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依科演教,道教神秘的齋醮科儀!

依科演教,道教神秘的齋醮科儀!








齋、醮詳解,依科演教,奉道持齋




在道教宮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里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




這就是道教的齋醮(音叫)。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1

齋」的意義




「齋」的原意指齊和凈,後為齋戒、潔凈之意。古人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以示祭者庄誠。




道教繼承此禮,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潔身,謂之「修齋」的初為「積德解愆」,再則「和神保壽」,後為「專道」、「樂道」、「合道」,即為「修道」,此為修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視修齋,並制定了一整套齋法。按照它的規模和作可以分為:




? 內 齋(極道):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等(見《洞神經》)。



? 外 齋(濟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指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明真齋、三元齋(見《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各種齋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如金篆齋 「上消天災,保鎮帝王,玉篆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黃篆齋「下拔地獄九幽之苦」等等。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而正一派道觀在初一、十五或其它道教節日,也是要食素的。這都是在持齋以奉道。



2

「醮」的意義




「醮」的原意是祭,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並發展了醮的祭祀一面,藉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謂「醮法」,指齋醮法事的程式、禮儀等規矩。「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會有相應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龍醮、正一傳度醮、羅天大醮等等。齋法與醮法本不一樣,後來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後,「齋醮」合稱,流傳至今,成為道教科儀的代名詞。




「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的一定法規。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 清醮 與 幽醮 之分。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於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




宮觀道眾每逢朔、望曰,重要節曰,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



齋醮科儀的歷史,古來已有的道教特色




齋醮祈禱,古即有之。




早在東漢以前,就有 「齋戒」、「醮」、「壇」等的說法,這在《禮記》、《易經》、《高唐賦》、《史記》等書文中均有記載,說明道教齋醮科儀源於 中國 古代的祈禱儀式。




東漢時,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禱和稱謝等儀式;五斗米道亦有 「塗炭齋」、「指(或作旨)教齋」翟猾儀,祈禱者「黃土塗面,反縛懸頭」,儀式簡單。此種科儀雖然十分簡樸,但已具備了齋醮科儀中表章的雛形。據《魏書 ·釋老志》記載,張道陵創教之初,因傳授《天宮章本》中的某些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於是,其事大行」。《天宮章本》可謂最早的科:醮書。總而言之,這一時期是道教科儀的開創階段,所以科儀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簡單,但不可否認的是,齋醮科儀產生了。



東晉、南北朝時,齋醮科儀經上清派、靈寶派道士推演,逐漸形成整套的儀範和程式。東晉哀帝興寧二年(西曆364年),魏夫人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 「上清法壇」,用「九老仙都君」印。東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葛洪族孫葛巢甫撰著《靈寶經》30餘卷,至南朝陸修靜再加增修,大行於世,在閤皂山建立「靈寶玄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元始萬神」銅印。北魏時期,道士寇謙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師道,提倡禮度,改誦經 「直誦」為「音誦」,從此齋醮誦經有了音樂的內容。寇謙之著《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籙圖·真經》,使科儀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繼寇謙之後,南朝劉宋靈寶派道士陸修靜亦改革南方天師道,他在撰寫三洞經典的基礎上,修整了齋醮科儀。他曾撰著齋醮科儀百餘卷,有關靈寶六齋、九齋、十二齋等不同齋儀及《升玄步虛章》翟猾醮樂章多種。經寇謙之和陸修靜整編修訂以後,齋醮科儀逐漸定型並走向完善。




唐玄宗於開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二所,每年依道法齋醮。此間他還「於道場內親教道士步虛聲韻」,並詔道士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羅天曲》等。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齋醮科儀的集大成看,他搜集、整理、編纂、刪定了南北朝以來的各種科儀。在此基礎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閱篆儀》、《洞神三皇七十二君齋方懺儀》、《道門科範大全集》等科醮書多種,影響十分深遠。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宮中設醮,史不絕書:金元之際,京中宮觀、大邑名山(如龍虎山、悶皂山、茅山等)均有設醮者。不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道邱處機、王處一;太一道蕭志沖、蕭居壽等,亦皆先後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齋醮遂為道教各派所習。




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科儀仍流傳於民間。此階段出租了許多民間宗教,流傳十分廣泛,許多齋醮科儀被民間宗教所吸收。同時有許多大型的齋醮科儀因無力承辦而失傳,小型的齋醮科儀因進一步簡化而更適合一般群眾的需要,故一直流傳至今。



齋醮科儀的內容,建壇設品,誦經拜懺




舉行一項齋醮科儀,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誦經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醮壇,建醮必先設壇,稱為 「醮壇」,又稱「法壇」。據《道書授神契》記載: 「古者祭皆有壇,後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今於屋下,從簡也。」說明古代醮壇,原為露天,後改在殿內。




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築有若於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 「都壇」,其餘的壇,叫做「分壇」。如西曆1993年9月,在北京白雲觀舉行的「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分設都壇、皇壇、度人壇、三官壇、報恩壇、救苦壇、濟幽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




學道從道教知識開始


ID: daoismzs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知識 的精彩文章:

你家裡有不幹凈的東西嗎,查查吧!
何為道,何為陰陽

TAG:道教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