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熊孩子偷吃送給領導的拜年禮,還把禮物掉包了

熊孩子偷吃送給領導的拜年禮,還把禮物掉包了

正月里迎來送往的禮盒構成了一個隱秘世界,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走親串友之際,請務必檢查好送出去的禮品,尤其給領導送的。

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忘不了年少時拜年送出的一隻禮盒。

拜年是一個走親訪友的過程,你到我家,我到你家,賓客盈門。拜年非常注重禮節,再貧困的家都要攜帶糕點。糕點紙盒裝,像磚頭,兩側印著「勤儉節約」之類的話,通常是蛋糕、芙蓉糕、棒棒糖、白糖等等。日子過得緊的人家也要買一斤糕點。

客人到了,歡天喜地,先泡茶,上茶點,茶點以自產的土貨為主,薯干、凍米糖、瓜子之類。富裕人家會打開一斤糕點,佐客人喝茶。

品茶之後,上「水點心」,就是一種用鍋燒出來的帶湯湯水水的東西。我的家鄉有兩種,一種是湯糰,肉和菜餡包的,還有一種是兩隻卧在碗底的荷包蛋和煮蛋。

給一位客人煮四隻蛋,客人剝殼吃了一隻,主人還會勸你再吃一隻。儘管土雞蛋好吃,客人吃過兩隻就不好意思再吃了,推讓說「飽了飽了」。其實離飽還有一段距離,正餐還沒有上,肚子需空出一塊喝酒吃飯。

正餐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飯局。菜沒什麼好菜,卻豐富。雞鴨魚肉是那時最好的菜。我家儘管養雞,但捨不得吃。大年三十殺了兩隻雞,做成白斬雞,蘸醬油下嘴,還沒讓我吃過癮,奶奶就把雞肉端到菜櫃里去,說要給客人吃。一般的客人還吃不上雞肉,雞肉留給尊貴的客人。

家鄉是山區,魚是難得飽口福了。奶奶的姐姐家在平原,過年要捕塘里的魚。一年年末,表叔遵囑給我來拎一條魚,奶奶竟放了八大碗魚湯,魚湯一凍,變成了魚凍。

我家一年起碼養兩頭豬,養到快過年殺了,三分之二賣掉,留下三分之一過年。家鄉殺豬不叫殺豬,叫殺年豬,一般是冬至到大年三十期間殺的。客人來了,我家飯桌上總有一碗豬肉,碩大,白瓷瓷的,十分解饞。豆腐也是家裡磨的,由豆腐衍生出來的菜就多了,豆腐乾、油豆腐、千張包等等。

肉、豆腐已經是我家最好的菜,擱在桌子中間,就像眾星拱月,在肉和豆腐的統帥下,那些價廉的土菜羞答答粉墨登場,佔據一角。有一年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上面不許農家養豬,這可坑苦我了。我是個見肉不要命的人。

那年,我只到一位親戚家拜年才吃到了肉,一碗霉乾菜肉。小孩子不會客氣,我專搛霉乾菜里的肉吃。親戚被我吃心疼了,用筷子把霉乾菜挑得蓬鬆,像戴著一頂烏氈帽。霉乾菜蓬鬆了,肉咕嘟鑽到了碗底,表面上看不到。

親戚欺負我是小孩,以為我看不到肉就偃旗息鼓。我打小橫著來,你不讓我吃,我偏吃,一筷子插到底,拖出一塊肉來,嚼之。如此反覆,親戚被我吃紅了眼,眼睛翻白。事後,親戚對我奶奶說,你這孫子長大最好去當屠夫。言下之意是我那麼貪吃豬肉,做上屠夫就有的吃了。

那是1970年代,拜年的繁文縟節已經簡化,下跪磕頭的風俗也基本作廢。物資雖然匱乏,拜年的禮節卻不敢疏忽,因此常常鬧出喜酒宴上收到空紅包的笑話。

拜年先拜近親,後拜遠親。我家一脈單傳,爺爺奶奶掌權,以祖父母的輩分去衡量其他親戚。爺爺奶奶輩分高,親戚就得先到我家拜年。然後,我代表爺爺奶奶去回拜。有的親戚輩分小,卻不願先到我家拜年,要等我家先去拜,他們才會過來走個過場。這類親戚比較富裕尊貴,看不起窮家。

還有一類,不去親戚家拜年,專拜朋友的年,因為親戚一個個灰頭土臉,朋友則紅光滿面。我家祖上沒有尊貴或得勢的朋友,大約與自家的貧寒有關。

我的姨爺就是第二種人。姨爺是奶奶的妹夫,家在公社所在的雙龍洞村。雙龍洞村沒有一畝田,建了個石灰廠,生意興隆。姨爺在廠里工作,吃商品糧,自然看不起我家。

姨爺給我最惡劣的印象是打姨婆。奶奶打抱不平,上門把姨婆接到我家。姨爺家沒人燒飯,著急了,跑到我家接姨婆。這時,奶奶嚴厲批評姨爺,要他改邪歸正。誰知這關口,姨婆卻羅列姨爺的種種好,好像那個打她的人不是姨爺。奶奶不尷不尬,倒成了挑撥夫妻是非的人。

