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0多年前,第一批抵達美國的中國人的下落之謎

200多年前,第一批抵達美國的中國人的下落之謎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USLANEWS★

不錯過任何華人信息★

@本文來源於網路,公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785年8月9日,來自中國廣州港的商船「帕拉斯號」(Pallas,又譯「智慧女神號」)抵達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港,船上有3名中國船員阿成(Ah Sing)、阿全(Ah Chuan)、阿官(Ah Cun,均系音譯),以及其他31名印度和東南亞船員。當地媒體報道了這艘轟動美國東部的商船,留下了中國人抵達美國的最早文字記載。

這個故事的後續部分,有點匪夷所思:帕拉斯號到達巴爾的摩港後,船員被船長奧多奈爾棄於船上,陷入困境。一位往來於美中之間的費城商人霍林斯沃斯把他們帶到費城,幫助他們在那裡生活了一年,並請求國會資助船員回中國。後來,奧多奈爾船長心生悔意,答應將這些船員送回亞洲,船員們又回到了巴爾的摩。

由於至今仍未發現船員上船回國的文字記載,這些船員的命運到底如何,是回到了故土,還是繼續留在美國?

首艘廣州港始發商船抵美東

1784年2月22日,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緩緩駛離紐約,於8月28日抵達廣州。這年,成為美中直接貿易的開啟之年。

「中國皇后號」停靠廣州港期間,一個大膽的愛爾蘭冒險家——商人約翰·奧多奈爾和他的商船「帕拉斯號」也正好在廣州,他常年穿梭在印度和中國之間做生意。

奧多奈爾結識了「中國皇后號」船長蘭道爾後,看到了美國的商機,火速在廣州購買了大批精美的中國貨裝上「帕拉斯號」,又招募了3名中國船員和一批印度船員。蘭道爾船長包了「帕拉斯號」上的一部分貨艙,將價值55000美元的茶葉運來美國,而其餘貨艙里滿載的貨物足以讓奧多奈爾賺到盆滿缽滿。

1785年1月,愛爾蘭船長和他的船員駕駛「帕拉斯號」從廣州港起航,往美國方向駛來。

這是第一艘從廣州始發的直航美國的商船,船上的34名亞洲船員,包括3名中國船員阿成、阿全和阿官,就這樣開始了他們未知的旅程。除了奧多奈爾,沒有人知道這次航行是一張「單程票」。

據奧多奈爾後來向費城議會辯解說,他原計劃在巴達維亞放下這些亞洲船員,換成歐洲水手。但是,到巴達維亞後,當地總督不准他招募歐洲水手,於是,他與船上的亞洲船員達成協議,繼續把船開來美國,然後再送他們回亞洲。

1785年8月9日,「帕拉斯號」駛入巴爾的摩港。船上琳琅滿目的中國貨包括茶葉、瓷器、絲綢、緞子、薄紗、棉布、絲絨、綢傘、牆紙等等,頃刻間讓美國東部沸騰起來。

1785年8月12日,《馬里蘭巴爾的摩商報》率先做了報道:「直接來自中國的帕拉斯號帆船於周二晚上抵達本地,奧多奈爾船長是該船的主人——船上有大批貴重貨物,包括各種各樣的茶葉、瓷器、絲綢、綢緞、土布褲等等。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這座城市廣泛傳播的商業聲譽,以至吸引了紳士的注意力,他們正忙於進行這種遙遠的但卻獲利頗豐的貿易……船上的水手包括中國人、馬來人、日本人、摩爾人以及幾個歐洲人,這些住在不同國家的人受雇於同一艘船,成為同道中人,這是由商業利益造成的,它用一條黃金鏈條將地球上的所有國家聯結起來。」

喬治·華盛頓錯過船上的中國貨

「帕拉斯號」引起了正在馬里蘭州的弗吉尼亞農場主蒂格哈曼(Tilghman)的關注,他立即寫信給在家鄉的老友喬治·華盛頓,將船上將售賣的商品信息告訴老友。

4年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的喬治·華盛頓,和許多美國買家一樣,無法抵抗物美價廉的中國貨的巨大誘惑。在收到老友的來信後,華盛頓於1789年8月17日給蒂格哈曼回信,寫道:「我買或不買完全取決於價格。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協議價,我會愉快地接受。否則,我會少買點,或者看看所列的這些貨物是否比平常便宜些。」

華盛頓列出的清單包括:1套上等陶瓷餐具、1套上等晚餐用茶杯和茶碟陶瓷、1套大藍白色瓷器、半打盤子、1打藍白色小碗、6個洗手用的瓷器工藝臉盆、6個有柄大杯(壺)、1/4柜上等綠茶、1桶巴達維亞燒酒一些上等綾紋絲織物、素色平紋細布、絲綢手帕等。

8月25日,蒂格哈曼回信給華盛頓,對擬購買的貨品和價格提出建議,並轉達了奧多奈爾很想拜會華盛頓的想法。他告知船上的大包茶葉是蘭道爾船長的,現在茶葉全部都被運往費城了。他在信中提到:「船上的水手都是印度本地人——大多數水手來自馬拉巴爾和科羅曼德爾海岸,他們的容貌和膚色和您的老馬夫很像——船上有4名中國人,無論從他們的膚色還是特徵如頭髮和每一處皮膚斑痕來看,他們確確實實就是北美的印第安人。」

8月29日,華盛頓第二次回信給蒂格哈曼,其中提到自己的夫人要買圍裙寬度的平紋細布,還希望購買6條上等質量的條紋薄手絹,至於大桶的巴達維亞燒酒就不買了。他說很樂意在弗吉尼亞與奧多奈爾會面。信中還說道:「在收到你的來信之前,根據我所閱讀的書籍而不是我自己的不完整的記憶,我曾有過一個想法,中國人儘管外貌古怪,但他們還是白人。」

