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十二位攝影師鏡頭中的春節

十二位攝影師鏡頭中的春節

七天春節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

拍者君在這兒祝各位開工大吉,

新年新氣象,狗年行大運,

身體棒棒,家庭和睦,事業旺旺。

春節里的朋友圈,洋溢著溫馨的年味兒,幾天下來,拍者君也從中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畫面,關於鄉愁,傳統,溫暖和愛。

本期,分享十二位攝影師小夥伴在節日期間拍下的難忘瞬間,一起回顧這個剛剛過去的長假。

富田(中新社):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我們夫妻倆分別抱著狗狗,站在特意找朋友寫的對聯前(對聯內容是我們自己想的),來了一張狗年合影。

我們家的狗是條邊牧,名叫木木,今年五歲半啦。借著這張照片,給大家拜個年。PS:這張照片是我媳婦兒拍的。

陶冉(新京報):農曆大年三十那天,在湖北襄陽老家,小輩們都會給奶奶磕頭拜年,領取紅包。這樣的傳統,已經延續了30年。

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由於有子女沒有回家過年,86歲高齡的奶奶通過微信視頻給孫媳婦發吉祥紅包(上圖),在家的小輩們還是照舊,下圖中,就是奶奶的曾外孫正在磕頭拜年。

鄭亮(中國網):不記得第幾次被老媽從廚房裡「轟」出來了,總說我要是擺弄廚具能有擺弄相機1/10的本事,她就滿足了。

每年的春節都是老媽張羅著年夜飯,這些年幾乎不變的飯菜卻讓我們每次都吃得很香。團圓飯吃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由於職業原因,平時很少能回家,只有年三十,我總會想盡辦法在年夜飯前完成工作。如果回的早,就會對著廚房拍來拍去。

總是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帶著溫度,就像每年的這頓團圓飯,充滿著濃濃的暖意。春節,團圓飯,媽媽,您辛苦了……

浦峰(新京報):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母親七十大壽,她的兄弟姐妹來祝壽。

我們70後這一代還有很多叔伯舅姨,很多的堂兄妹表姐弟。小時候過年最頭疼的就是喊各種長輩,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活到最後,就是自己的親人最值得依賴。

尹亞飛(新京報):2018年2月17日,大年初二上午,河南省魯山縣背孜鄉,「走親戚」的人們騎著電動車、帶著禮物,經過漫水橋,去各自的親戚家。

春節「走親戚」,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形式。在河南老家,「走親戚」從大年初二開始,破五(大年初五)結束。受禮的長輩、親戚要在元宵節前後回禮。且無論是送禮還是還禮,只能是當天的上午。

過去春節「走親戚」要帶的「禮」,是帶著肋骨和皮的長條豬肉,生的。豬肉上還要綁上幾根大蔥、一把紅薯粉條和一張喜慶的紅紙(寫春聯用的那種),並用紅頭繩將其攔腰綁牢,還要綁上幾節蓮藕,寓意親情友情藕斷絲連,天長地久……禮肉的大小依據親戚的遠近、情誼的厚薄而定,幾斤到幾十斤不等。而回禮,基本都是一籃子油條。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早已不是一年只吃一兩次肉的時代了。大多數人,只要想吃肉,天天頓頓都能吃上。所以,春節「走親戚」時所拿的「禮」,也從豬肉條變成了五花八門的營養品等。「走親戚」的方式,也由走路、騎自行車變成了開車或摩托車、電動車。

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春節「走親戚」,「禮」都是紅包所不能代替的,有種儀式感。是親戚們之間走動交流,不可替代的表達方式。

鹿麟(中國體育報):2018年2月6日,韓國江陵嶺東大學,中國短道速滑隊在體育館訓練,備戰即將開始的平昌冬奧會。

任務優先,過不過年的其實無所謂。過去守歲要熬夜,過12點才能睡覺。現在哪天睡覺可以早於12點?年夜飯就更沒有了,拍完頒獎,回去吃泡麵吧……

不過,當大年初二這一天,在與冰面一道圍欄之隔的地方拍攝花滑男單自由滑的比賽,這一切就都值得了。當娃娃雨砸在我頭上的時候,我覺得我過去十年為實現奧運夢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甚至有了一種此生無憾的感覺。

