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映資本2017教育行業投融資報告:全景透視9萬億市場

華映資本2017教育行業投融資報告:全景透視9萬億市場

圖片來源:Pexels

據2017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教育市場總規模已達9萬億元。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跨時空生活、學習、工作成為常態。當教與學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條件限制,知識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獲取渠道更加靈活多樣化。用戶學習需求深化、消費意識覺醒、消費能力升級,以及資本市場與創業者的湧入,多維度因素推進中國教育邁入資源開放共享、教育內容變現以及智能教育時代。

近日,華映資本教育研究團隊通過梳理2015至2017年教育領域企業融資併購情況,全景展示教育行業創業脈絡與投資熱點,解讀教育發展新趨勢。

報告重點

2017年,教育領域企業融資405起,較2016年呈回暖態勢;

從細分領域來看,2017年教育投資熱點主要為素質教育、K12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知識付費;職業培訓企業融資數量呈下滑趨勢,同比減少10%;

對於教育類創業團隊而言,被A股上市公司併購和海外獨立上市是兩大主要的退出渠道;

素質教育領域:STEAM/藝術/體育教育在成熟市場中撕開「一片藍海」;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領域:雙師模式「過渡「,AI引導自適應學習終極形態;

教育信息化領域:「數據驅動+智能聯接+體驗歸依」打破資源屏障,創造新生態;

知識付費方面:內容+工具+社交+服務打造多場景付費可能;

華映持續看好:學前教育、國際教育、泛教育行業。

一、行業概覽:2017年教育行業企業融資情況

從一級市場歷史數據來看,2015年教育行業融資數量達到頂峰,高達489起。2016年開始,市場趨冷,融資數量下滑至350起。2017年融資數量小幅上升,融資數量為405起,市場呈現一定回暖態勢。

從細分領域來看,K12領域一直是投資機構布局的重點,近三年融資數量佔比平均維持在20%。早幼教領域融資數量基本穩定,佔比平均維持在16%。素質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融資數量則呈現增長趨勢,同比均分別為3%與4%。而職業培訓融資數量則呈下滑趨勢,同比減少10%。

數據來源:IT桔子,桃李資本,華映資本整理二、全景透視:從VC到A股,2017教育投資布局回顧

1、2017年23家VC機構教育投資布局

通過對23家VC機構2017年在教育賽道的投資布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素質教育仍是眾多VC機構搶奪的重要賽道,投資案例達20起。語言學習領域和K12領域則維持著一貫的市場熱度,而國際教育領域表現相對低迷。此外,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也得到了投資機構的青睞,如在短視頻熱潮下,成長起來的教育垂直領域的內容平台,以及藉助微信流量紅利發展起來的知識分享平台

從投資階段來看,多數機構仍偏向於投資早期階段,以A輪居多,天使輪次之。B輪之後投資則略顯冷清,一方面反映出投資機構對於後期投資相對嚴謹,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教育公司的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澱與積累。

數據來源:IT桔子,華映資本整理

2、「教育BAT」投資布局分析

作為教育領域的BAT,新東方,好未來和滬江教育的投資布局同樣反映出市場的動向和趨勢。2017年,三大教育公司教育投資共26筆。其中,好未來投資最為廣泛,達14筆,新東方投資7筆,滬江教育投資5筆。

相較於BAT教育投資的集中布局,三大教育公司的投資相對豐富,涵蓋六大賽道的多種階段。

從細分領域來看,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和語言學習是三大教育公司的重點布局。在素質教育領域,除了音樂、美術等傳統門類,一些小眾門類如圍棋和親子營也獲得了早期投資。在教育信息化領域,三大教育公司則偏好有能力輸出整體解決方案和提供智慧教育系統的企業。在語言學習領域,除了一直深受追捧的少兒英語賽道,滬江教育布局一家對外漢語培訓機構,為該賽道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玩法。

