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看正月戲

童年看正月戲

小編按:作者潘瑞吉1963年農曆正月17日入伍,從軍53載,半個世紀有餘,是我們的軍中前輩和大哥。他曾任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直工部政委、南昌陸軍學院政治部主任、政委,原某集團軍政委、原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原瀋陽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首長是聞名軍內外的儒將,雖然退下領導崗位了,仍筆耕不輟,其詩歌、散文、書法、攝影等都達到很高水平。這裡推送的是他昨天晚上發在83號樓(意原南司直工部)戰友群中的憶童年過春節的一篇散文。首長信手拈來,妙筆生花,把我們帶回到童年過新春佳節的美好時光。本文由83號樓群群員吳志祥推薦給小編,未經潘政委同意,特致歉致謝!同時感謝吳其通戰友提供的首長簡歷。

好貼分享

童年看正月戲

——故鄉童年記憶隨筆

我的童年,一直生活在溫州永嘉縣楠溪江邊的泰石村。小山村是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村,青山碧水,鍾靈毓秀,崇尚耕讀文化。我1963年正月17歲參軍,也算是少小離家,至今整整53個春秋。今年春節雖沒回老家,但看了鄉親們在微信上發的從大年初二開演的6場正月戲,勾起了我童年深深的回憶……

正所謂,節同時異,物是人非。

50年前,那時交通閉塞,沒有公路,出門靠步行。泰石村比現在更寧靜,幾乎只聞雞鳴犬吠聲。全村300多戶家基本姓潘,記得宋代起建有潘氏大宗。那時小山村裡設什麼文化生活可言,每年最熱鬧、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過年和正月里的正月戲。

那時村裡有幾位文化人,有位老者(記不住名字了)曾在溫州市戲班裡當過師傅,村裡就請他組織業餘戲班子,到城裡採辦行頭,組織有點唱戲基礎的男女青年排練。每年正月初都會在祠堂里上演正月戲。有時也會請外地戲班子來演,主要是演永崑劇、和唱溫州鼓詞,偶爾會有越劇、京劇等,劇目以折子戲如《五女拜壽》、《梁祝》、《桃花扇》居多……

戰友群里發的家鄉正月戲演出場景

現在看水平並不高,那時可不得了,聽說那村演戲,十里八鄉的大人小孩都會趕來看,祠堂擠得水泄不通,真是熱鬧非凡。

那時候農村沒通電,要用村裡的兩盞「煤氣燈」照明,那老古董亮度倒夠,但談不上有任何舞檯燈光效果。更沒有擴音設備,演員全靠清唱。在那文化生活極其貧泛的年代,就這樣能看上戲的村民們已心滿意足了,看到悲喜處有的老人還感動得抹眼淚,那時純樸的村民就是這麼真誠善良。

戰友群里發的爭相觀看正月戲的觀眾

看戲的男女青壯年們其實不少不是為了看戲,憋了一年,正月戲期間調皮的男青年是挑逗大姑娘、小媳婦的最佳機會。祠堂看戲的人多,非常擁擠。男青年們瞄到俊俏的村姑,就往身邊擠,旁邊的夥伴們心領意會,故意起鬨推推搡搡,創造親密接觸的機會。那時的村姑們羞澀、倒也大方,遇此情景只要不太過份,與姐妹們嘻嘻哈哈捂臉笑笑算是回應。那時婚姻主要是媒人介紹或是父母作主的,但有緣份的也有趁機談上戀愛的。

要說正月戲時最快樂的當屬少年孩童們。那時農村還很貧窮,整勞力干一天農活才10個工分,大慨一角多錢,孩子們也很少有壓歲錢。但正月戲期間,再拮据的家長也會給孩子一兩角錢,這就是唯一可供自己任意揮霍的「巨款」。但最多也只能買一節甘蔗和幾粒小糖及幾個小鞭炮了。有時會與小夥伴拾起小煙頭點起小鞭炮往空地上摔,嚇得邊上人尖叫。想著那時窮開心的日子感到挺幸福的。

作者(左1)閑暇之餘寫書法(照片來自網路)

每個人最難忘的是故鄉和金色的童年。幸福就是一種滿足感,每個人的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不一樣,幸福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50多年來我國社會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的泰石村也日新月異,面貌一新。我們回憶過去是為了不忘初心,更好的奮鬥進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更加美好的明天,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寫於2018年正月初六南京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年紀越大,越喜歡劉若英
李煜的那些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