姨爺從不先到我家拜年,也不容許他的晚輩先到我家拜年。三姐妹里,姨爺家最小,姨爺卻不把老大、老二家放在眼裡。我家無可奈何,奶奶就派我先去他家拜年。

我不想去,嘴巴撅著。那年,姨爺的兒子,也就是表叔結婚,我受欺侮的事記憶猶新。當時我家都去了,我還穿著開檔褲,嚷著要吃甘蔗,奶奶給我削了一根姨爺家的甘蔗。姨爺見狀,走過來奪下奶奶手中的甘蔗,遠遠地摔了出去。

甘蔗落地「啪」一聲響,彷彿杵在我的心上。我目瞪口呆。姨爺皺著眉頭說:「爛甘蔗有什麼好吃?」這根甘蔗的表梢是有一處爛斑,但主幹不爛。況且那時日子拮据,即使富裕人家也捨不得丟棄甘蔗。就算是一根爛甘蔗,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就這麼扔了。

親戚們私下評論這事,都說姨爺沒道理。為此,我家大人也生氣了,提前打道回府。

儘管如此,到了拜年,我還是被奶奶推出家門,塞了一盒糕點,晃蕩晃蕩去姨爺家拜年。

圖 | 我少年時住在家鄉金華的老房子

去姨爺家要翻兩座大山,都是陡陡的坡路。太陽已經出來,路上的表層泥土被冰凍得拱起來,踩上去喀嚓響。

路上不時出現一些拜年的人,拎著糕點,穿著新衣服,成群結隊。有上山的,也有下山的。其中碰到我的表弟阿牛,阿牛問我到哪裡去,我說去我姨爺家。阿牛說,他待你又不好,還不如把糕點吃了回家去。

他說的是玩笑話。在岔路口分手後,那句話卻在我的心頭涌動起來。

70年代買糕點是憑票供應,供應對象是居民,農民只有到過年前才買得到兩斤。糕點都用於拜年,送來送去,也不拆盒,拜完年家裡還剩兩盒,但小孩吃不到。我當時不解的是,奶奶把糕點都放進了石灰瓮,準備等村裡有病人,拿去探望。有時放了一年再打開,糕點硬得像石頭。

有次,奶奶外出,我從石灰瓮里偷吃過一塊糕點,那滋味好極了,多年不忘。等奶奶回家,我又此地無銀三百兩,說石灰瓮里的糕點是弟弟偷吃的。

直到十三歲,我還沒有一次吃過兩塊以上的糕點。

阿牛玩笑話的刺激下,對糕點的渴望和憐惜,混雜著對姨爺的厭惡,讓我揭開了盒子,想要一飽眼福。等焦黃噴香的美味一出現,我的眼睛發直,喉結蠕動,一口氣把糕點全吃了。

我吃完才意識到闖了禍,沒有糕點,無法去姨爺家拜年,不去姨爺家,我完不成拜年任務。急中生智,我撿起路邊一塊牛糞,覺得和糕點有幾分相似。那時村裡牛很多,牛糞風吹雨淋,已無臭味,用空盒裝了滿滿的牛糞,拎在手上和糕點差不多重。

糕點是紙盒裝的,不打開看根本不知道裡面裝了什麼。我知道拜年的規矩,主人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盒,也許能矇混過關。

戰戰兢兢地走到姨爺家,姨爺家的客堂擺著一張大圓桌,桌一側擱了四五盒糕點。這些糕點都是客人上姨爺家拜年留下的。我把自己的牛糞糕點放到那些糕點中間,心想,時間一長,誰都弄不清誰送的。

我坐下來享受起拜年的待遇,姨爺家的點心好吃,菜也豐盛,但第一次做虧心事,心裡還是亂糟糟的。坐的時間越長越不踏實,只想早早回家。吃完中飯,我沒有告別,就溜回家了。

回到家才發現遭殃了。家人向我要紅紙包,我拿不出來。紅紙包是拜完年告別時親戚給的。我離去時沒向姨爺姨婆告別,自然沒有紅紙包。我說沒有,家人都不信。

鄉村講究新年利是,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都要包點錢以示吉祥和好客。家人先和我說好話,要我主動上交。此計不成,抽出門閂,動用家法。我扛不住,嗚哇一聲,將禍事傾吐而出。

