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宜陵山陽河起始於西漢

宜陵山陽河起始於西漢

山陽河,在宜陵從東西向轉為南北向,是溝通江淮的一條人工河道。

據《嘉慶·揚州府志》所載「山洋河」云:「在城東北六十里,瀕宜陵鎮,一名山陽河,南接江潮,北至樊汊,達高郵界」;於「高郵三陽河」云:「在州東四十五里,南通樊汊鎮,接江都山陽河界,北至三垛橋子口,入射陽湖」;於「山陽溝」又云:「一名山洋河,又名山陽瀆,隋文帝開皇七年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山陽河是在隋文帝開皇七年(587)開挖的,它的走向是:從茱萸灣向東至東陵(今宜陵),再折向北,經樊汊(今樊川)、高郵三垛、寶應達於「淮陰之陽」,注入射陽湖,故名。當時隋文帝為了實現滅陳的統一大業,接受吳州(治所在今揚州)總管賀若弼的建議,由後任尚書右丞的皇甫議組織實施山陽河開挖工程。

其實,如果縱論歷史,宜陵山陽河並不自隋始,它還應該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據宋代樂史撰的《太平寰宇記》「廣陵目」記載:「茱萸溝,在縣東北一十里。西從合瀆渠,東過茱萸灣七十里,至岱石湖,入西四里,對張綱溝,入海陵縣界。」後阮昇之記云:「吳王濞開此溝,通運海陵倉」。西漢初,鹽場分布在江淮東部沿海地區,海鹽轉運缺少便捷的水上通道。吳王劉濞借鑒夫差的做法,於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發起開鑿自揚州至如皋的運鹽河,以與江淮水道通連,可把海鹽和其他物資集中運到揚州,再分運全國各地。漢文景年間,這條運鹽河西段開通茱萸溝,西接合瀆渠,東過茱萸灣,再東延70里至宜陵岱石湖,入海陵縣(今泰州)界。在岱石湖西四里,茱萸溝與從岱石湖引水的張綱溝相對。吳王濞所開茱萸溝的走向,與後來隋文帝所開山陽瀆南段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

《宋史·卷九十七》對此也有同樣記載:「漢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運海陵倉」;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亦載:「漢吳王劉濞開邗溝,自茱萸灣通海陵倉。濞以諸侯專煮海為利,鑿河通道運鹽」;明陸君弼《揚州府志》亦載:「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根據這些史料證實,吳王濞確曾開挖過一條從茱萸灣至海陵的人工河道。其時,劉濞的文學侍從枚乘(?—公元前140)亦曾對茱萸溝有過「轉粟向西,陸行不絕,水行滿河」的描述。

劉濞開鑿的這條人工河道,開始叫「茱萸溝」,後來則又被叫做「邗溝」。當然,劉濞開挖的邗溝與夫差開鑿的邗溝是兩回事。夫差開的邗溝是南北走向,溝通江淮;劉濞開的邗溝則是東西走向,連接通揚。但它們又是相通的,共同交匯於茱萸灣。因劉濞開的邗溝「西從合瀆渠」,而據《太平寰宇記》「江都目」云:「合瀆渠,在江都縣東二里,昔吳王夫差……下掘深溝……亦曰邗溝。」

既然劉濞所開邗溝與隋文帝於公元587年所開山陽河南段走向是一致的,那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聯呢?

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1230-1302)在注《資治通鑒》的《通鑒音注》的「禎明元年(587)夏四月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的注中云:「揚州治廣陵,山陽縣屬焉。按春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山陽瀆通於廣陵尚矣。隋特開而深廣之,將以伐陳」。「尚」者,久遠之意也。它是說:山陽河南段的河道早就通向廣陵了。隋文帝為了伐陳,只不過是在舊道基礎上「開而深廣之」。

原來,劉濞所開茱萸溝(亦名邗溝),受東漢末年戰亂的影響,河道年久失修,至三國時期,就逐漸淤塞了。開皇七年(587)隋文帝為伐陳的需要開山陽瀆時,只是將淤塞了的茱萸溝舊道加以疏浚、挖深、拓寬而已,並又由此折向北開鑿至射陽湖。所以,《揚州水道記》云:「宜陵之山陽河吳王濞時已開通,專以運鹽,非南北通行之路,隋文帝始由此道入樊汊,以通往來」。(朱毓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漸行漸遠的友情
每逢佳節胖三斤,一直在被減肥困擾?你了解生酮飲食的好處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