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精美的手工藝,一個個即將消失

這些精美的手工藝,一個個即將消失

手藝人常說:

「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

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

給傳統文化的承諾」。

聽之,總令人潸然淚下。

在盛行說「行行出狀元」的古代,

手藝人一行吃到底,

固然不是吹出來的。

十年學徒,十年副手,

十年操刀,十年堅守,十年傳承,

手藝人的一生簡單而頑固,

登峰而造極。

1

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

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

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

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2006年5月20日,

桃花塢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

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

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

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

明朝人《核舟記》一文,

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陳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

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

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

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3

烏銅走銀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

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

似生命的流動。

這個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雲南。

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

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複雜得多,

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

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

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4

建水陶器

建水陶與宜興陶、欽州陶、榮昌陶

並稱「中國四大名陶」。

關於建水陶的精美,

季羨林曾寫過:

「(鍋)外表看上去像宜興紫砂,

上面雕刻著花卉書法,

古香古色……

簡直可以成為案頭清供,

與商鼎周彝鬥豔爭輝。」

建水陶取材於建水的陶土,

天然有紅、白、黃、青、褐五色,

經過比配燒制,

成品也有多種顏色。

最有趣的是在無釉半成品上進行書畫、雕刻,

然後填入各色泥土,反覆填壓,

使泥土與原胚上充分粘合後再燒制,

最後就形成了各種花紋。

研究和燒造建水陶器多年的教授

希望能恢復雲南地方的青花燒造技藝,

同時對年輕人報以厚望:

要親手做陶,走向民間,

在生活中體會到制陶的快樂。

5

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

古琴面板為圓,

象徵著天空,

底板為平,象徵大地,

13個琴徽象徵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

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

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

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過程中,

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

一把古琴製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

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

才能制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

真正的造出好琴,

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6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

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

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

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

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

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

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

作品多取材於京劇、崑曲中的場景,

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

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愛。

如今的惠山古鎮,

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古鎮修復。

修復後的古鎮,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

原本有「泥人一條街」之稱的惠山古鎮,

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經人去樓空。

7

鋦瓷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出自鋦活這個行當。

「鋦盆、鋦碗、鋦大缸……」

打著令子旗、敲著行令(撥浪鼓)

有板有眼地再現了300多年前鋦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

這一幕早已成為很多人的遙遠記憶,現已無法尋覓了。

鋦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

對破損的瓷器恢復原狀

準備修補

第二步定位點記

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

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

確定鋦釘數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剛鑽打孔

金剛鑽是長約10公的鐵鑽桿

用金剛鑽鑽孔,打孔

也是對鋦瓷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瓷器厚度就幾毫米

打孔時都是毫釐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穩對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對稱,不能有一點偏差

第四步鋦釘

鋦釘製作體現手藝人的水平

鋦釘的韌性和製作鋦釘的水平

也決定著鋦補器皿的使用壽命

鋦釘分為金釘、銅釘、花釘

鋦釘的大小

得根據器物的條件來計算

這樣,器物修復後不僅盛水不易漏

而且還給器物本身增添了幾分韻味

第五步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

防止瓷器漏水

這樣完整的鋦瓷就完成了

8

手工錫器

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

錫的質地比較柔軟,

所以必須要與其它的金屬元素製成合金,

才能用來製作成錫器。

傳統的錫器都是手工打制的,

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及鋁和不鏽鋼製品的崛起,

傳統的錫器製作越來越被邊緣化,

到如今已漸成「絕唱」。

如今,從前鄉間小巷裡時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擔,

兩頭是風箱和小爐子,

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的場景,

已漸行漸遠。

然而,傳統的手工錫器製作,

因為帶有濃濃的人情味及久遠的人文記憶,

有著機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9

竹編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

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

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

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

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

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觀者無不讚歎其難。

2008年6月7日,

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不能倒退,時間不可逆流。

假如,老手藝終將消失,

那也應當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

而非無人問津,然後銷聲匿跡。

除以上列舉的之外,

您還知道哪些即將消失的手工藝呢?

留言來和鄉土君聊一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土人文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鄉土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