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逃不掉的原生家庭

逃不掉的原生家庭

一、我的父親母親

我的原生家庭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版之一。

從小我是在父母的爭吵和冷戰中長大,而且總是被迫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

父親的教育理念十分傳統而專制,對我的學習高度重視、不容解釋,經常在我考試成績下滑後把我批評到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對此我一直耿耿於懷,難以釋懷。

我覺得如果沒有他的叨叨不休和小題大做,我可以做的更好。

但也曾質疑,是不是我就是需要有人這樣定期對我耳提面命。

因為害怕被批,這一路走來,我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在走著,可以說是活成了他們所期望的樣子,順從、安穩,事事為別人著想,但卻沒有自信,壓抑自我,沒有改變的力量和勇氣。

我認為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如今的境地,我指責父親總是無法自控,不曾顧及別人的感受,我埋怨母親當初的選擇讓我們都那麼痛苦。

我甚至開始怨恨上帝沒有給我一對全能的父母。

於是我嘗試去改變父母,寄希望於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努力讓他們意識到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在他們爭吵時壓住噴火的心去給他們分析疏導。

我以為只要我那有問題的父母改變了,我就可以幸福了,一切問題都不復存在了。

當我偶然間讀到《親密關係》里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作者深深戳中了我心裡的痛:

「我們從小到大,可能會經歷過一些令人心碎的痛,

也許你現在說我已經沒事了,

但其實是你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潛意識裡儲藏起來,然後忘記。

但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這些潛意識的傷痛總是不經意間左右著你」。

二、逃不了,改不掉

對於父母,那些感激和怨恨,開心和痛苦,信任和無助各種矛盾的情感交織在內心深處,好像拼圖中的碎片,一張張划過,卻還原不出完整和真實的樣子。

是呵,家庭之間,不是非黑即白的,愛和傷害無法相互抵消,如果不願將就,只能選擇逃離或者改變。

而逃離註定是逃不了了。

改變父母?好像更難。

心所安處,就是良知。

這是昨天老公讀給我聽得一句話,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的。

意思是當你做一件事時,你持續不斷地感覺到心累,就說明這件事不是你能做得了的,要麼是你的良知不明了,要麼則是你的追求超出了你良知的大小範圍。

不知道這句話用在這合不合適,只是覺得在試圖改變父母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時刻面臨崩潰,自己像個氫氣球,隨時都會爆炸。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父母,不是我們「脫離苦海「的答案。

怪罪是一種逃避,是將已成年的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父母身上。

正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滿意,不能放過自己的缺點,才會對缺點的源頭—父母感到怨恨。

因此,即使父母被改變,但自己的問題依然存在,因為你「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沒有發生變化。

面對傷害,還是會選擇忍讓,

面對權威,還是會選擇怯懦。

而試圖去改變別人,註定收穫得是反抗。

三、我想要幸福該往哪兒去

此刻,我理解,想要幸福,學會相處,改變必須發自於自己的內心,必須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嘗試學會放下那些外在的東西。

首先,覺察自己的感受,減少將感受付諸行動。

比如不受情緒驅使,將憤怒付諸行動和語言去傷害和報復對方,試試用不含有指責和評判的方式,單純的表達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氣」,或者說「我覺得很難過」,接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避免用自己的感受作為評價的依據,比如「你很自私」、「你不愛我」,因為感受不一定是真實的,受傷的是彼此雙方。

其次,尊重自己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是發自內心愿意去做這件事嗎?還是出於應該和必須?

我這樣做是讓我更愛對方,更願意付出,還是在透支我的耐心和感情,並對他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我這樣做,會讓他感覺自己得到了理解和關注,還是被誤解、被忽視?

會讓他感受到親密和關心,還是冷淡和隔絕?

我的反應將事情的發展會引向何方?

固然,兩者兼顧是很難,也很難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相處方式,只能說一點點調適吧。

最後,自我接納和成長。

試著接納自己,少一點評判和嚴苛,多一些寬容,除了關注自己的不足,也要尋找和發揮自身的優點。

當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看待自己,怨恨和憤怒也會減弱,當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加完整,我們也能更清楚全面的看待父母對自己的塑造和影響。

儘管心中有傷,眼中帶淚,但那不足以羈絆我的腳步,我知道我能擁有自己定義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NO.137 為什麼你越減越肥?減肥五宗罪你中了幾招?
在《拜見宮主大人》里,被這對高顏值CP圈粉了,你喜歡他們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