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德欽 | 蘇聯解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上的沉痛教訓

郭德欽 | 蘇聯解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上的沉痛教訓

原標題:郭德欽 | 蘇聯解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上的沉痛教訓



馬克思主義既是科學理論,更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的。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很大程度上就是蘇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與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較量中敗下陣來的結果。具體來說,也就是蘇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失敗。這對我國這個具有67年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國家來說,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分析其原因,有兩個重要方面必須引起我們的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的高度重視。

教訓之一:全盤否定和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去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正如列寧在紀念十月革命4周年時深刻指出的,「這第一次勝利還不是最終的勝利」,但「重要的是,堅冰已結打破,航路已結開通,道路已經指明。」然而,在斯大林之後,蘇共領導人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爾巴喬夫等,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脫離實踐和脫離群眾的問題,這種缺乏與時俱進地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果,致使蘇共最終背離甚至全盤否定和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在蘇聯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改變蘇聯主流意識形態僵化的現狀,戈爾巴喬夫先是打著填補「歷史真空」的幌子不僅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全盤否定斯大林,而且全盤否定了蘇共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並以改革為由開始推行「新思維」,提出所謂的「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用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指導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最後斷送和顛覆了社會主義蘇聯。


俄羅斯學者亞歷山大·季諾維耶夫就曾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蘇共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他說:「現實社會主義的變形總是同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或對馬克思主義的背棄一起開始的。這兩種情況都是蘇聯現實社會主義所特有的。如果說在其發展的第一階段是教條主義盛行的話,那麼在其最後年代,則是蘇共領導開始疏遠馬克思主義,並用各種各樣的自由主義和改良主義思想偷換馬克思主義。」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台之時,蘇聯積垢成疾,百弊叢生,改革勢在必行,但由於他執行了所謂「新思維」的錯誤改革路線,並推行「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意識形態方針政策,不僅沒有帶領蘇聯人民走出之前的各種困境,反而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教條主義走向自由主義,放棄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導致蘇共黨員幹部和群眾思想上的空前混亂與迷茫,破壞了蘇聯74年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最終葬送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事業。


戈爾巴喬夫所推行的「新思維」是以資產階級抽象的人道主義為理論指導和依據的。他甚至明確提出,「新思維的核心是承認全人類的價值高於一切,更確切地說,是承認人類的生存高於一切」,並且把蘇聯改革道路上存在最大的困難歸咎於蘇聯「以前的年代裡形成的思維」,把矛頭直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造成蘇聯社會「精神壟斷」的罪魁禍首。他還污衊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壟斷:共產黨的領導造成了「政治壟斷」,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造成了「經濟壟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造成了「精神壟斷」。因而他主張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讓西方資本主義徹底地更新整個蘇聯社會主義大廈:政治上搞多黨制,經濟上搞私有化,思想上搞自由化。實際上,戈爾巴喬夫就是要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一起全盤照搬過來,徹底地摧毀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


戈爾巴喬夫明確提出其所推行的「民主化」是絕對的、超階級的、無條件的「民主」,「公開性」是最大限度的、無條件的「公開性」,甚至立法規定公民有以任何形式,包括通過報刊和其他輿論工具發表意見和見解,尋找、選擇、獲得和傳播信息的權利。這種絕對的無條件的民主化和公開性,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很多正確的民主原則被拋棄,無政府主義泛濫,從而為蘇聯存在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思潮的泛濫提供了便利。一時間,蘇聯社會輿論一邊倒,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整個社會充斥著大量否定斯大林、否定蘇共歷史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文章和言論,反共、反社會主義主宰了蘇聯整個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蕩然無存。


戈爾巴喬夫所推行的「多元化」其實質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其目標就是要使否定蘇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的言論合法化,以達到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資產階級多黨製取代蘇聯共產黨的領導的目的。就這樣,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徹底顛覆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了74年的蘇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如西方國家所願,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徹底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在蘇聯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教訓之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和指導實踐中教條主義盛行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基礎上,結合蘇聯新的實踐,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本應是蘇共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根本的原則,但在列寧之後,蘇共意識形態工作中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盛行,理論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具體表現為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和指導實踐中的教條主義盛行。


一是意識形態理論研究中的教條主義。在理論研究中脫離實際、脫離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實際,思想僵化,教條主義盛行,嚴重打擊和扼殺了理論研究創造性,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停滯不前及理論發展難以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再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性反思,更不可能為黨的方針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參考。


二是意識形態宣傳教育中的教條主義。蘇共在意識形態理論研究中的教條主義作風,也充分地體現在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中。基於空洞、僵化、脫離實際的宣傳教育內容,蘇共的意識形態宣傳教育成了嚴重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如照本宣科;對社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視而不見;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西方國家的文化成果和經濟成就;用簡單化的方式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沒落,閉口不談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進展、新情況,等等。這種教條式的宣傳教育方式,使得很多人對馬列主義產生了逆反心理,反而對蘇共禁忌的西方文化作品及電台傳播的內容產生了極強的興趣。加之蘇共意識形態宣傳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簡單灌輸,以強制命令代替說服教育,從而使其宣傳教育難以發揮作用。


三是意識形態指導實踐中的教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擔負著指導實踐的重要任務,蘇共意識形態理論研究以及宣傳教育中的教條主義也必然體現在意識形態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固守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和單一公有制的觀點,長期排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而絲毫不考慮馬列主義理論本身產生的具體歷史條件和蘇聯當時社會情況的發展變化,並且一再地將蘇聯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當作一般原理去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並強加給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這種教條主義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非但沒有取得如蘇共所宣揚和預期的成功,反而因長期的「短缺性經濟危機」,嚴重影響蘇聯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使其意識形態更難獲得蘇共黨員幹部和蘇聯人民的認同,教訓極為深刻。

本文系2015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2015LSZ004];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13MSZ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來源:紅旗文稿


http://www.kunlunce.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崑崙策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曹征路:蘇區「查田運動」的前因後果——重訪革命史之二十一
李旭之:論漢奸作了金兀朮的群眾說

TAG:崑崙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