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一天,當媽的最不敢看這張照片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這是成都邛崍的一個大年初九。
40歲的單親媽媽植大姐在老家過完年,要回城區打工了。臨行前,7歲的兒子峰峰扒拉著車門不讓她走,嘴裡哭喊著「你不能這樣對我!」
這是攝影師郭治之前拍攝的一組照片,光看畫面,就再也忍不住洶湧而出的淚水。
是的,又到了大年初七。這是上班族陸續返工的日子,對很多人來說,也意味著和孩子即將分離。讓人心碎的畫面,在每年的這個時間,都會在很多地方上演。
每一個踏上行程的我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
年前我們推送過一篇文章:《這一年你都是怎麼當媽的?看完已經淚流滿面》。文章底下,好多人說起自己為什麼要從家庭中剝離、離開孩子的故事:
因為職業操守,我們必須堅守在一線——
@是我:
我是一個一線警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上班、加班中,能給家庭的時間實在太少。而寶貝就在我看不到的時候突然長大了。
只希望我們的守護能換來全天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因為經濟條件,我們早早地離去到大城市奮鬥——
@露露:
老家是個十八線小縣城,工作機會太少,收入也很低,僅夠維持生活,更別提買房、孩子上學。
老公只休了一周陪產假,就離家打工了。一個月4000多,寄回3000給我們,還是不夠用。孩子剛滿四個月,我也只好出去打工。
因為想要追求自我價值,想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lusina:
我全職帶娃一直到娃上幼兒園。有一次,聽到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說,我爸爸很會賺錢,我媽媽只要在家數鈔票就好了。
突然明白我在孩子眼中成了不上進的「米蟲」。現在我重新拿起畫筆,成了一名美術老師,比以前忙了很多很多。
寶寶問,媽媽為什麼不在家了?我回答:媽媽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看完以後發現,這樣的理由真的有很多很多。
而和這些相比,那個吶喊著「我就是想多陪陪ta」的自己,卻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以為,別離的淚水只是大人的事;總以為孩子還小、他還懵懂。
但分別後藏在孩子心裡的痛,其實一直都在,就像這位媽媽講述的一樣:
兒子快兩歲那會,我復出工作,曾把他丟在我媽那裡兩個月。
有一次打電話,我媽說起白天帶他去公園盪鞦韆,那邊有個小孩是他媽自己在帶的,兒子就不平衡了,馬上衝上去很兇地跟人家小孩說:我媽媽是去上班了!
周末我回去看他,他還問我:你最近是不是去給別的小孩當媽媽了?
兩歲的他,讓我對跟他分開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一位職業是護士的媽媽S,在杭州一家三甲醫院工作。
孩子6個月大時,她要回杭州上班,婆婆卻在此時提議要把娃放在老家帶。儘管萬般不舍,但當時的現狀,她只能同意了婆婆的請求。
就這樣一眨眼就過了兩年。前段時間,S剛把手頭的活忙完,發現手機上有十幾個婆婆的未接來電。趕緊回過去,卻是女兒接的電話。
「媽媽,我感冒啦!你能不能來給我打針?我會聽話的,不哭!」女兒的聲音帶著濃濃的鼻音,嗓子也有些沙啞,卻掩不住雀躍。
S的婆婆說,孩子前一晚就病了,一直磨著她要給媽媽打電話。雖然媽媽一整天都沒接電話,孩子還是很開心,在小區里逢人就說「我媽媽是很厲害的護士哦,我生病了,媽媽馬上就會來給我打針了」。
原來,每一次離開,這位媽媽都告訴女兒,「媽媽要去照顧很多很多的病人,給他們打針」。
原來,女兒把媽媽的每句話都牢牢記在了心裡。
原來,為了見媽媽一面,連生病打針都變成了一件期待的事。
原來,每個孩子的願望都是如此簡單:我只想要我的媽媽陪在我身邊!
一邊是孩子的期盼、一邊是日子的挑戰。在生活的夾縫中,每個媽媽又何嘗不是費盡苦心、想讓孩子感受到多一點點的愛。
成都媽媽龔女士,就是這樣在奔波忙碌中,仍然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對孩子說愛的一位媽媽。
因為經常要出差,她從娃3歲起,就堅持在出差的日子裡「每天一信」——
圖片來自網路
每一次出門,寫下出差的地址,讓孩子在地圖上查找媽媽所在的地方;
在給信中附贈小遊戲,比如尋寶——在信中寫下「密碼」,讓孩子在家裡找到「寶藏」;
通過信件給孩子制定一個小任務,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提示去完成這個任務。
在小小的地圖上,孩子和媽媽的距離被縮短了;在精心設計的遊戲中,媽媽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他一樣;通過小任務,媽媽根據孩子的能力,一步步在引導他更好地成長。四年間,她已經寫了上百封書信。
圖片來自網路
這樣「另類」的陪伴里,假如有一分是生活的辛酸,那麼還有九分,就是媽媽們在各種「不容易」里對孩子深沉的愛。
如果離別就是現實世界的主題,如果每一次的相聚都會面臨分離,如果前行的每一步,都讓我們覺得心有羈絆、步履維艱。
那麼在這些不被理解、淚流滿面的時刻,我們又何嘗不能通過一次次的分離,去找到和孩子更好地相處方式、更好的陪伴方式呢?
生活若給不了你兩全,便找到最漂亮的姿勢繼續前行。


※我有多嫌棄我媽,現在就有多像她
※為什麼北京孩子更容易上名校?看完你就懂了
TAG:年糕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