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張圖 你轉了嗎?

這張圖 你轉了嗎?

文/念君

因為與雍和宮的特殊因緣,每年都要格外關注有關春節期間的新聞。今年大年初一有85300名民眾前往雍和宮上香祈福,與去年相比,增加了7000餘人。

每年的大年初一,雍和宮大街都要實行交通管制。天還沒亮,雍和宮門外等候的香客已排起長隊。還有許多人是除夕就從外地專門趕過來的。

據雍和宮官網顯示,對於民間的「頭炷香」狂熱,雍和宮住持胡雪峰曾表示,佛教其實並沒有「頭炷香」一說。

「搶燒頭炷香是一個誤區,燒不燒頭炷香,與虔誠與否沒有關係,也不會因此而獲得更多福報。如果相信燒了頭炷香就有更多福氣,就是與佛做交易,不是信佛。」

他表示,宗教信仰,貴在心誠。人們應該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積德行善,信而不迷。

或許許多人並不是為了搶所謂的頭香,有香客就表示:「其實不在乎是否頭炷香,這只是個概念,只要誠心祈福就好。」

無獨有偶,在白雲觀也是人山人海。

白雲觀很久以前就流傳有「神仙本無蹤,只留石猴在觀中」的傳說,過大年來白雲觀、摸石猴是北京人的傳統項目,大家以此祈求靈氣和平安。有人說:「這是每年的例行之事,就是圖個吉利、沾沾福氣。」

初一,一張圖片突然在微信朋友圈「爆紅」。圖片上,一個人正在香燭前拜佛,圖片配的文字是「轉發這張圖會把媽媽身上所有的疾病都帶走,希望媽媽們健健康康!」

16日晚,繪製這張插畫的「正月」通過自己的微信和微博表示,自己的這幅插畫根本「沒有這個功能」,祝福是好事兒,但是不希望大家迷信。但這張圖在朋友圈中轉來轉去,幾乎都被刷屏了。

其實春節期間上香、禮佛、摸猴、轉圖,都是一種求福、祈福、祝福的心態,是一種美好心愿的表達,並不關乎所謂的迷信。只是人們這樣熱情高漲、歡天喜地來祈求,到底是要求什麼福呢?

民間非常流行「五福臨門」的說法。所謂「五福」,根據《尚書·洪範》記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現代語言表達,「五福」即是:

第一福長壽,福壽綿長。

第二福富貴,富足尊貴。

第三福康寧,身心雙安。

第四福好德,仁善寬厚。

第五福善終,壽終正寢。

《法句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從佛法的視角來說,這「五福」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就是「依正莊嚴」。這可以從兩個部分來理解——依報和正報。

依報,又名依果,即外在世界,即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又名正果,即我們的身心。

如何才能擁有好的生活保障與身心健康呢?佛教指出獲取的途徑就是「修因感果」,即我們平日里所說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那麼,因地上應如何修?佛教提出「三業清凈」。三業就是身、口、意。簡單地套用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

與三好相配套的行為準則,佛教稱為「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也有將「十善業」稱為「十善業道」,這就是要求修行的十個方面。

我們看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就是修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就是修口;不貪、不嗔、不痴,就是修心。

許多人覺得這樣來講佛法很簡單,其實很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時曾參訪禪師,入室求法。

他誠懇請教:佛教三藏十二部,主要是講什麼內容?

禪師清風朗月般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感到太平常了,就說:如是平常語,三歲小兒亦能道得!

禪師長嘯一聲說:三歲小兒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如是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因善小就不去作,亦不因惡小就任意行。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諸惡不忍作,眾善必奉行。

比如「說好話」,覺得很簡單。但我們生活中常常做不到。想想平日里,我們是如何對待家人的?

你最敢和大聲嚷嚷的是誰?父母。

你最敢給臉色看的是誰?配偶。

你最敢呵斥的是誰?孩子。

你最和顏悅色對待的是誰?客人。

生活中,我們往往把最差的脾氣和最難看的臉色都給了最親的人。有人總結說「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個人;而對於家人,你卻是整個世界。」所以學會愛要從身邊做起。

福從善中求。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福是修來的,不是祈來的。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饒宗頤先生:大師原是稱呼和尚的 我可不敢當!
宗宙法師:為什麼你做好事還會遭遇痛苦?

TAG:騰訊佛學 |