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樓家教晬語16—說人生

紅樓家教晬語16—說人生

《紅樓家教晬語——說人生》

第十六章說人生——人生在世莫悲觀

詩云:人生在世莫悲觀,風雨過後是晴天;僧道茫茫又空空,志趣何似在人間?

子女教育,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生問題。讀《紅樓夢》,談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也不容迴避。

借《紅樓夢》談人生問題,首先應明確《紅樓夢》的悲劇性質,否則,年輕的讀者會被感傷的迷霧所傷。

《紅樓夢》全書瀰漫著悲傷,充斥著虛無。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金碧輝煌,轉成衰草枯場;絕美紅顏,終不過化為一堆骷髏。

《紅樓夢》的悲劇性質,曹雪芹在太虛幻境仙女們演唱的紅樓夢曲中,有明確的說明。《紅樓夢·引子》里就說「懷金悼玉」,點明小說就是表達對人物悲慘命運的感傷和悲憫。在《紅樓夢·尾聲·飛鳥各投林》里,作者說: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尾聲」寫出了賈府最後家破人亡、一敗塗地的景象。這都說明曹雪芹在構思上就是要通過賈府的幻滅,表現人生的虛無。

曹雪芹在表現人生的虛無的同時,也為化解人生悲苦開出了藥方。著名紅學家王國維認為,作者把人生描寫成「苦海」,不僅寫出了生活的苦痛,而且指出了解脫之途徑,即作者「以生活為爐,以苦痛為碳,而鑄其解脫之鼎」。

作者表現解脫之道,主要通過兩個人物的人生軌跡,來為讀者指出解脫之道。

一是甄士隱。

此人本為姑蘇鄉紳,家道殷實,過著小康生活。後遭到一連串的災禍:元宵節女兒由僕人帶著外出觀燈丟失;後葫蘆廟又發生火災,殃及甄府,家財化為灰燼;再後來投靠岳父又遭受奚落。最後甄士隱在跛腳道人開導之下出家而去。甄士隱遭受人間苦難,心灰意冷,於是看破紅塵,遁入仙道。

其二是賈寶玉。

賈寶玉為賈府命根子,最高統治者賈母心肝寶貝。他在小說中享盡榮華富貴,可最終也懸崖撒手,遁入空門。這是為什麼呢?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給予了中肯的解剖:「……頹運方至,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先有可卿自經;秦鍾夭逝;自又中父妾厭勝之術,幾死;繼以金釧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愛之侍兒晴雯又被遣,隨歿。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可見,賈寶玉也是在遭受一連串打擊後,悲觀厭世,隨僧道而去的。

甄賈二人的人生軌跡,明確地告訴讀者:人世悲苦,佛道乃解脫之道,這就是結論。這就決定了《紅樓夢》的基調是傷感、滄桑、寂寥。如此說來,《紅樓夢》是不是就如有人說「少不讀紅樓」呢?愚以為非也。

《紅樓夢》在中國已是婦孺皆知;紅樓故事,國人津津樂道;紅樓學問,遍及國人生活。可謂一部紅樓,已滲透國人血脈,熔鑄進國人靈魂。既如此,不如直面這部經典;尋找其有益於人生之點,照亮子女靈魂,亦不失為一條讀書之道。

讀《紅樓夢》,我們首先應該跟子女交代清楚:主人公的境遇,是當時特定時期的產物。曹雪芹從巨大的家庭變故中,體悟的是敗亡。但就人生來說,我們不能如甄士隱、賈寶玉那樣悲觀。他們的人生之路,是在現實社會看不到希望的境遇下,不得不走的一條路,曹雪芹似乎沒有找到另外的路,讓他們選擇。這實際上是曹雪芹在康乾盛世對社會悲觀厭世的心理反應。

有了上述把握,再來挖掘《紅樓夢》人物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就小說中的人物來說,我們可以從多個人物中獲得人生的啟迪。我們不能學王熙鳳愛錢如命,也不能學賈雨村貪鄙成性;不能像林黛玉那樣糾結,也不能學薛寶釵那樣矯情;不能像趙姨娘那樣陰暗,也不能像王夫人那樣慵懶。不能像賈赦那樣荒淫,也不能賈政那樣平庸;不能像迎春那樣懦弱,也不能像司琪那樣強勢……我們應該學習寶玉的博愛,湘雲的樂觀,賈芸的自強,倪二的仗義,探春的銳意改革,賈母的勇於擔當,襲人的盡職盡責,晴雯的嫉惡如仇……

