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你丟棄的廢物!卻是治病良藥!
花生皮補血
有個謎語,叫「麻屋子,紅帳子,裡邊養個白胖子」,謎底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花生。花生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性價比最高的堅果」。可很多人吃炒花生的時候,習慣把那層「紅帳子」,也就是花生仁外面的紅皮搓掉,只吃仁。其實,這樣的吃法很不好,要知道那層紅皮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還是一味中藥呢。
花生的功效是調和脾胃、補血止血、降壓降脂,其中「補血止血」主要就靠花生仁外那層紅衣,中醫叫「花生衣」。中醫理論認為,「脾統血」,氣虛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紅衣正是因為能夠補脾胃之氣,所以能達到養血止血的效果。
花生衣更是女性的保護神。尤其是處於經期、孕期、產後和哺乳期的女性,失血和消耗營養較多,花生衣能幫助她們養血、補血,應該常吃、多吃。同時,花生紅衣還有生髮、烏髮的效果;還能升高血小板,提高紅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力。
茄蒂去火
人們吃茄子的時候,往往把茄蒂切下來扔掉,可在中醫看來,茄蒂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
茄子本身是偏寒的食物,茄蒂寒性更大。中醫講,偏寒性的藥材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像腸風下血,即痔瘡便血,或者牙疼、身上長瘡了,說明體內有火,就可以用茄蒂清熱解毒。要是感覺上火了,如果家裡正好有新鮮的茄子,可以直接把茄蒂切了放菜里吃,就能緩解病情。用新鮮的茄蒂和黃連、黃柏或者蓮子心煎湯、沏水喝,可以治口瘡。
菜根合煮防感冒
天氣變幻無常,感冒常不期而至。蔥根、香菜根、白菜頭、茴香根,這些都是做飯時會隨手扔掉的「廢物」,這時卻能派上大用場。
蔥根3—5克,香菜根3—5克,白菜頭10—15克,生薑3—5片,茴香根3—5克,用100毫升水煎2次,就是他們家傳的「陳氏五虎湯」。這五味葯,除了白菜頭有清熱作用,其他四味都是辛溫葯。辛溫葯有解表發汗的作用,專門針對以低燒、發冷、頭痛、渾身疼為特點的風寒感冒。秋冬季節的感冒多為風寒型,所以這副葯對大部分病人都對症。
蔬菜葉是營養「寶庫」
蘿蔔葉。它富含維生素A,是皮膚和眼睛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並且蘿蔔葉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不僅能防止皮膚老化,阻止黑色素的形成,而且還能預防血管老化和動脈硬化。葉子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防治便秘。此外,其豐富的鈣質也是良好的補鈣來源。蘿蔔葉可以熬成湯,做法很簡單。先將葉子切碎,在沸水中汆燙一下;將蛋液倒入,加入鹽、胡椒等調味即可
芹菜葉。芹菜葉可以提供豐富的鈣質和鐵,是骨質疏鬆、缺鐵性貧血人群的好食材。芹菜葉還能補充維C、維E等維生素。在烹飪芹菜時,建議不要擇掉芹菜葉,應洗凈整株烹飪。
橘絡保護血管
不少人吃桔子時,在剝去橘皮之後,總要將橘瓣外表的白色經絡扯得一乾二淨。其實桔絡中含有一種名為「路丁」的維生素,能使人的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密度,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防止毛細血管滲血,高血壓病人發生腦溢血及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出血。對於平時有出血傾向的人,特別是有血管硬化傾向的老人,食橘絡更有裨益。
橘子皮護脾胃
我們平時吃完了橘子,就隨手把皮扔了。其實,您扔的是一味好藥材。把新鮮的橘子皮剪成細條,通風陰乾,一年後就成了陳皮。
陳皮能理氣,調脾胃。但凡做肉菜,鍋里都會放點陳皮。吃肉多了,容易滯塞不通,導致腹脹、消化不良,放點陳皮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放了陳皮的肉菜還會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放多少呢?一盤炒牛肉絲,放3—5克就行了。
如今,很多人忙於應酬,大魚大肉吃得多,往往消化不良,胃腸脹氣,中醫叫做「胸脘痞悶」。怎麼辦?陳皮和枳實是一對「最佳搭檔」,將陳皮10克、枳實6克用水煎,能治療胸脘痞悶。有人問,既然陳皮是橘子皮,用新鮮的橘子皮行嗎?陳文伯說,新鮮的橘子皮里含有很多揮髮油,不適合藥用,還是要用正規炮製的陳皮。
橘核緩解痛經
橘子皮是寶,橘子籽,中醫術語叫「橘核」,藥用價值也很大。陳文伯說,橘核能治疝氣,還能治療女性痛經。
有不少女孩子來月經時,小肚子又涼又疼,說明腹部有寒,同時嘴裡還長口瘡,這叫「上火下寒」。這時就可以用到橘核了。橘核有理氣、溫胃、止痛的作用,既能驅寒,又能止痛。建議用橘核沏茶,一般用3—5克;如果疼得厲害,可以用到10克。


TAG:趣味養生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