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迷茫、困惑與分歧

我們的迷茫、困惑與分歧

目前,這個年,給了你最大的拷問就是:你要不要結婚,以及,過一種怎樣的生活,才是安全、正確的。

由於我們都有所依賴,所以,永遠不安全。

只要我們還需要結婚、生育、儲存財富,就不會有安全感存在。

只要我們還想維護自己,我們就永遠岌岌可危,憂心忡忡。

我們想撲滅這種火災,卻不知道,放火的,就是我們自己。

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我不選擇我結不結婚,我不把生活看作需要我干預或抵抗的,我也不選擇我過什麼生活。

而且,由於你具有這樣的自信,就不會有人站出來說:「我建議你找個老婆,這樣你會更完美。」也不會有人站出來說:「我建議你離婚,你就會更完整。」

他們知道,生活是無限的,就像海水一樣,不會由於增加了什麼而變得更多,也不由於減少了什麼而變少。

他們不知道,生活不在於你有沒有把一切弄好,放在架子上。我們總想把一切都搞定,何以故?

我們少年時,盼望能在成年有所成就,有所成就後,又希望能永遠掛在牆上。這樣,我們的心,在永遠評估生活,在永遠審視它。我們還永遠在尋找一種更完好的方式。但只要我們還在尋找,還在挑挑揀揀,還在比較,還在投射出一種更完美的模式,我們就難以感覺到生活博大與安寧。

什麼是模式?我想生活在一個怎樣怎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情況,這就是模式。

如果我為這個幻想出來的圖像而奮鬥,我就會設想步驟、人際交往方法,我就會考慮我怎麼對待家人才是愛,但這一切,都不是愛,不是么?那只是基於利益的斤斤計較,那只是為了幸福的結果而苦惱。

我們生活在心思和計謀中,浪費了精力,卻為我們的聰明沾沾自喜。

我們生活在關係當中,但並不阻礙他人。如果別人要流動,我不是山來阻攔。如果別人要停止,我不是缺口。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因為捨棄自我而無為。

這樣,他們不會由於精疲力竭地抗爭生活而怪罪到我們頭上。

我們會對他說:「你利用你的意志鬥爭了一輩子,但你什麼也沒有得到。你從未感受過生活本來是什麼。如果你感受過,不但是你自己的福分,也是和你遇到的人的福分。」

2、

曾經,我認為有一種完美的生活,值得我去奮鬥。

先解釋一下,我並未因為絕望而虛無,也沒有因為見到社會污濁而引起失望的反應。

能夠認識到完美生活只是一個頭腦設置的投影,是認識深入的結果,而不是灰心失望之言。

我們能見到許多社會現象,例如,升斗小民,苟圖衣食,鐘鳴鼎食之家,也不會不食人間煙火。打開電視看看新聞,電視上的專家,無非是評論下國際上的政治局勢,和村口百姓談談兩村相爭,道理是差不多的。我們能談三國,談國際局勢,我們為某人的神機妙算而拍案叫好,但我們總是無助的。

我們對戰爭、紛爭、飢餓,是無助的,我們對心靈的困惑、孤獨、憂愁、煩惱,是無助的。

哪怕所有人都生活在瑣碎中,我們被平庸的生活撕成碎片,但我們卻只能忽視它,擺弄一點談資來消遣它,這說明,我們是無助的、平庸的。

還看到了世界上有許多貧困的人,起初我認為,號召慈善的人,他們要比不做這些事的人高級。最後我發現,他們和所有人一樣,生活在這個社會框架中,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人可以超然世外。

我曾經以為,有一種更好的工作方式,但結果卻發現,並不存在什麼工作方式更高級。

謀生不會由於工作的貴賤而變得更美,因此,隨順地謀生。

隨順地謀生即可。

他承受著他的存在,並不用什麼東西來改變它。

3、

我還看到,由於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中心中,迷茫還會繼續存在,紛爭也會繼續存在。

這麼說吧:只要一個人還是自我中心地生活著,他有一個需要滿足的「我」存在,社會就不可避免的,到處都充滿分歧,而個人,也會充滿迷茫

他要超越他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超越自我中心。

我還看到,如果一個人要想活得不一樣,那麼,他就不是要把他這個人活得有什麼不一樣,而是,他傾聽生活,聽它,不去管他自己會怎樣。

這樣,他的生活,就會不一樣。(人還是普通人,或者,不知道是什麼人)。

4、

我們並非社會污濁的條件反射。

社會是污濁的嗎?

是的。如果你仔細看的話,社會充滿了利益集團的搶劫,充滿了教育不完善的不禮貌。

而且,你要多聽一些人,你就會知道,迷茫是一個大問題。隨著你對社會了解的深入,你會發現,迷茫是這個社會的大問題。

而且,有些人永遠不可能不迷茫,因為,他們把精力投注在知識上。無論是植物學的知識,還是別的知識。他們了解的東西很多,無論是這種那種,但他們不知道,他們是迷茫的。

他可能是某方面的專家,但他是迷茫的。

他把世界劃分為已知的,並生活在這種已知當中,他就是迷茫的。

由於我們知道世界是怎樣的,我們就是迷茫的。

而且,我們渴望知道得更多。但知道得更多,和根絕迷茫,是兩回事。

一個人由於知道了植物學知識,航天飛船的知識,他想知道更多,但他不知道,他是迷茫的。

他不了解「未知」不會由於知道得更多,而變成「已知」。

他還不知道,如果抗爭「未知」,不是「知」。

「知」是一種不知道自己處於什麼狀態的樣子。他知道自己並不知道什麼,但他至少知道,不去抗爭困惑,不去解決困惑。他把自己與「未知」融為一體了,連自我的存在,都感覺不到。

如果你要認識困惑,就不要繼續去把困惑變為別的東西。

5、

還有就是,我認識到,讀書是為了明理,不是為了成聖人。

也可以說,這個人,就是他所過的生活。

理,就是人。

他和他的生活風格,是融為一體的東西。

他就是他明白的那些道理,因此,就沒有什麼道理,也沒什麼人。

人、認識、生活,三合一於空無。

也不存在,認識也不存在,生活,是空無的。

他是隱身的,他並無具體的見解,就像生活不持有什麼主張立場一樣。

6、

我為什麼告訴你這些?

我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漫派卡比 的精彩文章:

重新認識婚姻關係中自由

TAG:浪漫派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