其實,愚以為,那個芥豆之微的劉姥姥對我們的人生的啟迪更多。劉姥姥為人值得學習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知恩圖報,二是迎難而上,三是樂觀開朗。

關於心懷感恩,劉姥姥為報答鳳姐的救助之恩,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勇救巧姐出火坑。表現出難得的知恩圖報的品質。

關於迎難而上,小說中至少有兩個典型情節,一是劉姥姥寄居女婿家,為解女兒女婿家生活困窘而勇創賈府,經過無數難關,終於得到王熙鳳二十兩銀子的接濟,興高采烈而歸。二是在巧姐被賈環等人賣掉後,賈家王夫人、平兒等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劉姥姥四到賈府,立即提出轉移巧姐至鄉下避禍的對策,表現出少有的智慧和魄力。

關於樂觀開朗。劉姥姥雖身處社會底層,飽受貧困之苦,但她身上卻洋溢著樂觀的情緒,這是人生最可寶貴的性格。這一點,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受到賈母款待時表現得特別突出。賈府里的人為了取悅賈母,有意戲弄她,可不論要她做什麼,她都通力合作。比如鳳姐給她頭上插花,打扮成了老妖精,她一點都不惱,還說頭修了福,今兒這樣體面起來。還笑道:「我雖老了,年輕時也風流,愛個花兒粉兒的,今兒老風流才好。」在吃飯時,鳳姐、鴛鴦等人拿她取樂,她配合表演很成功,拿到戲弄她的筷子,說「比鐵杴還沉」,吃鴿子蛋,說「這裡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在眾人不防備的情況下,故意拿自己的食量讓別人取樂,只見她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我估計,這決不是鴛鴦指導的,絕對是她領會鳳姐、鴛鴦的意思,自編自導的。你們不是要取樂嗎,我就讓你們開心樂一回吧,在這樣的心思支配下,眾人樂了,效果達到了,自己又沒有失去什麼,何樂而不為。總比餓肚皮強多了。能做的配合,不會做的呢,仍然硬撐著,比如參與行酒令,一說到行酒令,連薛姨媽都說是安心要她醉酒,何況劉姥姥,她說「別這樣捉弄人,我家去了」,她說到了「捉弄」,並要求回家,我相信這絕對是真心的,但當把她按住在座位上後,輪到她還說「少不得也試一試」,並且居然用自己最本色的語言完成了這高雅的酒令。

這些表現雖然有諂媚討好賈府眾人的嫌疑,但如果沒有樂觀開朗的性格,劉姥姥不會在賈府贏得眾人的周濟和親近。

一個人,如果有劉姥姥這幾個品格,人生必定是快樂的、豐滿的。人生應該充滿正能量,一個人應努力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情緒。澳大利亞作家朗達·拜恩在《魔力》中說:一個人在人生中的快樂或悲觀,就猶如牛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樣,你樂觀,世界回報你的也是樂觀;你悲觀,世界回報你的也是悲觀。

最近,讀了有關蘇東坡的文章,題為「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蘇東坡的人生感悟:在經過了烏台詩案後,蘇東坡僥倖躲過殺身之禍,被貶黃州,終於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這一生,與其羈絆於名韁利鎖,不如在心裡修籬種菊。

蘇東坡的工作哲學:以出世的態度干入世的事業。就是「凡事儘力而為,而後順其自然」,成了,固然值得欣喜;敗了,我也坦然無愧。

蘇東坡的處世哲學: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當時的海南,是徹徹底底的蠻荒之地。「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但蘇東坡硬是把這個蠻荒之地變成了「詩和遠方」。他的處世哲學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大的快樂。」

蘇東坡的生活哲學: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貶謫邊荒之地。但每到一處,都發明了不少美食,如東坡肘子等。蘇軾認為:「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蘇東坡對人生的感悟,讓我們銘記:要獲得人生的快樂,必須看淡名利,必須順其自然,必須樂觀開朗,必須享受生活。蘇軾也因此獲得了人生多方面的成就,這與賈寶玉、甄士隱超塵出世截然不同。佛道終究不是解脫之道,薛寶衩說「古聖賢原以忠孝為赤子之心,並不是遁世離群無關無係為赤子之心。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紅樓夢》第一一八回)這算從根本上否定了賈寶玉的出塵離世之想。

讀《紅樓夢》,感悟人生。撥開陰暗的迷霧,獲取快樂的陽光;丟掉感傷的情緒,獲取進取的力量。也許才是真正踐行「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經典閱讀理念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省達川中學 的精彩文章:

TAG:四川省達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