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是邂逅所得——惟願一生總是不斷與美邂逅,詩意地棲居

美是邂逅所得——惟願一生總是不斷與美邂逅,詩意地棲居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談]

相逢是首歌

 邂逅

趙蓉 

00:00/05:08

與美好相遇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與美好相約同行》、《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


美是邂逅所得

作者|李銀河

美好的與醜陋的

世間存在著大量的醜陋:欺騙,利用,算計,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勾心鬥角。人們在醜陋的人際關係中掙扎,就像在一池黏稠的液體中游泳,感覺很糟;就像在一個重度污染的環境中呼吸,不知不覺受到戕害。

世間也存在著少量的美好:友情,親情,愛情,文學,美術,音樂。人們在美好的人際關係中徜徉,就像在一池碧藍的清水中暢遊,感覺愜意;就像在清澈的碧空中翱翔,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讓學校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在世間偶然發生的少量美好事物當中,還有一些被人們誤讀為醜陋。比如,藝術家創作了一幅自認也公認為美好的畫作,可是在一些人眼中它卻是醜陋的。再如,兩個人建立了單純美好的友情,人們卻認為他們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尤其在單戀的關係中,人們會不相信沒有得到回應的愛情也可以是美的,是苦樂參半的,會以為它僅僅是苦澀的和醜陋的。

然而,無論人們如何誤讀,美好的事物仍是美好的,醜陋的事物仍是醜陋的,並不會因為人們的看法而改變。那畫作之美與丑,除了人們的主觀評價之外,還是有客觀的公認的標準的;那友情是真誠的還是利用,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那單戀也可能是美好的,令人沉醉其中,每天品嘗著愛情又苦又甜的味道,在內心經歷美好的激情,而這激情是世間很少發生的美,是人的一生很少能夠遭遇的美。

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在哪裡?

人很難在一生的所有時間都保持清醒的存在意識。多數人都只是為生存所迫不得不活動,勞作,以便掙到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他們的一切活動都是情勢使然,往往並未經過深思熟慮,其實也沒得選擇,只是懵懵懂懂地活動著,其不知不覺的程度堪比貓狗牛羊獅子老虎小鳥猛禽魚兒烏龜,因為它們的生活中除了覓食性交繁衍後代,沒什麼其他內容。

那麼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在哪裡呢?我想,主要的區別在以下兩項:一是思考;二是審美。(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教育與美好生活》的思想與啟示)

不思考的生活不值一過,原因就是它喪失了人有別於其他生物的特徵。對於存在本身的思考是人這一生物特有的,其他的生物都僅僅是存在而已,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存在。換言之,自我意識是人所獨有其他生物所無的,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猴子在鏡子里看到自己,以為是另一隻猴子,它沒有自我的意識,因此也不知道那鏡子里的猴子就是自己。

人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但是有些人這一意識強烈清晰;有些人的意識卻微弱模糊。前者能夠有意識地活動;後者的活動卻往往是無意識的。前者活得更像人;後者活得更像其他生物。

沒有審美的生活也不值一過,原因除了它也喪失了人有別於其他生物的特徵,還因為那樣的生活是沉悶無趣的。如果一個人不能以快樂恬靜的心情欣賞朝陽的光輝和落日的餘暉;碧藍的天空和鬱鬱蔥蔥的大地;林間的小溪和浩瀚的大海;文學和藝術;音樂和美術;小說和戲劇,那麼他的生活與其他生物有何區別?有位鄰居養了一條大丹狗,終日耳鬢廝磨,感情深厚,一日,大丹狗壽終正寢,那位鄰居將它下葬,並且在它身邊埋了一台舊電視,因為據說他的大丹活著的時候愛看電視。它真的愛看電視嗎?它真的能審美嗎?這是值得存疑的,但是人肯定是有這個能力的。然而,有的人的生活中,審美的份額小得可憐,這種生活就跟其他生物的生活相去不遠了。

思考與審美,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在思考和審美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才值得一過。(美由心生,禮形於外 ——有教養兒童的審美習慣養成敘事)

美是邂逅所得

川端康成有一次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過了大半輩子,覺得只有美是生活中最值得追求的價值,海德格爾的句子「人,詩意地棲居」時時在心中鳴響,而所謂詩意地棲居就是一種審美生存。如果沒有對美的享用,人生其實不值得一過。

自然之美總是讓生命感動,當我們看到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碧綠的草原、清澈的小溪,欣喜的淚水湧上心頭,溢滿眼眶。有時,即使看到的只是攝影作品中的風景,也總是令人心曠神怡,心中感動莫名。(如果沒有遇見你)

最令人喜愛的美術作品也往往是對大自然的重現,人物和靜物也不是不美,但就是沒有自然之美那樣動人心弦。音樂作品也常常是表現自然之美的,綠樹和鮮花、流水和微風、海洋和天空。記得有一個音碟取名「綠色花園」,那裡的音樂是最悅耳的,如同天籟。

生命來自自然,最終還將回歸自然。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那麼喜歡自然,才會感受到自然之美,而且對它永不厭倦。

川端康成又說: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我們並不是總能生活在美景之中,也並不能時時感受到美。映入眼帘的常常並不是自然的美麗,而是醜陋的人造物,難看的房子啦,街市啦。我們常常能感覺到,只有自然和用自然的材料建造的東西才是美的,就像木材和石材建造的東西就比水泥建造的東西感覺上要美一些。有時,我們身處自然之美當中,也會視而不見,比如身處花叢心裡卻在焦慮人世間的瑣事,也不會感受到自然之美。因此我們不僅要親近美,還要用心靈去邂逅美,如果心不在焉,是不會與美相遇的。

