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儉輝 七十八新作品

陳儉輝 七十八新作品

中國畫與書法是中華文化傳統,也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基礎。中國畫的發展有複雜的過程,並體現著中華文化與內涵。文學,書法,繪畫,篆刻,不僅各具特點與經驗,這之間的緊密關係更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處。

今天,分析哲學已經影響中國畫。語言解釋學與符號學可能影響了中國畫發展,現代經濟學、都市娛樂、大眾的消費文化也可能左右著中國畫的活動空間。而且,中國畫出現的欣欣向榮景象,也存在矛盾與浮誇的現象。雖然,方法要科學與想法要現代,變化卻總離不開文化根本。人們也開始重視傳統節日,祭祖,書法,詩歌,中國畫等精神修養,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中國畫作為創作文化的意義。

屏風

當中國人以毛筆為工具,以中國詩詞,繪畫,書法創作作品時,骨法用筆就不得不重視。用筆與造型的融合需要精心準備,才能完美搭配,急於求成就永遠不能理解其中奧秘與細節變化。筆觸之間的關係,不能刻意去建立寫生的空間,甚至藝術形式。畫家創作時,要練習與呼吸相呼應,在嚴格的筆法規則中,產生節奏氣息,達成獨自與自然。

尋古道

中國畫創作,最好從欣賞中國畫,讀古詩,寫書法開始,適當臨摹技法,最後依靠文學修養與感受,進行創作。如果,現代人稍接觸中國畫的繪畫,也能有治療精神的作用。最近英國對西方的三群退休年齡的老人研究測試一個月,以計算,音樂與攝影,繪畫的活動進行分析,繪畫提高記憶力的效果明顯改善,也有效很多。因為繪畫是大腦從視覺,文字,空間,想像,觸覺,身體等綜合活動,而非大腦的某個領域取得效果。

最後,祝大家新年戊戌年平安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鈍一釋義 的精彩文章:

TAG:鈍一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