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王城與康王城的記憶-記千年古村石家莊村

漢王城與康王城的記憶-記千年古村石家莊村

漢王城與康王城的記憶

--記千年古村石家莊村

——2018年新春快樂

作者:耿兵海/石鎖平

漢王城

無極縣石家莊村古稱「漢王城」。

穿越時空隧道2000年,東漢光武帝劉秀逐鹿天下,曾屯兵於此。至今流傳幾多美麗的傳說,更有那消失不久的遺迹在訴說著昔日的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

村北有兩條通往高陵的道路,至今被稱為「劉秀道」。

村北與高陵村地界北側曾建「光武廟」,附近有「聖井」一眼。

民間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千百年來一代一代人傳承至今。「光武廟」和「聖井」康熙年無極縣誌就有記載,空口無憑,縣誌為證。這樣說來石家莊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建村當在東漢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史書有劉秀在無極縣活動的記載,《後漢書·李忠傳》載:「光武攻下屬縣至苦陘。世祖會諸將,問所得財物,唯忠無所掠,世祖曰:『我欲賜李忠,諸卿德無望乎?』隨即以所乘大驪馬、綉被、衣物賜之」。漢王城石家莊距苦陘縣城(現在的定州邢邑鎮)不過7公里,包括石家莊等城北諸村當時很可能歸屬苦陘縣管轄。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封「雲台二十八將」之一的杜茂為苦陘侯,無極縣誌亦有此記載,說明劉秀率眾將曾經征戰無極(後苦陘縣省入無極)。

光武帝劉秀在開創東漢王朝的過程中,曾在河北一帶與群雄逐鹿,在無極一帶特別是在石家莊村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王莽(實際是王郎)趕劉秀」,最著名的遺迹是「光武廟」(俗稱漢王廟)、「聖井」。

公元8年,王莽篡漢稱帝,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身為皇室後裔的劉秀起兵南陽,並依靠綠林軍的力量,昆陽一戰消滅了王莽的主力。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殺,淮南王劉玄稱帝,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到河北(黃河以北)一帶徵戰。這時,邯鄲人王朗趁機作亂,詐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天子,網羅黨羽,擴充實力,很快控制了河北大部分郡縣。劉秀初入河北,兵微將寡,勢單力薄,游擊於滹沱河流域正定、藁城、無極、晉州等郡縣,經常被強敵追殺,所以留下了許多版本「王莽趕劉秀」的故事。劉秀招兵買馬,籌集糧草,屯兵於石家莊,所以石家莊村又稱「漢王城」。石家莊村通往高陵村兩條路,至今稱之為「劉秀大道」和「劉秀小道」。

劉秀與王郎在這一帶展開激烈戰鬥,王朗兵馬駐紮在定州王宿村(王宿因此得名)。有一次王郎帶兵數萬來漢王城叫陣,劉秀帶兵迎敵,兩軍在漢王城東北,王先村正北展開激戰,王郎首戰告捷(王先村因此得名)。石家莊村東北沙地里有一種暗紅色小石頭,傳說是劉秀打仗負傷鮮血化育而成。劉秀敗退,王郎窮追不捨,在危急時刻一黑臉大漢相助劉秀,手持鐵棍,如入無人之境,打的王郎落荒而逃。劉秀待要感謝大漢救命之恩時,黑臉大漢已收起兵器,向高陵村方向而去。劉秀趕到高陵村,遍尋黑臉大漢不見。當走進高陵村「五道廟」時,抬頭髮現廟中供奉的五道神君渾身上下大汗淋漓,面目和黑臉大漢一模一樣,方如夢初醒,原來是五道神君相救,誓言來日定當報答。劉秀稱帝後,不忘五道神君相救之恩,敕封高陵村五道神君為總領全國的五道神,高陵村五道廟為全國總五道廟。

民間相傳,劉秀被王郎追殺,走投無路,求救於正在耕地的農民,這位農民讓劉秀躺在犁溝里,然後用犁把土翻過將劉秀埋住。正當劉秀感到無法呼吸的時候,忽覺有小蟲在鼻孔處蠕動,透過一絲氣來,劉秀免致窒息。追兵過後,劉秀爬起身來向農民表示感謝,看到那個小蟲——螻蛄時,很生氣地把螻蛄的腦袋揪了下來,說:「我在困境時你也敢來欺負我!」農民說:「你這可是錯怪了它,正是這個螻蛄救了你呀,要不是這個螻蛄給你拱出一條呼吸的孔道,你就會憋死!」劉秀恍然大悟,看到被掐死的螻蛄悔恨不已,他順手找到一個酸棗圪針兒(村北沙荒地里有很多酸棗樹),把螻蛄的腦袋和身體插接在一起,螻蛄竟奇蹟般地活了過來,所以每個螻蛄的脖子上都有個像圪針兒的東西插在裡邊,這是劉秀感恩之舉。

