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油王卜昌白衣堂的鐵磬

油王卜昌白衣堂的鐵磬

【此文1710字,謝謝閱讀】

油王卜昌白衣堂的鐵磬

朋友收藏古玩,一次見面小敘,偶然發現他手裡有一口鐵磬,雖不太起眼,但上面的銘文讓我頗有感悟。

磬是寺院禮器,多用生鐵鑄造,也有銅製較少。其口大底圓,外形似鍋而深,底呈半球形,規格大小常以寺院的規模和等級而定,小者如碗,大者似缸。一般寺院中的磬高20厘米~25厘米,磬口直徑30厘米~40厘米者,是僧尼或信眾禮佛必擊的樂器。在佛經的法器樂譜中,磬有專用的敲擊符號。

朋友的這口鐵磬應該是當年博愛縣寨卜昌白衣堂堂主用來主持法事的敲擊禮器。磬口直徑20.5厘米,磬肚直徑22厘米,高25厘米,底側有三個圓洞是為了調整音律而設計。磬體雖然鏽蝕斑駁但聲音依然清脆。外邊有銘文:「登山全油村 王卜昌白衣大士」,還有大面積花草紋,沿口有鼓釘紋。其鑄造風格應該在明清之際。

銘文中的「登山全」什麼意思暫時還不清楚,估計有可能是鑄造者的信息。但是「油村」、「王卜昌」讓人耳目一新。博愛人都知道陽廟一帶有八個卜昌、七個六宿,都是古老的村名,其中八個卜昌分別是油王卜昌、藥王卜昌、喬卜昌、程卜昌、侯卜昌、劉卜昌、路卜昌。傳說三千年前武王率天下諸侯同盟軍東征伐紂經過此地,姜太公在此為周武王佔得一「昌」卦,遂通告全軍鼓勵士氣,為取得伐紂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精神基礎,遂命名此地為「卜昌」。卜昌村經歷幾千年歲月變遷戰火洗禮朝代更替,逐漸成為以家族為核心的獨立自然村,大家都不想放棄大吉大利的「昌」字,遂以居民姓氏為號取名,另有一個東卜昌現名叫車家作,九個村用一個名字的現象在全國不多。明清時期懷商興盛譽名全國,居住在這裡的著明懷商泰順碩王氏家族發起,於清咸豐到同治年間建築起高大的土寨牆,將油王卜昌、藥王卜昌、喬卜昌圈到一齊,合成規模較大的新村落寨卜昌,牆外有護城河,東西南北四條道路均通過弔橋和寨門出入通行,以防匪患。這次合併減少了兩個卜昌村。

寨卜昌村子很大,有三千多口人,其中藥王、油王同姓不同族,據說藥王家祖宗系明代移民到此,而油王家族則是後來由清化街遷到此地。藥王家族初期給人看病,後來發展到經營四大懷葯,前期有商號懷昌合,再後來轉向鐵貨經營,主要商號為泰順碩,為懷慶府懷商巨賈之首,人稱王泰順。王泰順在全國各地都開有分號,號稱「走遍天下不住別人店」,另外還有泰順興水煙商號、泰順金店、泰順釘店等業務,族大支繁錢多氣粗。泰順家族居住在寨卜昌一、二、三街,明清時期陸續興建豪華民居1800多間,1938年被日本鬼子燒毀1200餘間,現仍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400多間。全是清堂瓦舍深宅大院,雕樑畫棟工藝繁雜,有的門外鑲嵌巨幅青石對聯,大氣恢弘器宇不凡,通過這些古建築能夠看出王家當年的富有與輝煌。泰順家族勢力甚至影響到京城宮廷,現存有十幾通高大的螭首聖旨碑,還有翁同龢、毛昶熙、賀壽慈等朝廷一、二品大員為王家題寫的牌匾對聯。

油王卜昌家族居住在大街南側,據傳過去曾經營油坊,加工和販賣食用油,還有生產水煙用的小磨香油。據寨卜昌村長期從事家族文化民俗研究的王金陵先生講,陽廟鎮的東嶽廟碑記上有周圍村捐善款的記載,能看出油王家族在清早期康雍年間經濟實力很強,但不知為何逐漸衰敗落於藥王家族之後。喬家在寨卜昌村也是小姓,居住在村東南一角。

在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藥王、油王都不叫王卜昌,嫌那名字不好聽。但是這口鐵罄卻告訴人們,當時這裡的的確確叫王卜昌,而兩支王氏家族當時的區別主要是「工作性質」「油村」和「葯村」。寨卜昌村現有一條貫穿東西的主大街,大街南邊即原油王卜昌,北邊是藥王卜昌。目前在油王卜昌的範圍內還沒有找到「白衣堂」痕迹。經查,原先在藥王卜昌、喬卜昌範圍內各有一座觀音堂,但都不叫白衣堂。白衣堂供奉的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的治病救人的法身,而觀音堂供奉的多為救苦救難普渡慈航或送子觀音的法身,雖同為一神所起的作用卻不太一樣。也許油王卜昌的白衣堂在早年就損毀了。

寨卜昌村有資料記載古寨牆是咸豐到同治年間修建的,修建後三個卜昌就合為一個村。據此分析,油村和葯村的古地名應該在咸豐年間或咸豐年之前還使用過。而東卜昌村村名,則出現在程卜昌濟瀆廟一通嘉慶年的碑記上。

油村王卜昌白衣堂雖蕩然無存,也未發現碑記,但被朋友無意收存的鐵磬就是古村落存在的證據,至少能證明一段逝去的歷史。

明清民居的石對聯古寨牆

翁同龢題匾克昌厥後

懷商老字號泰順碩匾額,下面隱約可見「懷昌合」

鐵 磬

本文文字圖片為懷川夜語原創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件舊衣服竟然可以收納被子?
新生代維密天使的穿搭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