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家生娃見習實錄

老家生娃見習實錄

◎文|十一姐

這次跟老公回老家過年,趕上一件喜事:大年三十晚上,三姑家兒媳婦,也就是我的表妯娌,在縣醫院生了一個男寶。

以前,我從來沒關注過生娃這件事。但這次不一樣啦,從三十早上聽說產婦破羊水,我就急切地想去醫院。對目前的我來說,生娃前後所經歷的一切都只有紙上談兵的理論知識,而這次是鮮活的見習案例。

以下,便是我的見習實錄。

1

資源豐富的縣醫院

北京醫療資源豐富,這是我們的普遍認知。但是按照人口平均下來,縣城的資源卻比北京豐富多啦。

去年的榆林產婦墜樓事件,引起社會對無痛分娩的一波大討論,目前該技術普及最大的困難是麻醉醫生人員缺乏,在分娩鎮痛技術應用上,「綜合不如專科、公立不如民營」成為普遍現象。我在北京建檔的是一家三甲綜合性醫院,我一開始就被告知該醫院不提供無痛分娩服務。所以,當我聽婆婆說到縣醫院的產婦都可以無痛分娩時,感到十分震驚。

據我在北京的孕婦學校老師說,近兩年新生兒太多,衛生部已經要求很多大型公立醫院撤銷單間、增加床位。但來到縣醫院後,我發現除了有一層普通產科病房外,還有一整層的VIP病房,沙發電視無線上網一應俱全;即使普通產科病房,每間病房也只有兩張病床,空間很寬敞。或許是因為大年下吧,病房區更加空蕩蕩的。我這位表妯娌住的雖是普通產科病房,但多交了一張床位的錢,相當於住單間了。

我來到醫院時,產婦宮口才開了一指(老家叫作開骨縫),但已經不在病房,而是在產房待產區輸催產素了。要是在北京,才不會讓僅開一指的產婦進產房呢,恐怕直接就被醫生趕回家了。產婦在產房待產和分娩後觀察期間,還可以由一位家屬陪同。尤其難得的是,在縣醫院,不管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分娩後母嬰都要在產房待兩個小時才回病房。要知道,產後50分鐘是母乳啟動的關鍵時間,促進母乳餵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嬰兒出生後與母親早接觸、早吮吸,多接觸、多吮吸。而在北京的話,一般是嬰兒清理完就送回病房,母親要兩小時以後才重新跟嬰兒在一起。現在北京很多醫院的改進目標是做到產後母嬰接觸半小時。

2

年輕的產婦

我這位表妯娌是屬狗的。她的大寶已經快三周歲了,這次生的寶寶是她的第二個孩子。她不到24周歲就生了二胎,而我都30周歲了還沒生一胎。

農村的年輕人普遍結婚早、生育早。過年在家閑聊,婆婆提到家族裡一位弟弟,不到20歲,家長已經忙著準備今年辦婚禮。我問為啥這麼早,婆婆說,農村小姑娘太少了,再晚就更找不到媳婦了。

我在《我是小苦,他是老累》一文中提到過,我跟一位來自山東的搬運工聊天,他在北京干著最辛苦的體力活,為的就是給兒子結婚攢錢,而當我問到他兒子多大了,他回答說16歲。

現在農村的普遍情況是婆婆公公年輕力壯、吃苦耐勞,兒子媳婦掙錢不如家長多。特別是媳婦,二十齣頭就生娃,一般都是生兩個甚至更多,田地里的工作用到人工的已經很少,媳婦生娃以後只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留在家裡全職看娃,自己一點都不創收;二是出門打工,把娃留給老人照看。

最近社會上有一種「讀書無用」的觀點,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即使上了大學也仍然要在社會底層掙扎。但我一直堅持農村的孩子應該上學。只要上了大學,老家就不會拿20歲就結婚的標準來要求你。大學畢業後在城市奮鬥到30多歲、有了自己的經濟基礎,再找個成熟獨立的伴侶結婚生子,不比在村裡完全接受父母的安排好嗎?

3

隨時發生的意外

產婦年輕、健康,頭胎順產,這次是二胎。多麼完美的條件!

當我三十早上聽說產婦破羊水時,甚至連午飯都吃不安穩,滿心期待著下午就可以迎接新生命了。

然而,當我們下午兩點多來到醫院時,產婦卻一點動靜都沒有,乾等了兩個小時,直到下午四點多,還是繼續輸催產素,沒有連續的陣痛。

我們便返回家裡等待。到了晚上九點多,三姑在家人微信群里說,已經生了!

第二天我才知道,原來,產婦到了晚上八點還是只開了兩指,而羊水已經渾濁,胎兒如果繼續在子宮待下去,會有缺氧、羊水嗆肺等危險,在家屬的要求下,進行了剖腹產。

這個意外對我造成了一定刺激。每個孕婦都希望順順利利自然分娩,為此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從懷孕以來,一直注意飲食、注意運動、注意控制體重,身體狀況良好,歷次產檢也正產。但是這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不管前期情況怎麼樣,都要作好最壞的打算。

我們每個產婦,都要為順產做百分之一千的努力,但是仍要為百分之零點一的意外作好心理準備。

4

組團探望的親戚

在孕婦學校,老師說,一來產婦需要充分休息,二來新生兒免疫力低下,所以產婦和新生兒都要盡量減少探望。

但在老家的環境下,根本做不到啊!