彭子洋(新京報):一半是「冰」一半是「火」。過年值班,跑了幾個廟會,發現今年的北京廟會「趕潮流」,大多都有「冰雪」主題和「一帶一路」的主題項目。

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三,通州運河文化廟會上這兩個「冰火世界」更是合二為一。我看見廟會的冰雪世界裡,一頭駱駝寂寞地窩在人造雪場邊等待遊客光臨(上圖)。另一側,一條龍的雕塑正注視著在雪地里玩耍的市民(下圖)。

潘志強(長興縣供電公司):2018年2月21日,大年初六,貴州丹寨縣楊武鄉羊排村,迎來一場鬥牛大賽。

此圖此景,反映出如今當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民風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別開生面。

朱駿(新京報):大過年的,來一波回憶殺吧。從小到大,我都是不丟棄一本書、一張試卷、一個練習本的小朋友。十幾年求學生涯,書本裝了滿滿五六大箱。

從塵封的紙箱里翻出上學時的課本,童年的記憶歷歷在目,這些學前班的課本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依然保存完好。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有天安門,有革命英雄紀念碑……沒想到,二十多年後我居然就來到了首都工作。時光真奇妙!

賴鑫琳(澎湃新聞):母親的禮物,裝了滿滿一後備箱,重量超百斤,品種超過20餘種,歷經1183公里,從老家江西來到上海。

這裡的每一件禮物都是母親的精心準備,大多出於母親之手,或是來源於鄉下親戚相贈。菜是自己種的,香腸和臘肉都是母親做好熏好的,肉丸和魚乾也是她親手炸的,酸菜是用自己種的菜腌制而成......

母親離開農村20多年,卻至今保持著中國農民的勤勉,節儉和善良,她在城郊租了一塊土地,每年都會產出這些對我而言都充滿鄉愁和愛的禮物。

劉洋(南海網):春運假期進入後半段,瓊州海峽因受大霧天氣影響,等待出島的車輛滯留在海口市秀英港、新海港、南港三港等待過海。(組圖攝於2018年2月19日至21日)

擁堵雖然給司機和車上的旅客帶來了煩躁,但海口的志願者給他們帶去了免費飲用水和食品,交警等各相關職能部門全力以赴進行疏導,讓這場不可抗拒的擁堵,變得井然有序。春運,遇到問題,用真心和耐心去對待和解決,一定會變得暢通。

這個春節讓我感到最多的,是暖心。

侯少卿(新京報):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一早,今年回歸琉璃廠文化街的廠甸廟會早已是人山人海,向來遇見人多我就犯暈,不過帶著工作任務就硬著頭皮轉轉。

沒走幾步,人群中就見遊客爭相和一隻小狗合影,小狗卧在紅綢子鋪就的桌子上,就聽主人對圍觀群眾說:你看它黃頭,熊貓眼,煙熏眉,腦門上還一塊白斑點,長得多講究。(據傳,慈禧當年就喜歡這種開臉的狗,並視宮中出生這樣配色的京巴狗為吉兆。)你再看那小狗一臉得意的望著主人,內心戲貌似是:你再誇誇我啊!

出了廟會,迎面一大爺騎著輛京牌大三輪,車筐里坐著個身穿超人服,頭戴粉框墨鏡的貴賓犬一路「咆(kuang)哮(jiao)」而來。我的天哪!今年真是你們的「本命年」,可勁兒得瑟吧。

狗年,就這麼來了。

- The End -

編輯:小麥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摩托車騎行返鄉:歸家騎士,百里馳援
新京報攝影記者吳江年度作品:在喧囂和萎靡並存的當下,我們還在

TAG: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