是消極避世的學說,他其實講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這個道理可以看作是一個公理,即使我們將來要研究人類大同社會的特徵,他所講的這個道理也將是不容忽視的。我相信老子學說在未來的社會裡將會大有用處,不可以等閑視之。這也正是我們現代人學習老子的意義之所在。

另一方面,「無為」也不可以作抽象的理解,「無為」是有具體的策略和目標的,經文有多處提及無為的具體的政策內容。比如「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令見可欲」等。如果單從某個詞句出發,加些又虛又玄的解釋,不能對經文的前文後章的內容作出一統一的理解,是不能正確解讀經文內容的任何一個旨在說理的哲學作品,它就必然包含了主要觀點的陳述,主要觀點的證明和其特有概念的定義的三部分內容,沒有這些要素的構成文字作品就不是旨在說理的哲學作品。「無為」這一概念老子就已經給出了它的定義,無為的定義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玄德。一位作者想通過文字作品告訴你某一道理,卻只給說一下這個道理是什麼,但不告訴你他的道理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對,那你會輕易就信服他的所說的嗎?如果你相信老子的學說是一個旨在說理的哲學著作,那麼你就要通過經文的具體內容看到老子想要表達的那個主要觀點是什麼?它的觀點是怎麼來的?這個觀點是如何證明的?它有沒有局限性?這些問題和這些問題的具體答案。不要將老子看作神,要將他看作是與世界上眾多哲學家和思想家一樣的人,讀《道德經》原則上與讀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笛卡爾等眾多哲學家的作品是沒有區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導讀 第三章
老子思想與孔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