首先,老家的親戚多啊!其次,老家地方小,走動方便啊!其次,老家的人情觀念濃厚啊!

一聽說親戚家生孩子了,距你家就二十來分鐘路程,你能不去看看?

三十下午我們到達醫院時,在產房外的樓梯間等待,這裡聚集了十幾口人,不知情的還以為有多少產婦呢,其實這些人只是屬於兩個產婦的家庭而已。

到了初一,我們去病房看望,更是不得了:產婦和產婦的老公、公婆、媽媽、2歲多的大寶、出生不到24小時的二寶,擠在一個病房裡——這裡有兩張病床、兩張陪護床,還用地墊鋪了個地鋪。這大過年的,親戚們在外地回家的也多。這不,要擱平時只有我的公婆來看望,這下加上我和老公,多了一倍。我們剛到沒多久,二姑夫婦,還有他們在外地上學的兒子,一家三口也到了。病房內外一下子聚集了十幾口人。

還好,現在大家都有些常識,知道不要離產婦和嬰兒太近。但要是真的有人來摸孩子、來親吻孩子,怎麼辦?你真的能撕破臉把人家趕出去?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自己在北京生孩子挺好的!

5

被忽略的母親

這次見習,我的表現很不好。我做了一件十分羞恥的事:一進病房,直接奔著新生兒去了,疼不夠愛不夠地看了半天,才突然意識到——天吶,自己居然忘了跟產婦打招呼!

出了醫院,我對錶弟說:「快回去吧,多陪陪你媳婦,別人都是圍著孩子轉,你一定要多照顧大人。」

老公在回去的路上說:「剛才你們都湧進病房,我在外圍就注意到,大家以孩子為中心圍了一個圈,產婦這邊的床一個人都沒有。」

我聽了,不禁一陣心酸。

我們在網上看到太多產科見聞,說孩子一出來所有人都圍上去,都忘了還有個大人。

所有人都是那麼熱愛新鮮的生命,這是本能啊!

我作為一個孕婦,尚且會一時失態,那麼,你可以想見其他人了。

在此,真的要提醒廣大丈夫和家長:為了防止生孩子時本性畢露而給產婦造成永遠的心理陰影,請一定要像牢記高考時先塗答題卡卡號一樣,把「先看大人」作為最重要的程序來履行!

6

關鍵的隊友

一進病房,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熱!即使脫了外套,還是想出汗,連呼吸都覺得不那麼順暢。

可是,在那麼熱的環境下,嬰兒卻被家裡做的小棉花被嚴嚴實實包了兩層。

熱心的婆婆念叨了好幾次:不要包這麼嚴,對孩子不好。

三姑給孩子解開了一會兒,但看樣子還是不夠有信心,過了一會兒又包上了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母親、姥姥,都沒有提出異議。

可是,我卻已經被孕婦學校的老師洗腦了很多次:新生兒不要捂太熱,正常舒適即可,很多孩子的濕疹都是因為包得太嚴而加重。如果引起捂熱綜合征,還可能造成寶寶抽搐、昏迷、顱內出血、積水,輕則影響寶寶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重則有生命危險。

看著三姑一會兒解開一會兒包上,我心裡這個急呀!

我想:如果這是我的孩子,並且此時我是一個剖腹產後尚不能自由行動的產婦,我該怎麼辦?我豈不是要發狂了?

所以說,生娃真的是需要全家共同努力並且需要在各方面理念上達成一致!

如果沒有給力的隊友,那作為產婦應該怎麼辦?要麼足夠心大,任人擺布,反正你現在是一個無法自理的准病人;要麼足夠有錢,自己請保姆或住月子會所。

7

孕婦的禁忌

在去醫院之前,我跟婆婆反覆確認:在咱們這裡,孕婦去看望產婦是否有禁忌?

婆婆不懂這些,問二姑。二姑說:「可以去,但不要坐人家的床。」

於是,我在看望期間都只坐凳子,或者站著。

這可不是個小問題。雖然說民間禁忌大都是迷信,但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不能違背。

比如,在我的老家,孕婦參加婚禮不能送親,說是對新娘不吉利。孕婦也不能參加葬禮,說是容易流產。

即使你不信,但還是要入鄉隨俗,避免給他人和自己造成心理上的不舒服。

8

亮瞎眼的小廣告

在病房裡,我發現床頭插病歷卡的地方有兩張花花綠綠的名片。湊近一看,四個大字映入眼帘:加工胎盤!

上邊的小字,無非是強調環境衛生、設備專業、功效神奇等。

很多哺乳動物,在分娩後都會把胎盤吞噬乾淨,以此來補充體力、保證營養。如果你沒有心理障礙,自己食用自己的胎盤完全沒問題。

但是,對於這種小廣告,還是要敬而遠之!

因為,他們加工環境其實就是居民的廚房,所謂的設備也只不過是微波爐、烘乾機、粉碎機,而且這種作坊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是胎盤加工費,而是通過不正規渠道獲得來歷不明的胎盤,加工以後高價賣出,根本不能保證胎盤的健康。你要是想吃自己的胎盤,不用找他們加工,自己拿回家當下水煮了就得了!

雖說傳統的中醫會把干制的胎盤當成重要藥材,但我是持保守態度的,我覺得它最大的功效就是頂餓而已,要不是窮得買不起肉,還是當醫療廢物處理掉吧!

最後,願所有的准媽媽都能順利生產,願所有的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一姐的塗鴉館 的精彩文章:

TAG:十一姐的塗鴉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