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雨水節氣濕氣升,趕跑「春困」話祛濕!

雨水節氣濕氣升,趕跑「春困」話祛濕!

春節團圓,食年例 、大餐少不了;朋友同學相聚,喝多兩杯免不了,

一不小心,食到飽飽滯滯、肚子脹不消化怎麼辦?去銀杏春涼茶鋪,可能一杯涼茶就幫您輕鬆搞掂,免去自己煎煮的辛苦和不便,銀杏春涼茶,不太苦的涼茶,甘純清香可口。

為方便群眾,銀杏春涼茶鋪,春節不放假,不提價!

2018.2.19 星期一

農曆:正月初四

戊戌年【狗】年

甲寅月 壬午日

雨水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中醫認為,春主肝屬木,易克脾,雨水增多,寒濕之邪易困脾。在雨水節氣之後,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同時春屬木,易克脾,損傷脾胃,故雨水節氣養生應當著重健祛濕。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疏通胃經、脾經,使其保持暢通,讓氣血運行平穩,提高脾胃腐熟運化水谷功能,補充人的源動力,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其次平時喝水盡量喝溫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上火、濕氣重、春困等癥狀。另外還要注意食物清潔與保鮮,避免出現腹瀉等問題。

不可以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髮太過,克傷脾土,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肝鬱脾虛,脾失健運,造成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助長濕滯,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

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胡蘿蔔、山藥、小米等。注意健脾祛濕。內以養護脾氣,外以清利濕邪,從而達到養脾的目的。

《黃帝內經》有「春主肝」之說。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導致脾胃受損。同時,因為降雨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所以灸療的原則是疏泄肝氣,以免過旺之肝橫逆犯胃,出現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調的癥狀。艾灸還可以調節人體陰陽水平,扶助正氣,既能治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發生。這療法可以發揮藥物、腧穴的雙重治療作用,因而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養肝調理脾胃的特效穴位:神闕穴、關元穴、章門穴、足三里穴:

神闕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2次,每次艾灸10~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溫經祛寒,平和陰陽,調理氣血。

關元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5~ 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培元固本,調氣回陽。

章門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10~20分鐘。

作用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氣,增強機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更旺盛。

足三里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艾灸。

作用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氣,調理脾胃。

春時宜食粥

唐代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提醒我們在春季應多喝粥。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於吸收,還能補脾養胃。粥中加入一些藥材後,還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濕,在炒菜時,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蘿蔔等寒性或涼性的蔬菜時,可以適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時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氣 的精彩文章:

水裡放它經常吃,橫掃體內10年濕氣,年輕七八歲
應對煩人的濕氣,有空做一下這幾個動作,幫你排走濕氣!

TAG: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