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碗羹湯,喝下去的是鄉愁

這碗羹湯,喝下去的是鄉愁

一碗羹湯

是父母的目光和等待

是遊子心中永遠的故鄉

冬日裡,溫暖是從一杯銀耳蓮子羹開始的。銀耳發泡,與蓮子紅棗一起,小火慢燉上幾個時辰,加入些冰糖,味甘而不膩,口感柔滑,稠而不粘。

我從小便喜愛這道羹湯。那是在外婆家,大冬天外婆生著火盆,上面擱一三角支架,用白瓷罐子燉上湯。窗外飄著雪花,我們倚在爐邊,一邊取暖,一邊說話。外婆會講故事:「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頭」 ……外婆的故事,伴著罐里的咕咚咕咚聲,我聽得入迷。待銀耳蓮子燉得將軟,外婆便讓我放糖。冰糖是用玻璃罐子裝著,放在櫥櫃里,我拿小勺子取出來,一粒粒數著放,放好後,外婆都許我吃上一粒。那冰糖不同於普通的白砂糖,通體晶瑩透亮,含在嘴裡清甜清甜的,回味留香。這麼多年過去了, 那甜味彷彿還在舌尖上。

外婆去世以後,母親開始做銀耳蓮子羹。她頭一天晚上將銀耳泡好,第二天一早起來便文火燉上。母親煲的羹,銀耳是捏碎了的,紅棗去了皮只留棗泥,糖也放得稍多些,熬出來的湯又黏又稠,更像羹一些,這羹湯成為我們平淡歲月里的甘飴。

再後來我離家千萬里,重洋遠隔。每次回家,父母生怕我在外面吃不好,變著法兒做吃的,其中當然也少不了銀耳羹。記得有一年冬天回家,我白天外出與朋友聚會,晚上才回到家裡,父親迎我到門口,說:你媽媽給你煮了銀耳湯,一直溫著……說著父親去到廚房端出個白底蘭花的細瓷蓋碗來,我雙手捧住,那銀耳湯冒著熱氣,吃著吃著就朦朧了眼。

到臨行,行李箱里總是要裝滿各種土特產。爸爸一定要去最大的乾貨店裡買上好的食材,至少是他們以為最好的。媽媽則一件一件替我包好,裝進箱子,反覆確認,「這海關不會沒收吧?」他們給我備的太多,我說,「媽媽,別裝了,夠吃的了。」媽媽一邊把一大包銀耳放進箱子里,一邊說,「東西再長,長不過日子。能帶就多帶一點吧。」

於是在那些沒有車的日子裡,我也從未缺過冰糖、銀耳、蓮子等等。冬天,我用桂圓紅棗湯暖胃,夏天我用荷葉茶解暑,秋天我有杭白菊去燥,春天我有野玫瑰養顏……遠離父母,隻身漂泊,這些原生的草草根根熬出的羹湯潤澤了我的苦澀和孤單。

後來有了車,出行方便了,這些東西在中國城裡都能買到,可每次回家,父母還是給我裝上滿滿一箱。我也已經習慣了這沉甸甸的行李箱。其實中國城裡買來的銀耳蓮子並不差,但吃在嘴裡總覺少了家的味道。

前幾日看電影《無問西東》,留意到一個細節:沈光耀在西南聯大讀書期間,他的母親冒著戰火,帶著家僕,風塵僕僕從廣州趕到雲南去看他。她帶去的東西里,有一小包一小包的冰糖蓮子,戰火愈演愈烈,母親的冰糖蓮子卻一直沒有中斷。後來沈光耀在戰爭中殉國,他的同學帶著他的遺物拜訪沈母,她剋制著悲痛,對即將奔赴戰場的青年學子說:等等,喝碗湯再走吧……端上來的,還是這冰糖蓮子湯。她看著他們,像在看著自己的孩子。待他們離去,鏡頭下是她一身素衣,倚門而立, 瘦削而落寞的身影。

這個世上,有多少離家的遊子?又有多少父母望盡了斜陽?

一碗羹湯,是父母的目光和等待,是遊子心中永遠的故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物件,你說後面得跟幾個零?
穿在身上的羽絨服,暴露了你的一切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