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樹——著名油畫家石鐵民的名片》
(2013在東北林區)
石鐵民。1952年出生於哈爾濱市。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油畫學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哈爾濱市油畫學會名譽主席。曾任黑龍江省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常務副主任。原哈爾濱畫院副院長。
197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
1984—1986年進修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
1987年參加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法國專家阿·賓卡斯繪畫材料技法研究班
1988年參加由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的法國畫家柯·依維爾油畫研究班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和各級美展並獲獎,作品著力於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鍾情於對大自然頑強生命力的歌頌,執著於對崇高、仁愛、和諧、聖潔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律動的林海雪原 176X67 2013)
從童年起,生活中眼前總有榆樹,看得多了也就看出了神,感到它像一個精靈。細想來它也實在是一種生命形式。且不說那雄健的樹榦,倔強的枝杈,也不說那冬日的暗紅,春日的新綠,單看那滿是皸裂和疤痕的樹皮,也能讓人不由得想到滄桑和歲月,想到勇敢、頑強、犧牲和崇高。我心中的老榆樹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徵,是我的朋友,我的圖騰。在愉快的日子裡,看到它,我感到欣慰;在困難的逆境中,看到它,我想的希望和春天。於是這榆樹就成了我總想畫的題材。——石鐵民
(坡地上的榆樹146X97 cm 1994年)
如果坐火車去東北,一路上車窗外到處都是榆樹林子;粗大的樹榦,曲扭的樹枝互相攙扶著直奔黑土地的北大荒。好像看到早年闖關東的人們,用大腳板丈量著望不盡的前路,獨輪車上坐著小腳女人和孩子,一路向北,向北。去尋找溫飽的地方。
老榆樹,這個東北特有的樹種,具有抗乾旱,抗嚴寒,抗大風的品質;為腳下的土地維持著生態平衡,為人類提供了氧氣和水份;飢餓的春天還獻出榆樹錢和樹葉,來慰籍飢腸轆轆的饑民。
(老榆樹.系列 46X38)
那一年,石鐵民家搬到東馬家溝的國慶街,
國慶街是早年由歐洲僑民(其中有猶太、烏克蘭等民族)規劃開發的庭院式居住街區。馬路由花崗岩塊石鋪覆,人行步道邊是風格多樣的庭院圍欄,整個街區綠樹成蔭。鐵民家就在其中一個綠蔭掩映的庭院里,房子不大,卻是典型的歐式風格。不遠就矗立著著名的阿列克謝大教堂。鐵民家門窗較高,門前有踏步,門楣上有雨搭,院子里有丁香樹,花壇里有芍藥。拉開齊腰高的木柵欄的木門,外面就是一偏黑森森的榆樹林。
石鐵民小學和中學都是好學生,小學一年級就帶上了紅領巾,在學校出了名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父親是哈爾濱的著名油畫家石璞先生,打小鐵民就耳聞目然的接受藝術熏陶。然而,他父親六十年代初畫的一幅逆光的勞模油畫肖像,受到了批判,理由是污衊勞動人民把臉畫的太黑。這件事情對石鐵民觸動挺大,本來對理科很感興趣的他,想立志做一個優秀的「理工男」報效祖國。畫畫和意識形態距離太近,搞不好就翻進去,這在當時是件可怕的事情。
1968年初中畢業的石鐵民,由於是獨生子符合留城的條件,被學校分配到哈爾濱制氧機廠做了車工。
