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與唐朝一戰後,老實近千年;日本與明朝一戰後,安分了數百年

日本與唐朝一戰後,老實近千年;日本與明朝一戰後,安分了數百年

日本雖然只是一個彈丸小國,但是對外擴張之心一直不死,在日本飛鳥時代,當時日本的天智天皇聯合中臣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了蘇我氏的專權;並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日本國力迅速上漲。

當時與日本隔海相望的是朝鮮半島的新羅和百濟;在公元660年,唐高宗命蘇定方率軍渡海攻滅百濟,在攻滅百濟後,唐朝大軍振旅而還,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

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並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聯手,在周留城聚百濟舊民造反。

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余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但是在唐朝軍隊的強勢進攻下,百濟部節節敗退。

但是百濟不甘於失敗,於是就許以重諾,請日本天智天皇出兵,在當時的百濟國看來,大唐是大國,日本也是大國,兩國國力應該相差無幾;而當時與大唐幾乎沒有接觸的日本,也是這麼認為的。

當時在白江口雙方的實力對比是唐朝軍隊一萬三千人,戰船170餘艘;而日本軍隊四萬兩千餘人,戰船過千艘;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

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占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胄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日本敗北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對朝鮮半島的擴張,大約在千餘年之內,未曾向朝鮮半島用兵。自此之後一直到明末除了海盜滋擾,日本再無妄動之舉。從此派大量遣唐使頻繁來華,虔誠地吸收、學習著盛唐的文化等。

但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又不安分了,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並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日本對外擴張也沒什麼別的選擇,唯有朝鮮半島而已;經過四年的動員,在1592年,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

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但是此舉卻被後人視為是明朝最大的敗筆;不遺餘力的保護朝鮮,卻被自己埋下了滅國的禍根,後金的崛起也正是這一時期,因為東北精銳都被調去打日本了,耗費物資無數,後金趁勢坐大。

雖然此戰結束後,日本老實了近300年,但是在這300年間,日本國內不少人不斷鼓吹其計劃,為將來更大的戰爭爆發埋下了伏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以步兵全殲匈奴10萬騎兵,被尊為軍陣之神,比衛青和霍去病都要強
《封神演義》中詭異的兩大法寶,殺人於無形,連趙公明都難逃一劫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