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何謂「四法最上」?

何謂「四法最上」?

《阿含經》是佛教傳說最早的經典,也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據,裡面充滿了人間佛教的教義與精神。《阿含經》共分四部,分別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在《長阿含經》里有一段經文說「四法至上」,意思是有四種佛法,對於吾人的生活至為重要。

所謂「四法最上」,有四點說明:

布施者得福

談到布施,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布施是給人,其實布施最大的受惠者是自己。布施如播種,日後必有收成。布施是世間最有保障的投資,不管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就能得到福報,所以又稱為「種福田」。佛教有謂「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又說「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其實不管是聖賢、父母、貧病,只要誠心布施,都是無上的福田,所以我們要歡喜布施,越是喜舍布施,就越有福報。

慈心者無怨

佛教以慈悲為本,所以又稱為慈悲之教。慈悲之心是一切萬物生生不息的源泉,慈悲是人性光輝的流露,慈悲如良藥,可以醫療嗔恚之病。人與人之間紛爭不斷,國與國之間戰爭連連,都是起於嗔心。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嗔恨。如果我們待人接物、講話行事,都能懷著一顆慈悲之心,不但不會樹敵,而且會心甘情願、無怨無尤,因為「一人慈悲,眾皆伴侶;萬人慈悲,法界一如。」

為善者銷惡

經雲「凡夫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凡人一旦造下善惡業因,必然招感相應的善惡果報,正所謂「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但是佛教有一個了不起的法門,就是透過懺悔行善,多聚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或者讓善緣增多,善力加強,可令善果快速成熟,使惡緣的力量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沖淡惡果的鹹味。又如一田秧苗,只要不斷的施肥灌溉,秧苗就會茁壯長大,底下縱有一些稗草,也阻礙不了其成長。所以,有了罪業不可怕,重要的是多做善事功德;有了善因善緣,一樣可以銷融惡業。

離欲者無惱

世間上的人每天種種營求,都是為了追求五欲六塵之樂。但是「欲海難填」,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所以慾望愈多,煩惱也愈多。甚至有時在追求欲樂的同時,已經造下了罪業的苦果,因此世間的五欲之樂,只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為「欲樂」有染污性、短暫性、不確定性,所以自古以來聖賢都教誡大家不可以縱慾。慾海波瀾,需要導之以正,所以應該追求「善法欲」,遠離「污染欲」。當我們離開不當的染污欲,也就等於遠離了煩惱束縛,那是何等的解脫自在呢?

佛法僧三寶,以法為尊;法之所在,最為尊貴。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幫助我們解脫自在的慈航,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所以《長阿含經》的「四法最上」,可以做為我們生活的圭臬。「四法最上」就是:

第一、布施者得福。

第二、慈心者無怨。

第三、為善者銷惡。

第四、離欲者無惱。

功德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取消門票:遊客免費入寺

三零:零經濟 零商業 零門檻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南普陀寺慈善會

經典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成就他人,終將成就自己
深信因果的人 吃虧也是佔便宜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