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三伐北漢屢遭失敗因沒看透這點,趙光義竟趕巧破局

趙匡胤三伐北漢屢遭失敗因沒看透這點,趙光義竟趕巧破局

文 |白孟宸

宋太宗立像

公元978年,南方割據勢力漳泉(即五代十國中的閩)和吳越先後向太宗投降,趙宋已經完成南方統一。趙光義不失時機地開始準備征伐北漢,他一面加緊練兵擴軍,一面設置轉運使,在各州督運軍糧,令晉、潞、邢等六州製造兵器和攻城戰具。

由於在太祖朝趙光義曾多次負責類似工作,因此這些戰備工作也算組織地井井有條。而最讓太宗不放心的,還是朝中重臣宿將的意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召群臣討論如何向北漢用兵,並親自問計於曹彬,太原「城壁堅完,不可近乎?」曹彬分析了太祖三伐北漢失敗的原因,指出如今「國家甲兵精銳,人心欣載,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但宰相薛居正等一批老臣卻反對再伐北漢。最終太宗只能搬出趙匡胤,強調消滅北漢是太祖未盡之業,這才算是勉強壓住反對意見。

從這次議論來看,趙光義希望實現廟算可勝,上下一心的效果。但卻在太祖老臣面前碰了壁。從戰略眼光來看,消滅北漢的時機已經成熟,雖然北漢仍然可以起到在宋遼之間的緩衝作用,但考慮到遼軍具備絕對的機動優勢,宋軍只能被動防禦,為了防守中原以及收復燕雲,更應該奪取北漢國都晉陽作為攻守基地。

北宋官修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馬甲復原整體圖與細節圖(雞項、面簾、身甲等)

趙光義在征伐北漢戰略部署上表現出了一定的水平。他採取多路並進,圍城阻援的戰略,以潘美為主將圍攻太原;以郭進扼守遼軍援助北漢的必經之路石嶺關;自己則親率一部禁軍出鎮州,牽制幽州遼軍,使其不能西援或南下。同時,考慮到此前三伐北漢,後勤都是限制宋軍戰鬥力發揮的主要問題,趙光義設立了東路、西路和北面三個轉運使,負責籌措和運輸兵糧。這樣一套布置,基本上照顧到了圍城阻援和後勤保障的方方面面,但唯獨沒有考慮在攻下北漢後是否立刻與遼國在燕雲十六州方向上進行決戰。宋軍各路大軍或負責攻城,或負責阻援,卻沒有設立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更沒有想過如何通過調動遼軍來消滅其有生力量。實際上,研究趙宋四次征伐北漢,始終沒有將消滅遼國援軍作為主要戰役目標,這體現了趙匡胤和趙光義戰略眼光的局限性。

二月二十五日,趙光義率軍離開東京汴梁,三月一日抵達鎮州一線,開始分兵攻擊隆州、盂縣、沁州等地,雖然沒有打下幾座城池,但至少吸引了當面遼軍,使其無法援救北漢。趁遼軍注意力被太宗一路吸引,郭進在三月中旬打破北漢的西龍門寨,突至石嶺關,憑地利抵禦遼軍。實際上在二月底北漢已經向遼求援,遼國以南府丞相耶律沙和冀王塔爾為東路先鋒,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和樞密副使耶律抹跟進。另有一路遼軍從西路增援。

三月十六日,遼軍東路援軍進抵石嶺關,卻在石嶺關南被郭進憑藉地利擊敗。後遼冀王塔爾和監軍耶律抹在渡過石嶺關白馬嶺大澗時,郭進突然以騎兵發起衝擊,遼軍在半渡之際遭遇突襲,全軍崩潰,幸虧後軍抵達,萬箭齊發才算勉強穩住陣腳。據歷史學家研究,所謂白馬嶺就是今天盂縣東北的白馬山,而白馬嶺大澗是白馬山下的北木口河。這條河兩岸山體為石英砂岩,河谷最寬處達200米,常年流量不大,但河底淤泥甚多。這樣的地形對於依賴騎兵的遼軍而言極為不利。但白馬嶺大捷中,郭進能以劣勢騎兵出敵不意,反而衝散了長於騎兵作戰的遼軍,表現出了宋軍此時仍有相當戰鬥力。

由於石嶺關白馬嶺等地地形極為險要,宋軍憑藉地利和築壘,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因此遼軍在白馬嶺大敗後遂放棄了南下援助北漢的計劃。宋軍至此可以一心圍攻晉陽。但有一點卻為宋軍主帥所忽視,即原定南下援漢的遼軍並沒有撤走,而是全部駐於幽薊,以防備宋軍。這就無形之間使得幽薊一線宋遼兵力對比向不利於宋的方向發展。

四月中旬,趙光義一路終於攻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宋軍「控弦之士數十萬」會攻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趙光義親抵城下,五月初五,北漢劉繼元在外援短缺、士卒厭戰的情況下出城請降。趙光義終於完成了後周郭威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未盡之業,成功消滅了北漢政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有雷達,日本戰列艦如何實現看得更遠?方法簡單粗暴
饅頭到底是不是諸葛亮發明的?先有的包子還是先有的饅頭?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