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何邁向全球高峰

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何邁向全球高峰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加速到來,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顛覆性技術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我國面臨趕超跨越引領的新機遇。全球科技創新看中國,中國科技創新首先看北京和上海——在2016年7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印發,明確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領頭羊」,2017年,北京、上海的科技創新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創新經驗?本期周刊聚焦——

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何邁向全球高峰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顏維琦 曹繼軍

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研製發射北斗三號衛星,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2017年,以北京、上海等創新高地為代表的中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踏上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不僅取得了一大批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創新人才、創新產業聚集效應也很明顯,從創新高地邁向全球創新高峰。

2017年11月15日,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再次試飛。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北京2017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上的智能機器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北斗三號衛星發射前調試。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基礎研究湧現出一批重量級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在實體空間中,材料總是表現出長、寬、高3個維度,當這些材料逐漸地變薄變細變小,在某一維度或全部維度的尺寸足夠小時,就會在力學、光學、磁學等領域具有特性,可能成為智能的「低維材料」。而低維納米碳材料,就是「低維材料」的「佼佼者」,被認為最有可能替代硅材料,在信息、感測、顯示和存儲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2018年2月初,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劉雲圻院士主持的「低維納米碳材料的可控生長及其電學性能研究」項目,獲得了北京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我們的項目屬於基礎研究,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支持讓我們有機會脫穎而出。」劉雲圻院士介紹,低維納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備、形貌和性能調控是實現其應用的前提和基礎,他們突破了傳統固態金屬催化劑生長石墨烯的研究思路,開闢了基於液態金屬催化劑生長高質量石墨烯的新方向,促進了大規模、高質量石墨烯製備技術的發展,該項目僅發表的SCI論文就有50餘篇。

2017年,因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北京像劉雲圻院士這樣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學家為數不少,湧現出一批重量級原始創新,特別是在納米材料、蛋白質化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全球首次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方向;率先完成釀酒酵母12號染色體的設計與人工化學合成,有助於生命設計和再造。

因此,在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的「2017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行中,北京在全球500個科研產出城市中居於首位。

同樣,因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研發投入加大,上海在基礎科技領域也出現了重大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構建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據統計,2017年1至11月,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等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2篇,佔全國總數24.1%。

把握量子信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的趨勢,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

2017年,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握了新一輪產業革命大趨勢,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大批創新企業走向世界。

「北京的『獨家獸企業』(一般指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已達到67家,僅次於矽谷,全球第二。」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近年來北京把握量子信息、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成立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發平台等,一批高成長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北京脫穎而出,促進了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有力支撐了北京高精尖經濟的構建。

比如,周少雄教授主持完成的「國產非晶帶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開發及工程化」項目,成果開發了基於國產非晶帶材的配電變壓器和高效電機,打造了北京非晶新材料產業高端產業鏈,打破了國外長期的專利壁壘和市場壟斷。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北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萬餘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全年總收入預計超過2.2萬億元。

2017年,上海聚焦智能製造、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力: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上海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具備了研製現代幹線飛機的核心能力;集成電路「910」工程上海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先進封裝光刻機、刻蝕機等戰略產品銷向海外,全球晶元設計10強中有6家在上海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填補國內空白……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

探索與國際接軌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北京,是各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密集區。為了激發創新人才的智慧,北京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出現了「脫胎換骨」的新變化。例如,北京改革職稱論文一刀切問題,全面推行職稱評價代表作制度,並開設了人工智慧、創意設計等新興行業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採取兼職、在職創業、離崗創業等6種方式創新創業。

「世界一流人才是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我們希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許強介紹,北京市2017年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的同時,也在探索與世界接軌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吸引人才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比如北京通過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試點,為662位外籍人才辦理「綠卡」。同時,北京聘請哈佛大學謝曉亮、斯坦福大學張首晟等16位科學家為「中關村海外戰略科學家」,累計吸引和培養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8人,「千人計劃」專家1658人,「科技新星」青年科技人才2275人。

「上海也在加快構建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2017年新增兩院院士共計13人,創12年來歷史新高。」據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介紹,國務院授權的10個方面先行先試改革舉措,有8個方面已在上海落地或取得重要進展,其中外籍人才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轉換制度已向全國推廣。實施兩批22條海外人才出入境試點政策後,申請永久居留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增加約8倍。在滬就業創業的外國人達到21.5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另外,上海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外資研發中心、民營企業等經濟主體參與政府科研項目和研發平台建設,推進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市,完善科技創新券等支持政策,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明顯進展。

比如,2017年7月,94平方公里的張江科學城規劃發布,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國內重點院校創新資源和成果紛紛布局轉移張江園區,復旦大學在此打造科創中心總部,在國際人類表型組、微納電子與量子、腦與類腦智能等領域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設施;上海交通大學在張江布局建設超快科學中心、材料集成設計與可控制造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腫瘤診療一體化研究中心、代謝與發育科學創新平台、網路空間安全創新平台;李政道研究所落地張江,中科大國家量子中心在此建設。

「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還需要推動上海從『人才高地』到『人才高峰』。」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研究員侯定凱說,目前的國際創新人才市場正經歷重新洗牌,一些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程度地出現人才外流的傾向,應該抓住這一招引世界一流創新人才的戰略機遇,面向若干個戰略新興產業,集中資源開展創新人才及其國際團隊的引進工作。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2日 1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大年初一 廣西侗鄉民眾盛裝回鄉祭祖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