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年回家,爸媽再沒有逼婚

今年回家,爸媽再沒有逼婚

GIF

我知道這五年,我的脾氣壞了很多,這些脾氣,有時對著外人,有時也對著爸媽。

他們在這五年,用老家最惡毒的粗話辱罵過我,嫌棄過我讓他們丟盡面子,掛過我電話,用歇斯底里的方式逼迫過我,原因是我的遲遲不婚。

更多時候,他們用自己笨拙的付出,托著我。

離春節還有一個月,我就打電話給媽,說我會提前回家,陪他們過完除夕夜,大年初一我就出門。選擇這樣的方式,是既陪伴了他們,又能儘可能減少他們在親友圈的不適,畢竟不給他們爭臉的孩子不在跟前,他們隨便就能打發那些讓他們尷尬的詢問,這些詢問里,是關心還是為難,其實很難分的清。

後來因為媽的堅持,我們各自退了一步,我離開的時間,延遲到初三,我告訴媽,即便呆到臨近上班時再離開家,真正陪他倆的時間也不多。

在家就得收著性子,過年就要一團和氣,一年到頭,忍幾天又死不了人。

所以,客套沒有營養的親戚走動,相互攀比的親友聊天,說人是非的聚眾閑談,肯定是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真正能留給我們四口之家的深入交談,並沒有幾個夜晚。

我像很多出生農村、上過大學,在不同城市和人群里顛簸流離過的成人一樣,在有過很多之後,找到了可以安身的方式,即便有了比父輩開明的思維,有了更得體的穿著打扮,可我們還有最後一截,並未有脫離農村的土地,那最後一截,連著父母和祖父母,連著從上個世紀、上上個世紀的祖輩流傳下來的頑固觀念。

它們跟鄉愁、孝道,彼此滲透,長在了一起,牢固的像鐵板一塊,以至於很多接受過教育的鄉村孩子,即便知識從頭武裝到了頭腦,還是敗給了繁衍子嗣的家族觀念,把可以選擇生活方式的機會,拱手交給了強大又頑固的陳舊思想。

自此,一輩又一輩人的互相折磨,就開始了,即便上一輩都知道困於婚姻之內的不如意,也還是會固執的讓子女走自己的老路。

世界已不是原來的世界,人的核心需求已經改變,我們有機會選擇高質量的生命狀態。

今年過年,我跟兩位親友,有了兩次不愉快,為此,我犧牲了兩個一團和氣的夜晚,也把自己也氣的不輕,我們不愉快的原因,是我一把年紀至今未婚,讓他們有了不適。

我的親友告訴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這樣過的,我說,「我選擇做那百分之二十」之後,不歡而散。

他們,不是我的爸媽。

對於結婚與不結婚,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個自然人的權利,生下來,活下去,人都要對自己負責,不盲從,不跟隨,起心動念都要發自內心。

人活著的意義,如果失去了對自己的真實,沒有了自己的信念和堅持,那跟一個人肉皮囊沒有區別。

上學、工作、做愛、結婚、生娃的流程,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定項選擇題,選擇的其中哪幾項作為生活的支撐,全在個人自己,如果因為沒有全選而過上了後悔的人生,那也是個人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

對於我是否選擇婚姻作為最合適的生活方式,由於觀念的不同,我和爸媽有過近五年的爭執和撕扯,我們,互相攻擊,互相傷害。

有幾年時間,家變成了最陌生的煎熬,雙方的平靜之下是一旦被激惹後,就啟動全副武裝的戒備森嚴,溝通的結果都演變為一次次糟糕情緒的噴發。

所幸的是,這五年,我和爸媽都有改變,都在思考對於親人,什麼更重要,什麼更值得珍惜。

在他們追不上我背影的時候,我願意花一點時間等等他們的腳步,而我向前的方向,不會調轉。

「中國式的關係,停留在農耕文明意識形態,個人邊界模糊。」

「父母甚至於親戚長輩們的逼婚現象,事實上屬於一種農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個人邊界的行為。」

「結婚與否屬於個人私生活的選擇,是一種人權,除了婚姻雙方之外,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干涉的。」

對於婚姻的權利,自媒體人鄭軼,給出了以上最明了的答案。

愛情,性愛,親密關係,它們的完美契合,並不需要一紙婚書來證明,愛與被愛的安全感,在於互相的心靈滋養,在於歡喜能量的流動,並不需要一張結婚證來安放。

林語堂對妻子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才用,我們燒掉吧,今後用不著它。」

我想對關心我的人說,不論你們隱藏在逼婚之下的真實發心是什麼,我都隨喜感恩。

然而對於親密關係的選擇,我也必然,遵從我心。

往期閱讀 點滴回憶

不寫字的時候 也在努力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慢流 的精彩文章:

TAG:一隻慢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