數據來源:IT桔子,華映資本整理

3、A股上市公司教育投資併購分析

目前,對於教育類企業而言,被A股上市公司併購和海外獨立上市是兩大主要的退出渠道

2017年,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和進行中的教育投資併購案例共計19起。從標的所處細分領域來看,職業培訓類公司是上市公司看好的重要標的,K12和早幼教領域也備受上市公司關注

從單筆平均交易價格來看,K12類資產價格最高,其次為教育信息化類企業,側面反映現階段上市公司對於覆蓋人群廣泛的2C類教育公司較為關注。

數據來源:Wind,藍鯨edu,華映資本整理

而從擬IPO教育公司所處領域來看,教育信息化類公司排隊數量最多,其次為職業培訓類公司,表明2B類教育公司更希望以獨立姿態登陸資本市場。

數據來源:Wind,華映資本整理

4、海外上市教育公司分析

自2006年新東方掛牌紐交所以來,海外上市的教育公司數量平均每年不足2家。而2017年共有8家教育公司登陸海外市場,堪稱歷年之最。

從商業模式來看,海外市場對於2C類教育公司更為偏愛,尤以大型教育集團和線下連鎖教育品牌最受歡迎

從細分領域來看,港股和美股市場均對國內K12領域公司更為關注。此外,早幼教和國際教育在美股市場更受歡迎,而高等教育類公司則多選擇在港股上市。

數據來源:Wind,華映資本整理三.風口解讀:2017年教育行業熱門融資領域

從2017年VC市場投資情況來看,教育風口主要聚集在以下四方面:

1、素質教育:STEAM/藝術/體育,成熟市場中撕開「一片藍海」

2016年國家教育部加大了素質教育實施力度,重點扶持研學、生活素養、科學創新、體育健康和藝術教育發展。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素質教育市場迎來了高速成長,2018年將持續成為投資標的。

1.1 STEAM教育:千億藍海,滲透空間巨大

自從美國開展了STEAM教育(Science-科學, 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 Arts-藝術和Maths-數學)以來,中國掀起了一陣狂風。STEAM教育的核心在於素質培養和能力養成,隨著80後甚至90後成為家長,他們也成為教育市場瞄準中流砥柱人群,比起過往幾代父母,80/90後家長人群對於素質教育更加看重。

狹義的STEAM教育主要是編程、機器人等創客教育,市場規模不過百億;但伴隨著科學教育知識圖譜形成,STEAM教育涵蓋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綜合教育,從覆蓋的人群和課程單價來看,市場空間可達千億。

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涉及到STEAM教育的投資案例有63起,最高的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粗略估計投資機構押注到STEAM市場的資金超過10億人民幣。

數據來源:華映資本整理

目前,國內STEAM教育的市場滲透率在3-5%,滲透率的提升主要取決於家長的重視程度,以及課程體系和學校課程的相關度。行業內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如果該課程納入國家升學體系,可帶來市場的騰飛。

1.2 藝術教育:政策利好,內容+模式雙重升級有望突圍

近年來,藝術市場規模逐步提升。去年3月江蘇省頒布文件,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範圍,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再度提升。2017年,中國藝術培訓市場規模近800億,主要聚集在樂器、舞蹈、美術類培訓。藝術類目對體驗度要求較高,在線教學往往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這一領域目前仍多以線下培訓為主,互聯網產品輔助教學。

目前藝術教育地域化明顯、品牌缺失、授課方式傳統。盈利模式主要通過授課以及售賣軟硬體產品為主,規模化擴張較難。基於以上,華映建議,尋找藝術配合和互聯網相結合的產品模式,做優質內容輸出的創業團隊,更有機會突圍

1.3 體育教育:可改造空間巨大

運動一直是全民話題,受益於中產階級對於教育的持續投入,青少年體育培訓逐步被家長認可。2017年姚明的新基金曜為資本宣布投資動因體育5億元人民幣,創2017年體育產業融資額紀錄。動因體育主要聚焦4-17歲青少年體育培訓服務,服務學生及家長近百萬。目前,國內青少年體育健身培訓還處於起步階段,培訓內容分散、受制於地域限制、多以鍛煉身體為主,還未形成體系化教學內容。華映預測,該市場仍將持續發酵。