後來被調到厂部宣傳科工作。1973年部分大專院校恢復招生,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石鐵民又被單位送到哈師大美術系學習。
從此石鐵民就真正的和美術結了緣,一直到現在「理工男」心態的他把油畫藝術也看做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理智的研究從坦培拉到油畫的各種技法和材料,基本具備了材料技法方面的專家條件。
(男青年73x53 cm1986年)
(黃衣婦女117X92 cm1989年)
(滿族少女50x60 cm 1986年)
據我了解石鐵民是個理性思維很強的畫家,他經常思考問題的方式,經常是問什麼是和為什麼。窮追到底的思維方式轉換成他的繪畫作品中的深邃,冷靜,邏輯,嚴密等特點。他讀了很多美術理論的書籍,詳熟西方美術史,認真研究過美術史中的各個流派的演變,以及現代主義的發生髮展。 他的油畫創作,也嘗試了從古典主義到現實主義的各種方法。也同時加進了與時俱進的現代元素。石鐵民典型的「理工男」本色,在藝術上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使他的作品的風格和別人拉開了距離。
(樹說195X175 cm 2009年 )
「理工男」的石鐵民和你說一個事情為了叫你明白,他可以拿出鉛筆畫出問題的結構圖,然後做出各種標誌和箭頭,清楚的叫你一目了然。可以想像出,他後來到中央美院的賓卡斯材料和技法班,和到魯美的伊維爾畫法班學習的時候,他會怎樣的去如饑似渴的,研究和探索繪畫中的科學性和技術性。到他的畫室參觀,你會發現他收藏了各種工具,古老的手工工具和現代的電動工具,有些到了「發燒友」的程度;幾次搬家不忍拋棄的老物件,撫今追昔的都有一段故事,鐵民是個善於懷舊的人。還有他親手製作的繪畫工具即實用又大氣,即精密又古董,傳達一種他自己獨特審美觀。牆上到處掛著老榆樹的枝枝幹干,幾乎能找出他畫的榆樹的每一個細節,看來鐵民畫的老榆樹每一筆都有出處。
(褐色的榆樹 61X46cm 1995)
人生難測命運;後來鐵民在藝術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發展的時候,遭到了來自家庭的巨大打擊。首先是他父親石璞先生突然癱瘓卧床不起。在全家正在尋求對老爺子治療方案的時候,他的前妻提出和他離婚,拋下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兒子走了。
(風雨.歲月 193X176cm 2004)
曾經衣食無憂,順利走過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鐵民,此時遇到了巨大的坎坷。父親,母親,孩子,家庭,工作巨大的壓力叫他喘不過氣來;父親從北京手術沒成功抬回家一躺就是十五年,十年後母親又去世了,更給他雪上加霜。整夜的在父親床前值班,熬得他精疲力盡。於是「理工男」的他在父親的病床上安裝了一個電鈕,有事就找他。
(老榆樹-5 92X73)
深夜的鐵民把父親和兒子安頓好了,悄悄的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構思他的油畫創作。父親用擔架從北京抬回哈爾濱,列車上守在身旁的石鐵民望著白雪皚皚的東北大地上,成群結隊的榆樹互相攙扶著,挺立在寒風中。此時的鐵民的眼前划過一幅幅榆樹的畫面,一會變幻成折斷的樹榦,一會變幻成滄桑的傷疤,一會變幻成傷疤的淚滴;這些老榆樹多像莫測的人生,多像苦難命運的不公,多像命運中頑強的抗爭。於是石鐵民慢慢的拿起鉛筆在速寫本上,畫起第一幅關於榆樹題材的構圖。
(黑色的榆樹6553 2001年)
當一切就緒時,畫面上的老榆樹並不是充滿凄婉的哀傷,而更多的是與外界抗爭的力量。那時的你不挺住誰來替你堅強。此時天就要亮了,咬牙撐起這個家,病床上的父親和需要撫養的兒子都在等待他,鐵民看看窗外新的一天開始了,東方朦朧中露出了曙光。
(紅色榆樹之二 2008年)
那年他38歲。
從此石鐵民抗著巨大的負擔,肩負著使命,一步一步的開始了他中年的攀登。
