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小字典|簋

考古小字典|簋

原標題:考古小字典|簋


簋(gui),商周時期盛食器。多為陶質和銅質。一般形製為侈口、圓腹、圈足,銅簋器身等部位常見有精美的紋飾。


始見於商代早期,多無耳或雙耳,商代中晚期以後銅簋數量增多,西周時期出現了三耳、四耳簋、方座簋、帶蓋簋、三足簋等多種形式,成為列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以降,簋的形式趨於簡化,並逐漸衰落。



利簋


1976年陝西臨潼縣一處周代遺址窖藏出土,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兩獸形耳,有垂珥,圈足下有方座。腹與方座飾饕餮紋,兩側加飾倒夔紋。圈足飾夔紋帶,方座面四隅飾蟬紋,內底有銘文4行32字,字體接近商末文字。銘文大意:武王伐紂,在甲子日黎明,對伐商能否取得勝利進行卜問,兆象很好。就在當日,周師一舉打敗了商軍。到辛未這天(即甲子日後的第七天),武王在駐軍處,賜給有事(官名)利以金(銅),利覺得很榮耀,便鑄成這件銅簋作為紀念。現藏國家博物館。


琱生簋


現知共有一對兩件,一件今存美國,本件藏國家博物館。


兩件琱生簋形制、造型、紋飾、大小完全相同,通高22.2厘米,口徑21.9厘米。無蓋,侈口淺腹,高圈足,兩側附鳳首形環耳,耳下有珥,惜已殘。腹部及圈足皆飾簡化的饕餮紋,線條粗闊,圖案明麗,饕餮紋中央置一豎扉棱,由口沿直抵足緣。


兩件琱生簋都鑄有銘文,兩簋銘文是上下連續的一篇。銘文記載了西周晚期的一場土地爭訟,是現在所知時代最早的關於爭田致訟的記載,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資料來源:王巍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賀雲翱主編《中華國寶圖典》,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雜誌精選|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
考古小字典|卣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