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書法配得起「民國最後的閨秀」
關注書法網,獲取最新書法資訊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這是民國年間的古韻遺響。
隨著那個年代的遠去,已成絕唱。
最後一個民國閨秀的故事,
依然在古城小巷裡流觴。
張充和的故事,按照流行的說法,確是「民國最後的閨秀」的故事。張家四姐妹是清末淮軍名將張樹聲之後。其中,張元和嫁給崑曲家顧傳玠,張允和結緣語言學家周有光,張兆和追隨小說家沈從文。張充和是最小的妹妹。1947年她35歲時,結褵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次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傳薪崑曲。按她自己的詩,即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了。
書寫中的張充和
張充和
(1913-2015)
祖籍合肥,生於上海
「合肥四姊妹」之小妹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1946年張家孩子上海大團圓,張家四姐妹的合影(前右為大姐元和,前左為二姐允和,後右為三姐兆和,後左為四姐充和)
余英時與張充和同為錢穆先生的學生。一次,余英時來訪,張充和把丈夫買來的裱盒改裝成仿古的墨盒。她一邊打開墨盒一邊說:看,我多麼玩物喪志。余英時說:你即使不玩物,也沒有什麼志啊。應該說,他們「相知最深」。
張充和
她還是七八歲的孩子時,她的姐姐們就知道她獨來獨往,與眾不同。她們有大都市年輕人的優勢:上戲院,摩登,說著流行的話語。但她每日在祖母的老宅中,沉浸於詩書琴畫,沉思默想,寧靜內斂,幾乎與世隔絕。1927年,合肥的上空出現飛機時,她竟以為那是巨大的風箏。
1934年,她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的成績,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她似乎從小就是一個不問世事的書生。24歲時,她為自己編一本《曲人鴻爪》,收集各方崑曲名家、學士才人的即興書畫。
張家「和」字輩合影
張充和的繼母韋均一工書畫,擅崑曲,年長充和十五歲,兩人常在一起練習唱曲、繪畫。一次,繼母興起,在《曲人鴻爪》頁里,畫了一幅「充和吹笛」侍女圖。那是一幅速寫。畫美人嘴唇時,客人正到,倉促間筆頭失控,櫻唇就成了一個紅點。
在舊時月色和習古風中長大的張充和,曾經和沈從文、卞之琳、俞振飛等人相連,一同成為那個年代的傳奇。
張充和在家中小院內留影
1956年秋天,胡適先生在伯克萊的加州大學客座,也在《曲人鴻爪》冊頁里寫下元代曲家貫酸齋所著《清江引》: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張大千早年也曾在《曲人鴻爪》中贈她畫作兩幅,以形狀張充和《思凡》身段。可以想像,上個世紀中葉,張充和的生活風花雪月,海棠結社,多麼繁華。
跟大姐的合影
她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
書法是她一生至愛。
她在近一個世紀的生活里,沒有大的波瀾和驚險,也沒有被改造和異化。她的天性——藝術感,本身就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保存完好,而常人的藝術知覺早在粗糙生活或者自我修整中磨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沈從文是張充和的三姐夫。《題鳳凰沈從文墓》為1993年張充和、傅漢思到鳳凰為沈從文掃墓時作。
但她有時候卻是綿里藏針。1935年,張充和在上海蘭心戲院第一次演出《牡丹亭》的《遊園》《驚夢》《尋夢》,由張充和扮演杜麗娘,另一個蘇州女子李雲梅扮演春香。李小姐不識字卻聰明漂亮,但她在當地的名聲不佳,是畫家吳子深的下堂妾,因此有人看不起她。王季烈十分反對張充和與李小姐同台演出,專門轉告她:千萬不可讓李女士參加那次演出。充和沒有接受勸告,反而回話:「那麼就請王先生不要來看戲,但李雲梅一定要上演。」
張充和題字選集《古色今香》封面
張充和 楷書《酒德頌》
一次,學者章士釗贈她一首詩,將她比作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詩中有惋惜她流落他鄉的意思,這冒犯了她的感情。她對「流落」兩字始終不能釋然。但她終究選擇了蔡文姬的道路,嫁給一個西方人,然後離開中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與她的熱愛毫不相關的地方。多年之後,她回憶起章士釗的預言,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了個胡人。
崑曲和書法,是她的一生知己。她似乎一直活在忠孝節烈、才子佳人的故事裡,活在虛構與韻美里。她在新的世紀,還延續著少年時代讀詩、習字、吹笛、唱曲的蘇州歲月。她家中衣櫥里,掛滿風姿妖嬈、長短各異的旗袍。
題蔣風白《尋梅圖》
她果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了。她是一棵臨淵的靜樹,旁邊是深潭的水,深不見底。她走了以後,她的《曲人鴻爪》中的主角們,正在淵里掙扎和沉落。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一
她的老師沈尹默那時候住在上海,靠賣字為生。他的厄運從此展開,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年,1966年~1971年到達頂點。「文革」開始時,他撕毀了所有的作品。他把那些碎片浸泡在水中,直到化為紙漿,再倒進附近的垃圾場。但是他仍然沒有被放過。他受了五年的迫害,直到他去世為止。
題蔣風白《雙魚圖》
她的朋友周仲眉夫婦一向好愛崑曲。抗戰期間,周先生在重慶的中國銀行當總經理,周夫人陳戊雙書畫俱佳,結交了不少文化友人和崑曲同好,抗戰時期流寓於重慶地區的人大都知道周家曲社。有一次,張充和唱《牡丹亭》,扮演春香,但忘了戴戲裝的腰帶,周夫人戊雙臨時用畫筆畫了一個帶子。他們在《曲人鴻爪》中題的《琅玕題名圖》,在「文革」時毀於抄家。那個被稱為「趁良辰結社風流無盡」的周仲眉先生,也在「文革」初被迫害自殺身亡。
她為什麼要遠走他鄉?如果她選擇留下她會怎樣?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二
1948年,她還沒有預見這些事情。她只是覺得自己喜歡的那個世界風韻猶存。但是新世界對她來說是黯淡的、陌生的,容不下她喜歡的那些東西。甚至連夢想那些東西的空間都沒有。她覺得,應該讓那些「彈性大,適應性強」的人留下,她只是從祖母那裡學到了慈悲,也知道了一切為善之道。
她的憂傷源於認識到自己離開了過去那個熟悉的世界,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文章原載《中國青年報》2011年01月18日 作者/徐虹
《尋幽》詩
這首七律作於1945 - 1949年之間。詩中的對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頗能反映作者的人生觀。作者還曾將這對句寫成隸書對聯。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三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四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其五
《題鳳凰沈從文墓》其一
《題鳳凰沈從文墓》其二
《題鳳凰沈從文墓》其三
《題鳳凰沈從文墓》其四
《題鳳凰沈從文墓》其五
《晞周集》1972年 紙本 24.2×16.5 其一
《晞周集》1972年 紙本 24.2×16.5 其二
《晞周集》1972年 紙本 24.2×16.5 其二
晚年的張充和
雲龍佛堂即事
隸書對聯
張充和的對聯不多見,這是少數的幅。對聯的句子是張充和上世紀40年代作的首七律《尋幽》中的兩句,頗能反映她淡泊的人生觀。
臨蘇軾《黃州寒食貼》
《沈從文別集》題籤1992年紙本 18.5×11.5
小楷《道德經》冊頁(節選)
· END·


TAG: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