他老父親十五年躺在病床上沒得褥瘡,插了十五年的尿管沒有感染過,日日夜夜的堅守,神經質的等待後半夜的鈴聲;還要照顧孩子的起居和當時還在的病病殃殃的母親;十五年鐵民學會了自己獨立為老父親插尿管,每天後半夜要翻兩次身,每天風雨無阻的接送孩子上學,每天半夜以後還要堅持油畫創作。後來石鐵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寧可他人負我,我決不負他人。我想作為一個畫家,我不夠優秀,作為兒子,我盡了自己的努力;作為父親我認真的盡著自己的責任;作為丈夫我相信自有公論。這樣的信念支撐我走過了十五年,我想我將堅持著這樣的信念走下去」。
(紅色榆樹81X52 2000年)
(褐色的榆樹 60X60)
在老父親卧床期間,石鐵民的困難也得到上級領導,單位,親屬和朋友們的關心和照顧,這也給石鐵民心理上一些安慰和溫暖,日後這叫他終身難忘。
鐵民年輕時就打了繪畫上的堅實基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豐厚的藝術修養,再加上他較真的「理工男」的認真態度,對材料和技法的深入研究,使他的油畫突飛猛進。但是,叫人難忘的還是他的榆樹系列,那些倔強的老榆樹樹榦在雪地上矗立著,傾斜的,折斷的,伸展的枝丫疏密得當的分配在周圍,畫面以直線為主的的分割,不同明暗的互相襯托,給觀眾一個鮮明的強悍的感受。畫面上畫的是老榆樹,實際上表現的是人的精神,準確的說是作者的精神,即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晨曦162X156)
由直線分割的構成關係形成了畫面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英國.克勞德.貝爾)是石鐵民油畫內在美的理論支撐。嚴謹,合理,縝密,秩序是他緊緊把握的內在原則;一幅幅的榆樹題材的油畫不斷和觀眾見面,遠遠的一看就知道是著名油畫家石鐵民的作品,以致後來老榆樹在油畫中成了石鐵民的一張特有的名片,從此在黑龍江油畫界中畫榆樹成了石鐵民獨有的題材。
(紅色的榆樹-3 8153cm2000年)
有人問吳冠中,畫畫到什麼時候算畫成了?吳冠中說,在眾多的作品中不用近前看簽名就知道是誰畫的,這時候就畫成了。(大意)
(雪地英雄 65X53 2002年)
如今石鐵民已經退休,年少時的鐵民,到白髮蒼蒼的鐵民時間僅僅是幾十年。幾十年前推開自家的木柵欄門,卻生生的望著不遠處黑森森的榆樹林,那時他絕不會想到那些老榆樹和他有什麼關係,也絕不會想到他的人生會如此坎坷。在他繪畫人生中最好的時間段,也是他生活中最坎坷的時期,十五年不能出去寫生,不能出遠門,不能參加離開家的美術活動;當年有一次,我外出寫生,在他家附近剛好遇見他,他羨慕的說:「寫生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活動。」
(老樹深秋 60X50 2001)
現在好了,兒子讀研後分配到外地工作,石鐵民也做了爺爺。十幾年前,在鐵民母親去世後更加雪上加霜的時候,他找到一個笑起來很燦爛,很旺夫的女人;他們一起陪兒子上考場,一起送兒子上大學。兩人結婚後,家庭生活過的平安、幸福。
(綠意 146114 1997年)
2006年經市文聯推薦,被評為哈爾濱市文明家庭。
關於退休後,他表示,只要能握住畫筆就得畫畫,繼續一步一步的追尋多年以來一直追尋的審美理想,這樣的追尋也許是步入晚年的人生中一種必要的支撐,有了這個支撐,才能在晚年的時光中多一些自信,多一份樂趣。
(暖暖的朝陽60X50cm 2013年)
用一段石鐵民經常說的一段話來結尾:幸運的站在畫架前,一筆一筆地把顏料塗抹到畫布上,一步一步去接近審美理想,漸漸的畫面上有了意味……這才是畫家的節日。
2018年1月30日於《老肇工作室》
1982年珍貴的父子合作油畫《雪嶺蒼松》
這是已故著名油畫家石璞先生的創作稿。
這是石璞之子石鐵民的創作稿
這是父子合作的油畫《雪嶺蒼松》完成稿
這是當時的哈報的消息報道。
在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中,不難看會出鐵民和父親兼啟蒙老師的石璞,之間的默契和父子兩代油畫家的深厚感情。
珍貴的油畫創作留給歷史,父子的感情留給後人。


TAG:老肇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