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蘭地區改教運動的發展

荷蘭地區改教運動的發展

十六世紀的尼德蘭(Netherlands,即荷蘭),由十七個隸屬西班牙統治的行省組成,範圍包括今日的比利時與荷蘭,共有三百五十城。由於農、工、商業興盛,遂成人文薈萃之地,人文主義之王伊拉斯謨斯即出身該地。由於印刷業興盛,聖經各種版本和相關書籍大量出版發行。所以路德派、瓦勒度派、門諾派、共同生活弟兄會、神秘主義、人文主義、和喀爾文等新教各派,都在這裡得到發展。

由於出身相同,奧古斯丁派修道士很早就接受了路德的教義,並組織宣傳機關,使得凡有德國僑商的尼德蘭諸城成為散播改教思想的中心。後來由於天主教的壓迫,喀爾文派主張用武力抵抗,便大為得勢。到了一五五五年查理五世退位,將西班牙、荷蘭、義大利境內西班牙屬地的統治權授與其子腓力二世時,尼德蘭大多為喀爾文派,其次為重浸派,信義宗反成少數團體。

腓力二世為使尼德蘭與西班牙在政治與宗教上齊一,將實權交由以紅衣主教的樞密院管理,並且令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此執行消滅異端的任務,派兵鎮壓反抗者。自一五六七年起,六年內處死了一萬八千人,令全國充滿恐懼氣氛;又沒收大批財產,課徵十分之一的營業稅,嚴重破壞經濟。凡此皆引起貴族與中產階級大為不滿,因而爆發反抗行動。

一五七二年,奧蘭治親王威廉(William of Orange)率眾起義,奪得布利爾省(Brill),尼德蘭主要大城如西蘭(Zealand)、弗立斯蘭(Friesland)、烏特勒支(Utrecht)等紛紛響應。經過長期交戰,北部七省終於一五八一年成立了荷蘭邦聯(United Provinces)。一五八四年,威廉遇刺身亡,由歐頓巴內威(Jan van Oldenbarnevelt)代領其眾,宣布接受喀爾文派信仰。

荷蘭的奮戰得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提供的軍援,加上長期政治恩怨,腓力二世決定以『無敵艦隊』進攻英國, 再回師平定尼德蘭。艦隊剛到達加萊(Calais),從普利茅斯(Plymouth)前來突襲的英國海軍已經放縱火船突入,然後在狂風暴雨的幫助下發動猛攻,西班牙軍大敗。不過戰爭仍持續到一六○九年,荷蘭邦聯終獲自主權;但要到一六四八年三十戰爭後,西班牙才承認其獨立地位。

在革命期間,由於主張武力自衛,喀爾文派教會逐漸在荷蘭地區取得絕對地位。他們採用長老制度、海德堡教義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和一五六二年議決的比利時信條(The Belgic Confession)。

一五七一年,全國總議會在荷蘭境外的艾姆頓(Emden)舉行。一五七三年,奧蘭治的威廉接受了喀爾文派信仰。因著通商貿易的精神,以及在獨立過程中對鄰國援助之需要,荷蘭的更正派對於各種不同的信仰極為寬容,甚至允許天主教徒自由居住與謀生,讓重浸派信徒公開聚集,使得此地成為受宗教逼迫之人的避難處。神祝福此地,在十七世紀初成為海權強國,甚至一度佔領台灣及印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等候晨星 的精彩文章:

TAG:等候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