惟願一生總是不斷與美邂逅,詩意地棲居。(童年是最美好的歲月,童書是最美麗的種子——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100本)

詩人是反熵英雄

俄國詩人布羅茨基的詩論認為,一個詩人寫詩時,他就創造了一個世界,一個與周邊環境和熵增趨勢抗衡的小世界。他說:「當一個人創建了自己的世界,他便成了一個異體,將對抗襲向他的各種法則:萬有引力、壓迫、抵制和消滅。」因為熵增是一個永恆的趨勢,是一種盲目的自然蠻力,它要摧毀一切秩序,要讓一切歸於混沌,當然對美也不會例外。而詩人創造的想像世界之所以美麗,正因為它製造了自己的秩序,自己的結構,自己的世界。它在一片混沌中兀然挺立,抵禦著渾濁的激流,散發著美和秩序的光輝。

說到詩歌與周邊環境的對抗,布羅茨基還提出了另一個角度,他說:「詩,說到底,是重構的時間,無聲的空間對它天然地懷有敵意。」周邊的環境是空間,而詩歌是時間,它將已經發生的事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重構,如果這種感受是真實的,可信的,而又是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環境就會對詩歌懷上敵意。此處,詩人在暗示,詩歌是天然地趨向於永恆主題的:愛與死,正義與不公,自由與壓抑,而當這些價值與環境相悖時,時間似乎是對空間的批判、揭露和抗議,永恆的時間會嘲弄短暫的空間,因此,空間對時間會天然地懷有敵意。

布羅茨基的詩論還論及詩歌的個性化,他指出:「詩歌是一門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它敵視各種主義。」早已發現,真正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都是反對標籤和歸類的。比如納博科夫就說過,沒有什麼文學流派,只有天才派,也就是說,文學只有天才傑作和平庸之作之分,沒有什麼寫實派抽象派現代派後現代派之分;王爾德也說過類似的話,他是在談到文學與道德的關係時說的:文學只有寫得好的和寫得糟的兩類。

布羅茨基如此談到詩人的生活方式:「藝術與其說是更好的,不如說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存在;藝術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嘗試,相反,它是一種賦予現實以生氣的嘗試。」寫詩是詩人的存在方式,而詩人並不生活在象牙塔中,他們用自己的思考和詩意為現實生活賦予意義,賦予生氣,賦予美。

詩歌的寫作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看似隨意,實則受限。在寫詩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寫出詩的,只有在有情緒不得不宣洩和表達的時候才會有詩。不僅如此,詩句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是必然的,換言之,它只能是這樣的,不會是那樣的;只能如此表達才恰如其分,那樣寫就不對勁。正如布羅茨基所說:「一首詩,是某種必需的結果:它是必然的,它的形式也是必然的。」

布羅茨基出於對詩歌的熱愛,說了句以其詩人身份來說不謙遜也不避嫌的話:「語言及其文學,尤其是詩歌,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最好的東西。」他並不是自吹自擂,人為拔高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重要性,他說的是大實話。

我想把自己的生命自覺地投入到反熵的行動之中去

熱力學第二定律稱,宇宙萬物無不處於熵增趨勢當中,所有的秩序和結構都處於無限的消散過程中,那力量摧枯拉朽,無人能敵,永恆地趨向於一片混沌的元初狀態。相應的,所有的秩序和結構都是反熵的,植物、動物和人都是反熵的現象,所有的人造物就更是如此:從房子一直到思想體系。

在無情的熵增趨勢當中,所有的秩序和結構都是彌足珍貴的,從審美的角度看,是美的。我們會覺得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是美的,無論它的形狀、顏色、樹榦、枝葉都美不勝收,就因為它是一個反熵現象。與此相反,一棵枯死的樹會讓我們覺得丑,覺得它樹葉凋零的光禿禿的樹榦慘不忍睹,就因為它沒有抗拒住熵增的趨勢。

人被生到這個世界上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反熵現象,而人一生中的所作所為也都屬於反熵行動。我們建一座房子,是反熵行動;我們交一個朋友,是反熵行動;我們創造美,更是反熵行動。

反熵行動是艱難的,阻力重重的,因為熵增趨勢無所不在。造房子要汗流浹背一磚一瓦地實幹,萬一蓋不好,還要推倒重來;交朋友要有激情,要克服交流障礙,要用心經營,不然,交不上什麼朋友,交上的朋友也會喪失,重新跌進熵增的茫茫人海之中;創造美就更加艱難,正如加繆所言,「自由的藝術家就是那種以極大的努力來創造出自己秩序的藝術家」,無中生有地自創一套自己的秩序是多麼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超越常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具備某種才能,比如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畢加索的繪畫才能,莎士比亞的文學才能。

我想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每分每秒自覺地投入到反熵的行動之中去。選擇那些最美好的、反熵指數最高的事情去做,比如說去愛一個人,去交一個朋友,去創造美。這樣的事做得越多,生命就越快樂,人生就越精彩。儘管最終這一切還是會在生命終結時被熵增的大潮無情地捲走、吞噬,但是我可以像司湯達那樣心無遺憾地說出:活過,愛過,寫過。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眾號swxjy_cdq歡迎關注! 轉發者請自覺註明守望新教育微信公眾號。

《守望新教育》特別鏈接——

[新教育真教育}

......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教育智慧,分享高人教育心得,匯聚田野教育創造,助力追尋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望新教育 的精彩文章:

母親的格局,影響孩子一生——我與母親的八個故事
卓越者在獨處中享受自由——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是自己的帝王

TAG:守望新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