在收到蒂格哈曼8月31日寫的回信後,9月14日,華盛頓第三次回信對方,提到:有人告訴華盛頓夫人,帕拉斯號船上售賣的上等平紋細布每碼售價0.5美元,夫人要我轉告您,如果這是真的,務必請您幫她買兩三塊布料。

10月13日,蒂格哈曼回信給華盛頓說9月14日的信已收到,但因自己高燒卧床4周,所以一直沒有回信。他很抱歉地告訴老友那艘船上的買賣已經結束了。翹首期盼了一個多月後,華盛頓夫婦終究沒買到「帕拉斯號」上的中國貨。

華盛頓非常喜歡中國商品,所以很希望能夠進一步建立美國與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關係。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790年,即華盛頓擔任美國總統的第二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約佔美國進口商品的1/7;到1792年,美國和中國的貿易總值已經超過荷蘭、法國和丹麥,僅次於英國。

第一批中國人究竟3人還是4人?

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在「帕拉斯號」上的中國人有3人,即阿成、阿全和阿官。費城商人李維·霍林斯沃斯在給賓州議會的信中,也指出有「3名中國人」,在其他印度船員被轉移到另一艘船上時,他留下了這3名中國人與他同住,他說:「近來這3個中國人和其他亞洲船員有矛盾,常有爭吵,我認為最好把他們分開。」

但在已公開的一些個人信件和日記里出現了「4個中國人」的說法。那麼,船上究竟有幾個中國人?

8月25日,蒂格哈曼在給華盛頓的回信中特別提到船上有4名中國人,其容貌和膚色與華盛頓的老馬夫很相像。這說明蒂格哈曼見過這4個中國人,也見過華盛頓的馬夫,否則不可能將兩者作比較。

而在《諾亞·韋伯斯特的生活日記》(NOTES ON THE LIFE OF NOAH WEBSTER,VOLUME 1)中,更給出了可信度較高的說法。諾亞·韋伯斯特被譽為「美國學術和教育之父」,他當時正在研究英語改革。所以,當「帕拉斯號」駛入巴爾的摩港當天,他就去碼頭看船了。他在日記中記錄道:「8月9日,坐船到碼頭,迎接東印度船。」

半個月後,韋伯斯特在日記中又寫道:「8月25、26、27日,沒做什麼事情。登上從中國來的帕拉斯號船,這艘船由3名中國人和很多馬來人航行而來。在船上,我開始進行英語語言的調查。」

10月14日,韋伯斯特在日記里又提到奧多奈爾結婚:「他還有一個印度情人在船上。」日記又補充道:「據說他的中國情人還因他懷孕了。」從上下文來看,韋伯斯特所指的女子是中國人。當時,美國與中國和印度的貿易都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的,因此,美國人通常把從中國來的商船稱作「東印度船」或「印度船」,而船上的水手常用「東印度人」或「印度人」統稱。

因此,關於「帕拉斯號」船上的中國人人數,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船上有4個中國人,包括3名中國船員在內的所有亞洲船員都隨霍林斯沃斯前往費城,準備尋找到中國做生意的商船回亞洲。而船上的這名中國女子一直被奧多奈爾船長留在船上,她可能也是他的女傭。另一種可能是船上有「4個中國人」純屬訛傳,只有3名中國船員。不過,蒂格哈曼和韋伯斯特均親眼見過船上有3個中國人。所以,第一種可能性比較大,即「帕拉斯號」上有三男一女共4名中國人。

費城好人襄助船員集體向國會申訴

「帕拉斯號」上的船員原以為來到美國後便可返程,未料想船長並沒有送他們回中國的打算。當他們聽說費城有帆船即將去亞洲,於是要求奧多奈爾支付薪水,讓他們前往費城。但奧多奈爾認為自己和船員的僱傭關係已結束,不予理會。

此時,在費城的查克斯頓(Truxtun)船長正籌划到中國做生意。他將一艘帆船改名為「廣州」,準備從費城駛向廣州港。

正在巴爾的摩的費城商人霍林斯沃斯對「帕拉斯號」船員深表同情。10月,當他聽說查克斯頓船長準備去中國做生意後,便立即組織船員從巴爾的摩到費城。霍林斯沃斯找到查克斯頓船長,希望他能僱用這些亞洲船員。此時查克斯頓船長已雇水手,他知道待商船從廣州返美時,無法在廣州招到美國或歐洲水手。他向霍林斯沃斯表示,如果後者可拿到賓州最高行政會議的命令,他就可讓這些亞洲船員上船回中國,每人船費為40個金幣。

為了讓船員回家,霍林斯沃斯帶領船員集體向賓州當局提出申訴。他們在申訴信中控訴了船員在航行途中和抵達巴爾的摩港後遭到的惡劣對待,希望當局能給予他們足夠的食物,同時給他們一張船票,讓他們可以搭乘商船回到中國。

故事定格在1786年9月,霍林斯沃斯帶著他的船員回到巴爾的摩。之後鮮有進一步的史料記載,如果沒有意外的話,34名船員經歷了一年多的逗留後,應該是憑著一張「舊船票」,隨奧多奈爾回到了廣州。

@本文來源於網路,公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洛杉磯華人自己的公眾號:"USLANE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華人信息站 的精彩文章:

領了就被遣返?糧食券食品券不屬「救濟」 合格者都可以領!
2018年美國最好的工作:牙醫被軟體開發取代

TAG:美國華人信息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