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國有個佳節沿襲千年,只能晴天不能下雨,一項風俗日本至今盛行

我國有個佳節沿襲千年,只能晴天不能下雨,一項風俗日本至今盛行

原標題:我國有個佳節沿襲千年,只能晴天不能下雨,一項風俗日本至今盛行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中午好!子淵之前曾陸續為大家介紹了與春節及正月相關的風俗趣聞,引起了讀者的濃厚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初七這個特殊日子的古今習俗。



▲女媧造人塑像

晉朝董勛在《問禮俗》曾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正月初七乃是遠古神祇女媧創造「人」的日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日」(又稱「人勝節」),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漫長歷史。



▲寶顏堂訂正版《荊楚歲時記》


隋朝詩人薛道衡在《人日思歸》明確表明,正月初七是一個思人敬人、祈福納吉的日子,而《問禮俗》中提到的「貼人於帳」則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據梁朝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楚地百姓在這天會「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這裡的人形剪紙即為「人勝」,通過將其貼於屏風或頭髮上來討取吉利。由於天氣逐漸轉暖,文人學士也喜歡在人日當天結伴去郊外踏青,興緻上來便登上高處,乘著春風吟詩作賦、賞梅祈福。


▲春之七草


至於七種菜熬制的七寶羹,在古代人看來更是必須食用的節日佳肴。普通百姓一般會取水芹、薺菜、蘿蔔、蕪菁、繁縷、鼠麴草、稻槎菜這七種早春時節常見的新鮮蔬菜熬粥,相傳具有祛病除邪的功效。其實這一說法並非無稽之談,如水芹、薺菜、蕪菁等植物都含有豐富的揮髮油成分,可以提神醒腦、殺滅病菌。由於各地飲食偏好及所產植物不同,「七寶羹」的配料均有所變花,甚至還會加入肉類。唐朝時這一習俗傳入日本,民眾呼之為「七草粥」。如今,日本家庭每年仍會熬煮,但中國已不復見。



▲古代縣衙公堂兵器


與其他傳統節日不同,「人日」特別講究天氣。東方朔在《占書》中提到:「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如果正月初七天朗氣清,則預示著人們在來年諸事安康、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逢陰雨天氣則會有災患隱憂,所以民間又有「初七隻能晴不能雨」的說法。不過這句話也表明,「人民安」已成為人日的核心。為了表現對「人」最大限度的尊敬,古代官府這一天不得對任何犯人行刑,也不審理任何案件。而在民間,普通家庭不得訓斥子女及下人,否則來年將徒增波折。


▲麵條


到了唐朝,「人日」不僅有祈福禳災的意義,還增添了思念親友的愁緒。鄉土情結濃厚、重視家庭團圓的古人即便要出門遠遊,也必須在初七人日之後才可離家。因此人們從不會在初七這天串門拜訪,因為許多家庭都會在家進行新年的最後一次團聚,為遊子餞別。而留在家中的人,則會吃一碗麵條,名曰「收魂面」。春節期間的閑適生活與走親串友很容易讓人頹廢慵懶,因此吃這一碗面將人心收攏,以準備春耕勞作。當然,在「人的生日」當天,吃一碗面也有祈求長壽的淳樸渴望。


▲詩聖杜甫畫像


對文人騷客而言,初七除了登高踏青、吟詩賞花外,蜀地還有新的風俗。唐朝詩人高適曾在正月初七寫了首詩寄給杜甫,叫做《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收到時並未特別注意,多年後離開四川開始顛沛流離,他在路途中突然翻出這首詩,一時間老淚縱橫,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清代光緒年間,何紹基在草堂題寫了「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的楹聯,於是各地文人爭相在初七當天憑弔詩聖、題寫對聯。



▲人日當天的杜甫草堂


雖然現代人對這個節日已經非常陌生,節慶活動也少之又少,但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成都地區人日習俗的良好承襲,「人日游草堂」成為當地人約定俗成的新年俗。我們相信,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老年俗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民國存在感極低軍閥,卻獲百年武當劍法,晚年做一事廣為傳頌
司馬懿無意中留下一難題,困擾400年後五位皇帝,唐太宗終生無解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