2、K12:AI vs 雙師模式強對抗

K12教育嚴格意義上是指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統稱。回顧2017年,中國在校幼兒園人數4700萬,K12在校生人數1.9億。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基數和近萬億的市場規模,K12領域一直是資本追逐的目標。2017年K12領域最大的爆點莫過於AI+教育及雙師的討論。

2.1 AI +教育:定製化教與學,雙向效率提升

截至12月,我國人工智慧公司1457個,共發生603起投資案例,與教育行業相關僅有6起。而人工智慧和教育結合,無疑將互聯網教育推上教育升級之路。對於AI+教育,行業內也存在兩種不同聲音:一種聲音認為通過AI為教育賦能實為「剛需」有助於提升全行業效率,而兩一種聲音則認為,由於當前並未有商業模式初顯的AI+教育團隊,「燒錢」意味更濃。

在華映教育研究團隊看來,AI技術可以大大處理中國教育的應試問題,短時間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AI+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將學科內的知識點打散,顆粒度達到最大細化,學生通過和機器互動,找到自己知識盲點和弱項,通過反覆訓練提升成績。早期的英語測評體系就是AI的前身。而如今在英語學習賽道中,也有一些探索出AI與教育結合的先行者,例如,國內領先的K12英語在線研發與運營創業公司飛碩科技,通過研發的中小學生自適應智能教學服務雲平台,實現「人機學習」以及「人人學習」的雙模式聯動。旗下基於自適應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口語易」產品,實現了英語聽說的智能學習與智能評測:通過TCA循環、IRT用戶感知模型等最新技術,能夠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記錄,為每位學生個體建立個性化學習模型,提供最佳學習路徑。目前飛碩科技已服務學校近12000所,超過600多萬師生在線使用,並已於2017年登陸新三板。

另外,談起AI+教育,因為學科知識點的細化工作量巨大,產品的開發需要藉助大量AI專家,開發成本普通創業公司無法承擔,行業中諸如飛碩科技等領先這已經藉助前期研發優勢建立創新壁壘,後入局者想要突圍相對不易。

2.2 雙師模式:K12教育發展中的過渡方案

雙師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達內科技,2004年在達內科技剛成立時,即採用雙師的形式,並快速複製擴張到全國。遠程主講+線下助教:優秀的主講教師通過直播的方式給班級的學生上課,線下有一名助教對學生進行及時指導的模式即被稱為雙師模式。雙師可以解決師資地域不匹配問題,三四線城市也能享受到一線的教育資源。面臨模式更迭的新東方、好未來,在2016年下半年紛紛上線雙師體系。從目前教育環境來看,雙師課堂的確可以短期快速解決教育不均衡,促使名師資源達到價值最大化。

華映教育研究團隊認為,雙師只是目前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一個過渡方案,實際的學習效果和產品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從提升學習效果來講,個性化的自適應學習才是未來的終極形態,隨著技術的成熟,雙師最終會被AI替代。

3、教育信息化:「互聯網+」突破資源配置局限的新生態

從國家投入的教育經費來看,2017年教育信息化經費達到3000億。政策利好帶來了該行業的繁榮。一線城市已經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造,教育資源遠遠超過三四線城市。雙師模式的發展也正是教育信息化向偏遠地域拓展的一大標誌。目前,教育信息化已從「基礎建設+設備配套+應用探索」層面,升級為「數據驅動+智能聯接+體驗歸依」的新型模式。同時,在突破時間與地域限制上,比起過往線上錄課復播模式,直播等技術發展也為遠程在線教學增加了親臨體驗。

數據來源:前瞻研究院 華映資本整理

華映教育研究團隊認為,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當下投資邏輯主要基於:市場拓展能力、覆蓋地域廣度及教育資源把控力

4、知識付費:內容+工具+社交+服務,探索多種付費可能性

從2005年百度社區上線,到2011年豆丁網推出付費閱讀,再到2016年知乎live上線、得到推出「李翔商業內參」付費訂閱、喜馬拉雅推出「好好說話」,知識付費經歷了10年的發展變遷。知識付費實質是教育、出版、媒體的結合,圍繞三者連接了知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來源:易觀 華映資本整理

