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下)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下)

原標題:【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下)



3、貴族的沒落

《平家物語》主要的著眼點就是平家如何由盛而衰,直至滅忙,它展示出了貴族階級沒落的真實圖畫,同時也是對貴族的沒落的輓歌。


日本由古代社會轉入封建社會,這顯然是個進步,但是《平家物語》的作者們並不能科學地認識這一性質。這部作品經過了許多作者的手,最後完成於鎌倉初期。鎌倉時期的文化就和它政治上帶有一定妥協的性質一樣,也帶有某種新舊文化相互妥協的性質,或者說是過渡的性質。《平家物語》就如書名所表示的那樣,它不是把「源、平爭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從文學上加以再現,而是把焦點集中在平氏一族由極盛轉入滅亡的悲慘命運上。作者們將他們的同情集中在公卿貴族化了的平氏這一邊,但他們的世界觀卻是矛盾的。對舊秩序、舊文化被摧毀,表現出無限惋惜與哀傷;但同時他們又對包括天皇一族在內的舊公卿貴族的庸碌無能時時發出感慨,對公卿貴族化了的平氏子孫的悲劇發出嘆息;另一方面,又對武士階級旋風般的興起,對粗獷彪悍的東國武士勇敢無畏的行動,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特別是在描寫到東國武士戰場上的集團行動及每個武士的精神面貌時,總是超越他們的階級偏見,不惜以驚異的目光與讚歎的心情,來加以肯定與頌揚。


作者對舊貴族的沒落懷有深切的同情,在描寫他們的結局時,也是極盡悲哀之意。作者在描寫平氏倉皇西逃時,用了很多細節來展示這種悲哀氣氛。平清盛的嫡孫平維盛與妻子惜別時珠淚漣漣,他走出門外時妻兒老小放聲大哭,那哭聲像「西海浪潮,狂風哀號」。平家所有人都哀嘆「氣韻衰敗,前程無望」。他們來到男山八幡宮,祈求菩薩保佑,重回京都;下得山來,回頭凝望時,「只見空中飄著雲霞,凄涼地浮起煙霧」,於是嘆道:「回首望故都,俱已化焦土;煙霞橫前路,波濤滿前途。」這些描寫充滿了悲愴氣氛,取得了強烈的輓歌效果。


源賴朝


《平家物語》一方面頌揚了新型武士,一方面又對舊貴族懷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張效之先生認為這種文學現象出現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部作品完成於「鎌倉幕府」建立之後,源氏政權已經相當穩固,因此對新興武士,特別是源氏家族極盡頌揚可以說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二是這部作品記述複雜,用典豐富,風格多彩,絕非出於一人之手,參加編寫、增補、潤色的定有許多不知名的作者。而這些作者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鎌倉幕府」在當時才剛成立不久,因此一般來說新興武士的文化粗淺,水平並不高,還不具備創造文化的能力,從而只能依靠出身於貴族、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而又對新興的武士階級有一定理解的人,來擔負這一使命。據推測,傳說中的《平家物語》的原始本的作者——信濃前司行長①,可能就是這樣的一種人。而其後參加增補潤飾的許多不知名的作者應該也不會超出這個範疇。文化素養較高的人大都屬於舊貴族的範疇。這些人對於業已逝去的公卿貴族和貴族化了的平氏一家,懷有哀婉之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也正是由於作者們這種充滿著矛盾和複雜的心理狀態,反而使得這部作品在客觀上真實地再現出武士與貴族、興起與衰亡的歷史真面目。


①「信濃」是地區名,「前司」即前任的地方長官,「行長」是人名。據《徒然草》一書中記載《平家物語》的最初作者為曾做過信濃國前任長官的行長,對此有種種推測,也提出許多不同的考證,現在還沒有定論。


4、濃重的儒、佛色彩


《平家物語》一開篇就反映出了當時作者們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觀和佛教思想的因果論,並且貫穿於始終。

儒家思想很早就傳到了日本,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為日本統治者激勵倡導,《平家物語》充分體現了它的忠孝仁愛之道和積善餘慶的思想。



日本鎌倉大佛


佛教思想在6世紀中葉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在官府的庇護下很快流傳。到公元8世紀,逐漸與日本信仰的民族神(太陽女神)融為一體,原來日本的民族神成為如來佛的暫時化身。這種化身顯靈,叫做「垂跡」,也叫「權現」。而《平家物語》中也在多處提到這種現象。公元10世紀後,民間佛教——凈土教開始興起,它宣揚只要口誦阿彌陀佛,即可往生凈土,不需要建造豪華的寺院,也不受什麼清規戒律的束縛;甚至提出凈土是為惡人而設,只要念佛,即可「成佛」。到公元12世紀末,源、平爭亂時,這種凈土思想已經廣為流傳。統治階級中,從天皇到武士,無不信佛,事前求神指點,戰前求神庇佑,死前也必要誦佛號。《平家物語》的終卷描述平氏之女,安德天皇的母親出家隱居,回首往事之時把一切都歸於世道輪迴、因果報應,且認為世事無常,最重要的是為來世修福,祈求進入凈土。作者描寫她在彌留之際,「只見西方紫雲漂拂,妙香充溢庵室,空中傳來仙樂」,這種極樂世界的動人景象中卻不免有些朦朧之感,總也投射出無可奈何的愁緒。


《平家物語》中佛教思想的濃重之處多在歷史人物的悲劇結局之時,對於中古時期信奉佛教的日本人來說,將會給保守戰爭之亂的人們一些虛幻的慰藉的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平家物語》充滿著儒、佛思想,但它以現實主義筆觸所描繪的真實場景中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是絕不會被淹沒的。


