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詩人王維究竟有沒有投靠安祿山?

大詩人王維究竟有沒有投靠安祿山?

個人的命運總要受到時代大勢的左右,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的人生即因此改觀,連王維這樣的命運寵兒也無法例外。

在安史叛軍即將攻陷長安的時候,唐玄宗倉皇出逃,隨即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的故事。後人讀史,對這段事情的前因後果都看得清楚,然而當局者迷,王維作為時代動亂的當局者之一,當時卻像許許多多的朝廷大員與長安百姓一樣,對皇帝的動向懵然無知。

史書上講,王維當時未能及時跟隨玄宗出逃,不幸被安祿山俘獲。安祿山也如岐王一樣欣賞王維的才華,只是欣賞的方式不脫武人的強橫之風,真讓王維難以消受。

安祿山硬要給王維一個官職,逼他在自己的新朝廷里做事。這種變節的勾當是沒有哪位士大夫真心想做的,但不做又有什麼辦法呢?不是所有人都有以死抗爭的勇氣,所以亂世中的節操才顯得尤為珍貴。

王維不願變節,卻沒有拚死的勇氣,只有服藥使嗓音變啞,將身體搞得孱弱,以示對安祿山的任命實為力有不逮,並非刻意不識抬舉。安祿山也不過分為難他,只是將他帶到洛陽,軟禁在普施寺里。

當時唐王朝的精兵猛將,絕大部分都掌握在安祿山手裡。後者一旦興兵起事,幾乎有摧枯拉朽的勢頭。假如安祿山再有一點長遠的政治眼光,代唐而立怕也不是什麼難事。但他畢竟只是一介武夫,來得太快的勝利讓他喜不自禁,竟然舍長安而據洛陽,在沒完沒了的慶功宴會上痛飲狂歌。

安祿山在凝碧池大排筵席,令梨園子弟奏樂助興。梨園子弟有過輝煌的過去,他們不僅是唐玄宗的御用樂隊,雅好音樂的玄宗甚至親自指點年輕的樂工,那是一段何等尊榮而愉快的歲月啊。

梨園不乏性情中人,樂工雷海清突然拋下樂器,面向西方長安的方向痛哭失聲。亂兵恨他掃興,立即將他亂刃分屍了事。安祿山的部下早已習慣了殺人如草芥的營生,並不覺得這是多大的事,殺完人繼續飲酒作樂,轉眼便忘記了方才那一點點的不愉快。只有那些強顏歡笑的梨園子弟,以及始終忠於大唐的倖存朝臣,在黑暗中飲泣,在無聲中顫抖。

王維的那首《凝碧池》就是在普施寺里專為此事而作的: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飽含真實情感,經由王維的好友悄悄地流傳了出去,王維當時並不知道,正是這首在自己一生中所寫過的最拙劣的詩,竟然會對自己的命運產生最大的影響。

最痛苦的時光終於挨過去了。

歷時八年,安史之亂終告平定,天下江山依舊姓李。那些在淪陷區里一度接受偽職的大臣無不忐忑地猜測:該是秋後算賬的時間了吧?唐玄宗的「不君」不能成為臣子們「不臣」的理由。沒辦法,政治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撥亂反正之後,一切在安史之亂期間接受過偽職的官員都受到了嚴厲懲處。皇帝可以容許臣子貪污腐敗或庸碌無能,唯獨不能容忍的就是對自己的不忠。王維成為這場大清算運動下唯一的一條漏網之魚,一是得益於《凝碧池》那首「差詩」,二是得益於他有一個好弟弟,甘願捨棄官職為兄長贖罪。

王維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官位,卻沒有保全住名節。

正因為他是唯一的一條漏網之魚,在那些或因主觀或因客觀原因而不曾變節的同僚面前多少有點抬不起頭來。所有人突然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自己指指點點,這個滋味實在不易消受。

於是他做官做得越發消極起來,越發在音樂、繪畫與詩歌里,在青燈古佛的宗教信仰里消磨歲月。他越發變成了一個尸位素餐的官員,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之所以不肯真正辭官歸隱,僅僅是因為他需要那筆不菲的薪俸來維持名士生涯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基礎。

當我們懸隔千年,以毫無利害瓜葛的眼光欣賞王維的藝術成就的時候,當時那些辛勤納稅的百姓很可能會認為王維這樣貌似高潔的生活方式實在有點令人憤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兄說秘史 的精彩文章:

李白的後代為何要隱姓埋名?原來是擔心這件事情!
史上拍馬屁最絕的詩人,挪用公款拍下屬馬屁,還被眾人誇讚!

TAG:楊兄說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