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反思:我隨口的一句話,給孩子貼上了怎樣的標籤?

反思:我隨口的一句話,給孩子貼上了怎樣的標籤?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愛說話」

「我的孩子膽子小,見到生人會害羞」

「我的孩子英語特別不好」

……

當這樣的話在孩子面前脫口而出時,孩子會怎麼想呢?孩子會認為「哦,我是這樣的」「原來媽媽是這樣看我的」「我好丟臉啊」……鮮少有孩子會想「我真差勁啊,我一定奮起直追」。

其實以上場景就是父母在給孩子打標籤,就好像在孩子身上貼上了這樣的評語,孩子就帶著這個標籤生活著。那這個標籤會起什麼作用呢?從孩子們的反應可以看出,此類標籤並沒有起到一個積極向上,幫助孩子進步的一個作用。相反,孩子在發現自己身上這麼多的負面的標籤,這對孩子起了負面的心理暗示。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

所謂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給孩子貼的標籤並不是隨意的,很多家長會下意識把自己的期望或者恐懼的特質表達出來。心理學家和認知行為治療師Joanne Cooper博士說:「童年時期的標籤構成了核心信念的一部分,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

被標籤的孩子

最有力的標籤來自於家庭和父母。」Cooper強調。

很多時候,標籤都是出於父母的主觀印象。

孩子怕生,不主動和人溝通時——「這個孩子很害羞的。」

孩子同小夥伴起了衝突——「這個孩子脾氣不好。」

孩子怕黑,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你膽子好小呀。」

基於有個行為或事件,父母直接用一句話乃至一個詞定義了孩子的特點,而沒能深究孩子究竟為何有這樣的行為。

有一種很常見的破罐破摔心態,叫做「既然你這麼想,那我就這麼做。」

有心理學家分析過孩子養成挑食毛病的例子:

一個孩子第一次吃榴槤時,因為並不是很餓,所以吃的很少,孩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覺得這孩子不喜歡A。第二次,媽媽特地給孩子多備了些榴槤,孩子看到榴槤太多,就不想吃了,於是媽媽就覺得自己多次嘗試過了,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榴槤。媽媽兩次「暗示」,孩子也形成了同樣的意識:我不喜歡吃榴槤。於是雙方達成一致,從此孩子不吃榴槤的習慣就形成了。

當父母無數次提起一個標籤,這樣洗腦式的行為,反而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

我就是這樣」的心態,因為標籤而在孩子身上產生,並進而影響並塑造著孩子的性格與行為。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對於孩子行為不能盲目而隨意地給出判斷,防止給孩子形成不好的暗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親子關係比較而言有一個特點:父母佔據優勢資源和話語權,而孩子處於相對應的「弱勢方」。父母貼標籤的過程,實際就是對孩子進行權力控制的過程。缺乏權力資源的孩子是無法反擊,無法給自己脫去標籤,無法給父母貼上標籤的。

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伊萊恩·菲茨傑拉德也告誡人們不要輕易給他人貼標籤。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標籤,並不是與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簡單一一對應的。

Coorper 博士總結:「負面標籤對於孩子的行為和感覺認知會產生長遠的影響。在心理諮詢中,發現成年人表現出抑鬱是很常見的,發現他們對世界或自己有一種普遍的焦慮的看法,而這源於他們再童年時期被冠上的標籤。」

同時,正面的標籤,無論是怎樣的褒義詞,同樣會產生問題。「孩子一旦被貼上正面標籤,可能會被賦予過多的壓力。所以在表揚一個孩子時,可以說『你很擅長代數運算』,而不是『你真是個數學天才』。」

伊萊恩·菲茨傑拉德說:「雖說對孩子擅長的東西給予鼓勵,對於孩子的理想給予表揚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三歲的孩子被貼上了『非常聰明』的標籤,他們會認為自己比其他孩子更聰明,並會努力去實現他們力所不能及的目標。」

研究表明,給孩子貼上「聰明」標籤確實存在很多弊端。孩子會自詡聰明而放棄勤奮和努力,遇到排名落後還會對自己產生嚴重質疑,甚至於為了維持自己的「聰明」標籤而考試作弊等。

相反的,研究發現被貼上「勤奮努力」標籤的孩子面對自己的排名會有更好的心態,在工作學習中也更容易再接再厲。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1,避免盲目、主觀對孩子行為下定論。孩子的有些行為是一時興起或無意做出的,甚至只是成長過程中短暫出現的,父母如果對這些行為隨意貼上標籤,形成結論,孩子則可能真的會出現這個毛病。

2,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淡化處理。雖說是吃一塹長一智,可是強調錯誤行為卻是沒有必要的。對於孩子一些無關輕重的錯誤行為,父母需要淡化處理,不去過分關注,避免加深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印象,從而避免形成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3,利用好父母的榜樣作用,示範正確行為方式。就像銀行員工訓練識別真假鈔時,全部都用真鈔來鍛煉,這樣一旦遇到假鈔就會馬上感覺到區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一旦犯錯,讓孩子意識到這是種錯誤行為後,不要一味簡單職責,而是給孩子示範正確的動作,有效更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打標籤易,撕標籤難。

撕下一切標籤,學會就事論事。只有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無心之為,會對孩子造成相當負面的深層次影響,才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憨爸在美國 的精彩文章:

旅行青蛙——阿媽只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
中國爸目瞪口呆,美國媽帶娃怎麼如此殘忍

TAG:憨爸在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