5、重要的歷史意義


縱觀《平家物語》這部作品,首先在內容上,它真實地具體地再現了武士階級興起的過程,它成功地描繪了這個階級的許多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徵,特別是它塑造的許多普通武士的群像,通過他們在戰場的言行,顯示出武士的風貌及這個階級內部的關係。處於當時形成起來的武士階級的行為規範,這些武士能英勇奮戰,前仆後繼,視死如歸,會忠於主君,重名聲、重家門、重廉恥。在武士階級內部以血緣或地域關係為媒介,形成金字塔形的層層隸屬關係,且這種關係是建築在主君的「恩賞」與臣從者的「奉公」的契約基礎上的。一個武士或小的武士集團之所以臣從於更大的武士,是因為他們受到大武士的「累代的恩顧」,當他們為了維護更大武士的利益,赴戰場從事戰鬥時,一方面是為了報答以往對他們的「恩顧」,一方面,也是為了爭立新功,以便獲得新的「恩賞」,擴充他們各自的土地支配權。這種武士階級的內部關係,雖時常為表面的英雄行徑所掩蓋,但這種關係其實是建立在利害打算上的。這種「施恩」與「報恩」的思想意識,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影響著整個日本民族心理的形成過程。因此《平家物語》可以說是以生動的形象,幫助我們了解日本民族的心理素質,這是十分有益的。


另外,《平家物語》展現了貴族階級沒落的真實圖景。處於沒落期的王朝貴族儘管玩弄種種陰謀,力圖維護他們已經風雨飄搖的特權地位,但是在新興的武士階級面前,卻隨時隨地暴露出他們的機會主義醜態。而公卿貴族化了的平氏一族,正是由於不能避開這些舊貴族的陋習,才沉迷於宮廷行樂中去,結果他們不再是新興武士階級利益的代表者,而淪為舊貴族體制的維護者,他們的滅亡成為歷史上極大的教訓。源氏首領源賴朝則建立起與舊體制完全對立的嶄新政權「鎌倉幕府」,從而避免了重蹈平氏的覆轍。雖然《平家物語》對這方面的正面描述不多,但它畢竟從文學這一側面對這一歷史動向給予了有力的暗示和烘托。


除去內容上的歷史意義和成就,《平家物語》在語言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平家物語》最初出現的時候,是以「平曲」的形式,在廣大民眾之中進行演唱的。因而它的文章非常講求韻律美,在以剛勁取勝的敘事散文中,隨處摻雜著「七五調」①的韻文,以加強演唱時的抒情效果。為了適應書中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變幻多姿的情節,《平家物語》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文體「和漢混淆體」,使漢文質樸遒勁的體與和文纏綿婉曲的長結合在一起,加以巧妙的運用,從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平家物語》因為它的大量篇幅和宏大的戰爭場面,又被尊為「戰記物語」(軍事物語)的佳作。而在以《平家物語》為代表的「戰記物語」出現之前,日本文壇基本上是由纖弱柔雅,脈脈溫情的貴族文學統治,直到武士崛起執政,「戰記物語」才應運而生。「戰記物語」開創了質樸遒勁、豪邁壯闊的文風,和之前溫柔典雅的文風相得益彰,各自成為日本古典文學的一個重要側面。《平家物語》是「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的文學名著,也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里程碑,為世人所敬仰。


日本戰敗之前,「戰記物語」曾一度被當做弘揚國威提高鬥志的教材。就像我之前談到的那樣,為國為天皇死在戰場上被認為是一種榮譽,這種輕生死重榮辱的精神則被作為一種理想而受到頌揚。以《平家物語》為代表的「戰記物語」中,戰鬥場面以其出色的表現力,為後來的讀者所欣賞。但這絕不是在鼓舞戰爭,因為物語中同時也講述了戰爭的結果是什麼樣子。那些女性和少年們的悲劇性故事向後世傳達了戰爭本身的悲劇性,早稻田教授日下力先生認為《平家物語》等「戰記物語」的意義就在於此。戰爭割裂人與人的感情,給人們帶來了不幸,因此它不可能受到讚美,只有和平才是全社會的希望。我想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平家物語》才能如此經久不衰地流傳多年。



《平家物語》在日本家喻戶曉,據說它比《源氏物語》擁有更多的讀者,它的許多故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就如我在上文中談到的,它不僅對日本文學的發展,而且對日本人的思想產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後來的小說、戲劇,以平家故事為題材,重新創作的作品不下數百種,中古時期問世的戲劇「謠曲」有70餘出,小說有50餘部,「凈琉璃」有40餘曲。到了近代,芥川龍之介的《袈裟與盛遠》,高山樗牛的《瀧口入道》,倉田百川的《俊寬》等名作均取材於《平家物語》。20世紀50年代吉川英治(1892—1962年)還寫了長達24卷的《新平家物語》,亦受到廣大讀者的稱頌。


總而言之,《平家物語》作為一部歷史小說,雖然思想局限明顯,篇章結構和人物刻畫也有不足之處,但是仍然瑕不掩瑜。它在七百多年的時間裡,始終膾炙人口,具有深遠的文學和歷史價值,對於日本文壇和人們的精神世界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不愧為日本古典文學的巨著。


①日本的詩歌無腳音,只有音數律,一般離不開五音節與七音節的交替組合,當它的句式,七音節在前,五音節在後,稱「七五調」,反之稱「五七調」。


參考文獻:


1、西鄉信綱等《日本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被新書1961年出版;


3、劉振瀛《試評日本中世紀文學的代表作<平家物語>》;


4、張效之《試論<平家物語>》,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雯書苑 的精彩文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走進西方情人節的傳說故事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TAG:小雯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