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祺齋 雕蟲紀(一)

五祺齋 雕蟲紀(一)

1、蒙田在其隨筆《論書籍》中說:「我的目的是悠閑地而不是辛勞地度過餘生。沒有一樣東西我願意為它嘔心瀝血,即使做學問也不願意,不論做學問是一樁多麼光榮的事。我在書籍中尋找的,也是一個歲月優遊的樂趣。若搞研究,尋找的也只是如何認識自己,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從容離世的學問」。

2、李漁的《閑情偶寄》中云:昔有一人,善制鵝掌。每豢肥鵝將殺,先熬沸油一盂,投以鵝足,鵝痛欲絕,則縱之池中,任其跳躍。已而復禽復縱,炮瀹如初。若是者數四,則其為掌也,豐美甘甜,厚可徑寸,是食中異品也……以生物多時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為,況稍具婆心者乎?地獄之設,正為此人。

3、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有云:「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些話只能粗略地算對。倘若是對物有深情,譬如養狼、犬之癖,而對人則無情,抑或有偏邪無狀之癖,實在也算不得什麼妙事或幸事。就如氏之友祁止祥,「去妻子如脫屣,獨以孌童崽子為性命」。其癖竟如是。

4、《隨園詩話》里讀到一節:某太史掌教金陵,告誡其門人,詩要學韓蘇大家(韓愈蘇東坡),一讀溫李(溫庭筠李罳),「便終身入下流矣」,袁枚頗不以為然,辯之曰:「韓蘇官皆尚書、侍郎,力足以傳其身後之名。溫李皆末僚賤職,無門生故吏為之推挽,公然名傳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韓蘇之上乎?」此洵妙論也。

5、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種現象在科學上得到了部分驗證。認知神經學者費爾2004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從人的大腦中發現了人們維持正義,懲罰不公正行為的腦科學基礎。他發現一些人見到不公正的行為時,大腦中一個叫做背紋體的部位會被激活,使他們產生懲罰自私者的意願。

6、郭嵩燾云:「自宋以來,盡人能文章,善議論。無論為君子小人,與其有知無知,皆能用其一隅之見,校論短長,攻剖是非。末流之世,恨無知道之君子,正其議而息其辨。覆轍相尋,終以不悟」。今日之微博微信時代,自然也是「盡人能文章,善議論」之時代,無論「有知無知」,亦在「校論短長,攻剖是非」矣。

7、讀到一句話:「傅斯年,自幼聰穎好學,熟讀儒家經典,號稱『黃河流域第一才子』」。不禁莞爾。畢竟,以前看到的美譽,大抵是天下第一才子,江南第一才子,山東第一才子之類,才氣所覆蓋的,大略是一片方圓齊整之地。第一次聽說才氣能隨黃河之水浩浩湯湯而漂流播遷的。敝國稱譽之謹嚴,竟如是。

8、龔煒的《巢林筆談》中云:「昔瓶庵舅氏嘗作開河、攤荒諸說,指陳侃侃,言即不行,亦使長吏知士林猶有公言,今無其人」。頗感。今日之情形則悖也。意見領袖們「指陳侃侃」,各科通吃,言之必不行也,倒令長吏嗤士林無人矣。瓶庵,即崑山葛瓶庵,龔評之曰:「氣性太勝,氣勝則渣滓日生,清虛日遠」。

9、莫泊桑的短篇《悔恨》里,一事無成的獨身老人薩瓦爾先生總是反覆想像著自己即將孤凄死去的情形:「……多麼可怕啊。別的人仍將生活,戀愛,歡笑。是的,別人將玩啊樂啊,可是他卻不存在了!奇怪的是人明明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可是照樣還是能夠笑,能夠玩樂,能夠高高興興……」讀到此處,不禁停卷唏噓,這種無端的宗教情緒總讓人心悸。

10、陳其元氏在《庸閑齋筆記》卷四中,提及太平天國特別「愛講道理」,中云:「賊之最無道理者,曰講道理。每遇講道理之時,必有所為也。凡擄眾搜糧則講道理,行軍出令則講道理,選女色為妃嬪則講道理,驅蠢夫壯丁為極苦至難之事則講道理……」。讀到此處,作為中國人,俺不禁會心一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祺齋 的精彩文章:

五祺齋 酒客談

TAG:五祺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