石家莊村一帶有過年貼「花花兒紙」(或稱彩吊)的習俗,據說也與劉秀有關。劉秀曾長期在河北一帶徵戰,順天時,應民意,得到中小地主階層和廣大百姓支持。劉秀大軍所到之處,家家戶戶在大門貼上「花花兒紙」以迎王師,慶賀勝利。另一種說法是,劉秀為感謝石家莊村一帶百姓的幫助和支持,特送每家每戶「花花兒紙」,要求貼於門楣,並告示將士對大門上貼有「花花兒紙」的人家予以保護,不得騷擾。因此,「貼花花兒紙」就成了擁護和歸附劉秀的標識,成為特定條件下百姓躲避戰亂兵禍的「護身符」。由於貼「花花兒紙」蘊含著「喜慶」和「天佑平安」的意思,逐步演化成普天下百姓們過年貼「花花兒紙」的民俗。劉秀每次大敗王郎後,總是帶兵從東門得勝而還。從此石家莊一帶辦大事圖吉利娶媳婦聘閨女形成了出西門進東門的習俗。

相傳,劉秀帶領大將馮異、李忠、耿純、馬武等與王郎軍在石家莊村北拚命廝殺,直殺得屍體遍野,血流成河。交戰中將士們又飢又渴,央求軍師鄧禹想法找水,鄧禹報告劉秀,劉秀焦急萬分仰天長嘆:若上蒼佑我,必得甘泉!隨即把槍往地上一插,一股清澈甘美的泉水順著槍眼汩汩流出。軍中得水,眾將士歡呼相慶,認為劉秀得天佑神助,士氣大振,拚死衝殺,大敗王郎軍。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後,無極百姓把石家莊村北的自流清泉砌成水井,為感念劉秀的恩德,在此處建「光武廟」,並稱石家莊為「漢王城」。「靈泉聖井」,稱之謂「聖泉」或「聖井」,並在此建井樓,予以保護。聖井晝夜不息地流水,逐漸形成小河,滋潤著大地。天旱時官民多來此祈雨,時有應驗。

無極縣誌記載,乾隆年無極知縣黃可潤曾帶領眾士紳前去求雨,老一輩人曾多次講述他們親眼見過縣官到聖井求雨得雨的故事。據縣誌記載,明萬曆十三年知縣胡天秩、教諭韓守仁、訓導王來渝、典史徐建各捐俸金暨鄉士義民共輸財重建廟宇四楹,成為紀念劉秀和邑民祈福禱雨的聖地。

清朝同治七年,無極知縣李葆禎在縣城東門裡路北建一書院,因落成之日縣屬去聖井祈天得雨,藉此命名為「聖泉書院」,成為清末無極縣的最高學府,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康王城

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慕容垂自立為帝,定都中山(今定州),改元建興,史稱後燕。翻開史料,縱觀古今中外,慕容家族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任何一個家族可以與慕容家相媲美,在短短的120多年間,慕容家族將星雲集、英雄輩出,個個智勇雙全、戰功顯赫,出過十個皇帝,建立過四個政權(前燕、後燕、南燕、北燕)。

公元387年,為鞏固中山大本營,防禦南侵之敵,慕容垂在中山(今定州)南八十里(今石家莊境內)修築城池。因地處中山南面,故稱「南城」。築有點將台、馬場和練兵場。康王慕容隆是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第五子,燕國著名軍事將領。他曾經率軍駐紮過「南城」,後人便把「南城」稱為康王城,又稱康城。坐落在石家莊西北的點將台至今一直被當地人稱其為「康王台」。

清朝顧祖禹《讀方輿紀要》記載:「康城,在縣北五里,相傳慕容燕所築。一名康王台」。康熙元年無極縣誌記載:「康王城在城北五里,遺址微存」。地址大概在石家莊村西,王家莊村東(舊時定無路在此經過)。康王整日在此訓練兵馬,糧草充足後,南下八百里大舉伐魏,並取得勝利,這些美麗的傳說流傳至今。

1600多年的軍事城堡康王城今天已蕩然無存, 1972年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平掉了康王台。當時康王台高約兩丈多,面積約計30畝。挖出絆馬尖磚數十萬個,還有灶台及一些做飯用具陶瓷等等,因當時正在開展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都被墊坑平整為耕地。估計這些一千多年前的尖磚,是阻擋敵人戰馬前進的「攔路虎」。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圖為石家莊村民王敏田收藏的絆馬尖磚,下圖為底部。)

悠悠歲月,漫漫滄桑;歷史文脈,源遠流長。「漢王城」何以演變為今日的石家莊村?康熙元年無極縣誌就有石家莊村的記載。何時改稱石家莊已無考。歷史上,無極縣被稱為「彈丸黑子之地」物產豐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元朝末年發生10多年兵亂,民非殺即逃,死傷無數。已到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元末戰爭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變」接踵而來,縣域成為戰場,戰後「十室九空」。據明朝《畿輔通志》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無極縣編戶13里(110戶為1里),計有1430戶,8500人。明永樂年後數次移民,使無極人口不斷增長。石家莊村當時有多少人?如有估計也是寥寥無幾,據無極1992年版縣誌載,明朝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石姓移民定居此村後稱為「石家莊」。村名可以變,但是兩千年來積澱的歷史文化始終沒有變,「漢王城」「康王城』的稱謂始終沒有變,康王台以及練兵場的歷史遺迹將永垂千古,昭示著石家莊村歷史上曾經輝煌的一頁。

2017年10月15日

初審:姚曉勇編輯:李永祥推送:袁玉謙

GIF

無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極人走四方 的精彩文章:

欣賞對聯三要素
無極縣的六座城池

TAG:無極人走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