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行合一王陽明》之「致良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之「致良知」

如果你能保持冷靜,當身邊的人們都變得瘋狂,紛紛指責你,

如果你能相信自己,當所有人懷疑你但且讓他們懷疑去吧,

如果你遭等待,卻不因等待而疲倦,或者遭受欺騙,卻不用謊言回敬,

或者遭到憎恨,卻不用憎恨反擊,

能夠不得意忘形,也能夠不巧言令色。

……

如果你能與凡人交談且彬彬有禮,

或與國王同行——而不奴顏婢膝,

如果仇敵和密友都無法傷害你;

如果你在乎每個人,但不會缺了誰就不行,

如果你在想發泄憤怒的那一分鐘去進行六十秒的跑步,

大地以及大地上的萬物都將屬於你,

而更重要的是,你將是真正的男人,我的孩子!

——魯德亞德.吉卜林《如果》

以前讀這首詩,我覺得我需要記住每一句話,然後時刻提醒自己,然而讀了王陽明的心學之後,我發現只需記住一點——憑良知做事。這正是王陽明的心學所提倡的。

01 什麼是王陽明心學?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聖人——心靈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自己與生具有的良知即可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幫助。

官方解釋: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聖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利支配誰。只有一個人有權利,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人人平等』這句話,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早已爛熟於心,然而,很多人還是免不了對上阿諛奉承、對下惡語相向,當不合理地支配別人或被支配時,已然是認為彼此是不平等的。

那麼,我最想通過這本書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讓內心強大、讓心靈純凈。

如詩中所說:當所有人都指責我時,我依然能保持冷靜;當所有人都懷疑我時,我能相信自己;當遭受不公對待時,內心能保持平靜,不將憎恨留在心底;能夠寵辱不驚,只做符合自己內心價值觀的事情。即,修身。

02 如何實踐?

第一,立志。打定主意,下定做聖賢的決心;

第二,勤學。做聖賢必須勤奮,努力學習知識和提升品德;

第三,改過。有錯就要改,絕不姑息;

第四,責善。就是在朋友之間要以責備的方式勸善。

實際上,這是儒家提倡的老方法:在仿效典範和反省中獲得自我,進而成為聖賢。

同上,『聖賢』 指的是心靈自由,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人。

不妨先想想,我們最容易被什麼支配?

在生活中,易被『誰說了算』的控制權支配;在工作中,易被利益支配;在關係中,易被他人的褒貶(面子)支配;在獨處時,易被享樂的慾望支配。

所以,一不留神,自己就成了奴隸,慾望的奴隸、利益的奴隸、他人喜好的奴隸,可能,還是『自戀』的奴隸、懶惰的奴隸……。

試試靜坐吧

王陽明也提倡靜坐,因為現在的人心浮氣躁,靜坐能讓他們把心沉靜下來。但需要指出,他覺得一味靜坐去獲得真理(這是陸九淵心學提倡的),不是正路。

最近喜歡上了靜坐(冥想/坐享),每天十幾分鐘,然而每次都思緒雜亂。回頭想想,大多都是在想『自己說過的話』、『別人對自己說的話』,或者是自己最近經歷的事兒、即將要做的事兒等等,『走神』永遠是主旋律。

而王陽明的『靜坐』,主張「人沒有沒有念頭的時候,思慮念頭無法消失,只能讓它歸於正統。當用功收斂心神的時候,如果有外物侵擾心神,雖然會去聽、去看,但只要心不去跟隨它就行了。」

於是我嘗試著專心去想一件困擾自己的事。幾分鐘下來,想明白了很多,內心也平靜下來。不能不想,就專心的想,反正答案都在自己身上,不必外求。

0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大概是世上最難的事情了。面對一塊甜點和已經很飽的肚子,你知道不該吃,但是能知行合一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知行背離。

最近常感慨我們國家16年的英語教育,這是被證明了的大面積、大概率的失敗的教育。為什麼失敗?因為我們只學不用。也就是,知而不行。

有一則故事我記憶猶新——布萊恩·史蒂文森的故事

布萊恩出生在一個大家族,家裡的人都知道外祖母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不過,由於家裡的人非常多,布萊恩很少能和外祖母獨處。

然而,在布萊恩9歲的一天,外祖母把他帶到了一個房間去單獨談話,她告訴布萊恩:「我發現你是個很有天賦的孩子,你以後一定能成大事。但是,如果你想做到這一點,你得答應我3件事。」

布萊恩覺得受寵若驚,於是連忙答應了。而外祖母說的這3件事就是:

1.你要永遠愛你的媽媽,要永遠照顧她,因為她是我的好女兒。

2.你要堅持永遠都做正確的事,不管它有多難。

3.你要保證絕不喝酒。

從那以後,布萊恩就一直有一種使命感,覺得自己責任重大。他一直在兌現自己對外祖母的承諾,雖然不能保證每次都做了正確的事,但至少做到了一直照顧母親,以及從來不喝酒。

長大之後,有一次布萊恩和表兄弟們一起聚會,其他人都在喝酒,想拉他一起喝,但他執意不喝,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時其中一個表兄弟恍然大悟,問道:「你小時候,外祖母是不是說過你是個很有天賦的孩子?」

布萊恩這才發現,原來外祖母對家裡的每個孩子都玩了這一套。

不過,這時布萊恩繼續對觀眾們說:「我今年52歲了,我從來沒有喝過酒。」

而且,他也的確像外祖母「承諾」的一樣,做成了大事,他是一名很有影響力的美國律師。

做正確的事,就能使我們成就非凡。而什麼是正確的事?不必言說,你的良知都知道,而且它與生俱來,無需外求——「人之初,性本善」。

所謂「良知」也就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良知,即便是十惡不赦的盜賊也不例外,然而為什麼有人違背良知做事?

待到他的心被慾望所驅使、被私利所蒙蔽、厲害產生了衝突、憤怒溢於言表時,他就會損物害人,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會殘害。在這種時候,他那內心本具的萬物一體的仁德就徹底被遮蔽了。

所以,所謂心學,就是光明自己的良知的學問,將遮蔽良知的私慾一一掃除,內心就會平和而強大,無欲則剛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如何「明明德」(光明自己的良知)?因為對王陽明心學所知有限,目前我所想到的就是自省和靜坐,向內求總是對的。

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知道與做到之間,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距離。

然而,似乎我們只有一種選擇——「你要堅持永遠做正確的事,不管它有多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的精彩文章:

頑疾帶來的反思

TAG:當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