從2016年知識付費興起至今,市場規模預測已從百億提升到500億,熱度持續升溫。2017年,隨著知識付費風口的來臨,各大內容創業者紛紛上線知識付費模塊,帶來了新一波商業化機會。而知識付費模式也從最初提供碎片化課程、讀書拆書發展進階至系統化課程,並開始著眼深度服務。

2017年知識付費項目主要分為四類:

頭部流量平台+知識付費內容;

優質微信公號內容+知識付費模塊;

社群運營+知識付費產品;

以及基於知識付費開發的各類工具服務。

四、華映重點關注的賽道

華映教育研究團隊認為2018年上半年教育投資應聚焦在三大領域:

1、學前教育

教育資源的爭奪已經被前置到學齡前。在學前教育領域,2017年主流繪本學習及音頻聽書,大多引進海外的版權及內容。優質國風教育內容大大稀缺。通過引進海外優質內容漢化傳授教學的在線教育1.0時代已經過去。升級之下,國外優質內容應該與國內人群需求進一步深度融合,同時,國內教研團隊應提升開發能力與創新能力,開發更多優質的教育內容並更好地傳播。

華映重點關註:國內優質教育內容(繪本、動畫)、具有教育屬性的KOL內容。

2、國際教育

計劃生育放開,經濟增長帶來教育升級、低齡留學熱潮,三重利好加速了國際教育發展。截至2017年,中國國際學校數量734所,學校年增長數量超過10%。從出國留學人群來看,2017年近60萬,超過55%的富裕家庭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相較於中國的應試教育,國際教育更提倡素質能力。從市場規模來看,2017年國際學校市場規模706億,而泛國際體系(包括語言培訓、遊學、留學申請)市場規模過3500億。

在國際教育領域,除語言培訓、留學諮詢機構之外,目前行業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嘗試。例如,華映投資的知根教育,通過獨立引進開發世界級頂尖教育IP China Thinks Big (CTB),獲得美國TOP 50學校的認可。通過參與該賽事,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領導、協作、展示能力,並通過收穫證書、獎狀、獎金、出版報道,增強自身除了學習成績及畢業證以外的學習能力。目前參與賽事的學生大多來自於北清復交等名校,申請到美國名校的學生一半以上都曾參加過CTB大賽。

華映重點關註:賽事、營地教育、低齡留學培訓、國際學校課程輸出。

3、泛教育領域

伴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成熟,極具行業屬性的泛教育類產品應運而生。從網紅孵化到電競達人養成,更多泛教育類公司正在探索行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2017年,華映投資布局的維歐藝術聯盟,即是專註於培養優秀原創設計師的一家泛教育類機構,其核心服務包括作品輔導、短期基礎技能培訓、線上教育和藝術遊學等。同時公司也在孵化設計師品牌,通過資金扶持、品牌包裝、渠道資源等方式,幫助品牌成長。目前,維歐已經成為中國設計師品牌孵化源頭,舉辦了服裝設計大賽及設計周,並和多所學校、企業建立了合作了關係。在泛教育行業,諸如維歐藝術聯盟等企業,因具備濃厚的行業色彩,聚集優質資源,圍繞行業生態拓展教育外延,未來發展可期。

華映重點關註:電競、網紅、編劇、設計師等行業。

結語

無論何時,人類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認知的更新迭代始終存在一種匱乏感,而教育正在以其愈加豐富的內涵與外延緩解人類本能的匱乏感、緩解社會飛速發展而帶來的焦慮感。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是唯一的路徑。因此,華映資本持續看好教育行業的發展,我們認為在9萬億規模且集中度低的市場中,內容優化、服務升級、技術迭代等驅動因素將帶來更多變化與機遇,為行業注入更多想像力。

本文來自華映資本,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重金屬污染無葯可解?科學家從細菌身上發現一種有毒到無毒的全新轉換機制
香港迪士尼樂園國際遊客創新高 但虧損擴大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