我的祖上是厚道人家,純樸善良。聽了我的做法,震驚之餘,都覺得大逆不道。

次日一早,奶奶攜我去姨爺家。

出現在姨爺家門檻上時,姨爺一家都很驚訝。奶奶沒把牛糞的事直接告訴姨爺姨婆。姨爺要是知道真相,這門親戚很可能斷掉。

奶奶的計策是把牛糞偷偷換回來。可糕點都疊在圓桌上,如果無緣無故撤下一個,肯定會引起姨爺的猜疑,於是我和奶奶打算晚上行動。

姨爺家是磚木結構的老宅。我和奶奶睡在樓上的客房,姨爺一家人睡在樓下。睡到半夜,奶奶把我叫醒。我揉開眼睛,木格子窗外黑洞洞,風很猛,嗚嗚叫,偶有一二聲狗吠和雞鳴。

我和奶奶悄悄下樓,去了堂屋。奶奶一一打開桌子上的糕點,看看哪一盒是牛糞。一經發現,立即撤下,換上從家裡帶來的真糕點。打開最後一盒時,我和奶奶傻了眼:那盒牛糞不在這裡。

回樓上,奶奶指著我的腦瓜使勁一頂:「你禍闖大了。」牛糞糕點肯定被拿去拜年了,照奶奶的說法,我丟臉丟到外頭去了。奶奶再也睡不著,長吁短嘆。

第二天,奶奶無奈把這事告訴了姨婆。當時姨婆正在灶間燒火,聽了奶奶的話,手上提著一管吹火筒篤地掉在了地上,大驚失色。

原來,姨爺家這兩天已經送出去了兩盒糕點。一盒送給表嬸的娘家,一盒送給了公社人武部長老孫家。

老孫是大胖子,整日挎著手槍。我們幼時看到老孫很興奮,扯著嗓子喊:「老孫,老孫。」老孫笑眯眯地摸我們的腦殼,我們就往他身上蹭,掏他的手槍。一日,老孫躺地上嚎啕大哭,我們十分驚愕,他哭道:「毛主席犧牲了。」於是我們知道老孫是南下老幹部,對毛主席頗有感情。

姨爺給老孫送糕點是有目的的。表姑鳴霞想去石灰廠當會計,姨爺托老孫幫忙。如果那盒給老孫的糕點是牛糞,丟臉還算事小,斷送表姑的前程可就闖了大禍。

姨婆膽小,向姨爺說了這事。姨爺臉色突變,揪住姨婆的頭髮,啪地扇了一巴掌。我打了個趔趄,知道姨爺真正想揍的人是我,只是給奶奶留面子,把姨婆當出氣筒。

打完姨婆,姨爺氣憤難平地瞪了我一眼,扭頭出了家門。奶奶也瞪了我一眼:「都是你惹的禍。」換了平時,奶奶早幫姨婆跟姨爺鬥了。只因孫子理虧,她反倒安慰姨婆息事寧人。

姨爺讓表嬸火速返回娘家,查看糕點中有無牛糞,如果有,就地銷毀。表嬸得令而去。姨爺一家氣氛沉悶,等了很長時間,表嬸氣喘吁吁跑回來說,她娘家沒有牛糞。

茲事體大。

晚上,姨爺帶我和奶奶去老孫家,手裡還拎了一盒糕點。老孫家是平房,桌上擺著兩盒糕點。姨爺坐定後,把帶來的那盒糕點放在桌子上,干坐著,嘴唇嚅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沖老孫傻笑。

老孫以為姨爺為女兒的事著急,說:「你不要急。過兩天,我去石灰廠說。」看樣子,老孫還沒有發現那盒牛糞,姨爺忙說不急不急。

老孫把姨爺剛帶來的糕點塞到姨爺懷裡,說:「你上次送來的糕點,我收下了。這一盒你無論如何要帶回去。」

這句話意味著下了逐客令。我心裡想,姨爺在幹部面前也是個熊包。

我們走在回去的路上。寒夜的天空,星星眨著。地上起霜了,褲管擦著路邊的草,嚓嚓響。

姨爺突然對奶奶說:「大姐,親戚總歸還是親戚。」

奶奶不好意思起來:「妹夫,這件事是我對不起你。」

姨爺嘆道:「隨它去了。」

作者王金洲,現為電視台編導

編輯 | 王大鵬

本期故事推薦:過節期間你感到最鬧心的事情是什麼?——《大年三十,父親趕走了我的男朋友》

想看故事的朋友,可以微信後台回復關鍵詞【鬧心】自提取。

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ID:zhenshigushi1),每天一個打動人心的真實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實故事計劃 的精彩文章:

100億營收中70%賣給了老外,這位中國手機大佬是如何做到的
在北京,我再也不用穿過十環去上班

TAG:真實故事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